标签:
杂谈 |
今天传出了新浪微博即将上市的消息。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新浪微博计划在纽交所上市,募集5亿美元的资金,预计第二季度完成上市。两位知情人透露,新浪已选择了高盛和瑞信进行承销。业界传闻新浪微博即将宣布实现盈利,而盈利主要归功于与阿里的合作。@互联网信徒王冠雄在微博上评论道:微信=社交网络,微博=社交媒体。且在当前中国,微博的社会公共传播价值远高于微信。
微信是基于强关系的社交应用,微博是基于弱关系与兴趣的社交媒体。那么,拥有6亿用户的微信为何就替代不了微博呢?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两点障碍:其一是微信的闭环传播与私密性很强,缺乏跨界的交流与智慧激荡,朋友圈里的内容转发无法形成传播链,评论在陌生人间不可见,因此仍然固守在私人领域,没有进入公共传播范畴。而微信群通常最大规模仅为100人,个别群能达到200人,但仍然是小社区,无法像新浪微博的千万大V那样联手发起舆论大潮。闭环传播也是微信的优势,基于用户信任度与微信支付等功能安全性的要求,也基于控制社会风险的低风险诉求,微信不会改变社交工具使用方面的私密属性。但第二点障碍,即信息筛选与排序、梳理功能缺失这点,其实完全可以加以改善。
http://s9/mw690/001DiJkIzy6GS4l806488分组浏览功能:以往微信的用户较少,朋友圈里的信息多数是自拍照片或心灵鸡汤,那时人们是将朋友圈当做展示自我的私人分享工具。但自从微信公众号兴起,各类专业信息开始在微信朋友圈转发,这种私人生活分享性质就逐渐弱化。人们转发的公众号链接内容往往具备信息量大,专业性强,图文并茂的新特征。这样,公众号链接在朋友圈的转发量就逐渐超过了私人生活照片分享类的原创信息量。那么朋友圈也就具备了信息平台的特征,甚至大幅侵蚀了新浪微博的地盘。以我为例,以2013年12月24日为分水岭,在此之前,我每天用于浏览新浪微博以及转发评论的时间大概是微信朋友圈的5-10倍。但在2013年12月24日之后,我个人在微博和微信的时间配比上改为1:2,改变主要源于三点:第一我开了微信公众号,需要每天更新内容与用户互动;第二我被拉入了不下10个微信群,需要经常参与群里的互动讨论;第三就是朋友圈里的干货与专业信息越来越多,值得花费时间去阅读转发。去年12月18日,我曾写了一条微博传播方针:【2014刷微博:一个中心,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以高智慧含量的财经、新科技及新媒体探索为中心,兼及教育、旅游、艺术等精英生活方式。锁定专业窄众。四项基本原则:1.一般不转社会、娱乐及时政新闻;2.不参与派系论战及无数据调研支持的口水讨论;3.微博与微信同步增加原创;4.兼具深度与建设性的社交圈。结果,两个月后的今天,我发现原创内容基本都在微信公众号上首先发布,社交圈也是在微信群里建设,留给微博的就剩公共传播平台和信息分享两项职能了。而且,微信朋友圈的信息分享功能也在逐渐强化,微博最终就只剩公共传播平台的职能,自然时间分配会越来越少。但是微信的信息分享功能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还是不能分组。微博的浏览之所以高效率,是因为可以对关注的人进行分组,例如我关注了2000多人,但其中有很多是礼貌性关注,新浪微博有特别关注的功能,所以我每天真正浏览其内容的不足100人,在微信大量抢夺微博时间的背景下,每天浏览其内容的更减少至50人以下,以往关注的媒体账号几乎不再浏览。这样就筛选掉95%以上的信息流,精选了其中5%作为我的微博信息源,保证了每天信息获取的精准与高效。但在微信朋友圈,这样的功能却难以实现,尽管我已经逐一选择了对不少一般朋友“不看他的朋友圈”,但因为我的好友量已达300人以上,朋友圈的信息源还是保留在150人以上,而这150多人的信息转发质量明显良莠不齐,这样朋友圈的信息浏览仍然既耗费流量,也浪费时间。只要朋友圈能实现分组浏览,实现信息的可梳理,那么微博的信息分享功能就又会失去一小半。据传闻,腾讯准备把朋友圈的分组浏览功能作为收费项目来推。我认为这有点缺乏战略眼光,微信盈利可以通过千万种渠道,但全面压倒微博只需朋友圈分组,让朋友圈升级为精品朋友圈,何乐而不为呢?
微信群排序功能:微信群给虚拟社交一个巨大的运行空间,一下子成为从微博的弱关系到微信的强关系的中间过渡地带。许多微博的博友,通过微信群聚集在一起,继续深入互动研讨,进而成为了微信的信友或现实生活中的好友。以往需要半年一年才能建立的半熟社交关系,现在通过微信群的互动,往往几天之内就能完成。如此,微博的很多圈内评论、讨论也转到微信群进行,微博显得日益冷清。以往,一条热门微博往往有10条以上评论,但现在每天有5条以上评论的微博可能只有一条。同样的内容发到微信朋友圈,或者微信群,往往能得到10-30条的评论。例如今天有一则“橙色预警:北京市宣布2月29-31日三天放雾霾假”的小笑话,我放在朋友圈里、微信群里得到的评论远超微博。长此以往,微博的互动讨论将更快转移到微信朋友圈或微信群里,只有跨界或公共传播范畴的信息才会留在微博。
但微信群也存在信息过度泛滥的骚扰问题,特别是超过100人的大群,信息多,议题过于宽泛,更容易成为鸡肋。前两天有一个呼吁引发了广大微信用户的共鸣,就是【一份退群宣言与微信退潮先声】在文中作者写道,有腾讯内部人士透露,当前用户打开手机80%的时候都在看微信。微信里,个人用户的主动权有多少?恐怕最难逃脱的就是微信群了吧。在吸引了大量“粉丝”之后,很多人换来的可能是一个几近虚脱的身体。因为过量的信息或互动,已经超出了人类肉身的极限。在我看来,微信只需增加一个微信群的排序功能就能解决信息泛滥,让人不胜其扰的问题。最起码的,就是在微信群里增加一个隐身功能的开关,与微信订阅里的选择功能一样,就是可以选择不看这个微信群的信息。如此一来,例如那位呼吁者提到的同学群这样的,既不好意思退出,又不想即时浏览的微信群,就完全可以礼貌性地作为成员,但可以自主选择成为“僵尸”成员,躲开过量信息的骚扰。另外,假如微信群可以依照用户即时社交需求的优先级让用户自主分级,例如分为:VIP,普通和垃圾三级,在群内信息更新时VIP群可以跳出提示,但垃圾级则不显示更新(用户可多天自主浏览一次),那么就可以让微信群用户的满意度提升不少。也就是说,微信群也可以通过信息导流升级为“精品微信群”,以实现微信群信息流与社交圈层优先级的自主筛选与排序。
假设微信能解决以上的两个问题,那么微博的作用就很单纯——跨界交流,大众传播或专业平台。凡是能通过社交圈交流传播的信息、深度讨论都会转移到微信群和朋友圈。社会学领域有个著名的“六度空间”理论,希望能通过小小微信,把一个微信信民的呼声转给马化腾或张小龙,请你们一定考虑下,让我们能把朋友圈和微信群升级为“精品”级。同意的请多多转发。多谢各位了!
怎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点右上角,查看公众号并关注;
点微信“通讯录”右上角“添加”,再点“搜索号码添加朋友”或“查找公众号”,输入“杨静”,我的认证头像出现后点关注即可;
微信“扫一扫”选择下面二维码,可快速关注;
http://s1/mw690/001DiJkIzy6GS4nww8w00由衷感谢您的每一次关注与分享!
杨静lillian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