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微信群“重组中国”:也谈微时代的再部落化

(2014-01-21 22:05:03)
标签:

杂谈

自从微信升级5.0版本后,微信群的数量与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本来我的微信群不多,就家人、同学和学清汇财经圈三个,人数也都有限。最近微信群突然像雨后春笋般涌现,而最新被邀的微信群多以兴趣圈人,算了算竟有5个:黄金圈、互联网金融群、京都群英会、自媒体会客厅、互联网松鼠会研究小组。

就这样,我已经加入了8个群,每天遭受信息轰炸已经感到内容过载。但昨天在一个论坛上,听国美在线CEO郭翔介绍,他自己加入了40-50个微信群,日常管理和员工培训都通过手机进行。郭总每天上微信超过2-3个小时。今后国美在线还会建立基于微信群的员工社区,这样员工上下班时间都可通过微信群进行个性化网络学习,每天学习成长,共同创新。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马德富也在微博中评论道:自己最多时有几十个微群用于工作管理。湖南株洲职工大学副校长周京平则在微博中介绍:湖南省教育厅正在推广微信课堂,一些高职院校利用微信等社交平台,拓展课堂空间,使老师得以和天各一方的实习生实现远程教与学。

没想到,小小微信群承载了这么多微功能:微社区、微管理、微教育……

偶然在网上看到唐兴通先生关于部落化的互联网生态思考,引发了我的再思考。

虽然MSN和Facebook也有群组功能,但将群功能做到极致的还是QQ群,微信群看来会继承QQ的基因,继续将群组的社交功能挖掘到底。

实际上,微信群正在完成“重组中国”虚拟社会的进程。

可以说,2010年微博兴起前,中国社会基本还是以现实人际关系为核心构建的,所以即使有短信等技术手段,人们的交际圈还是以家庭、单位、客户及协作单位、同学会、同业协会等现实关系为主体,网络社区虚拟化程度很高,多数为匿名,很少有人大发雅兴与天涯社区或强国论坛的某个ID发展更为深度的社交关系。

但微博的兴起,首先将现实人际社区碎片化。微博上有若干大V,人们在这里也可以寻找志趣相投的友人。由于微博的V多为实名认证,就为社交关系的重组铺平了道路。

观点群:微博舆论的极化形成了对立的公知群与五毛群,两组人马经常线下聚会;

专业群:兴趣与研讨需求促成了财经群与传媒群、极客群等,各组人士线下聚会;

精英群:在中V以上高端人群中,出现了跨界的松散社交联盟。

有人说,PC端的互联网与人的距离还比较远,因为是在桌面上的,可以保持理性。但手机端的移动社交网络,却彻底改变了人心。因为微博控通常在晚上临睡前的最后一件事和早起的第一件事,都是刷微博。何况除工作、生活必需外,一切碎片时间都在刷微博。那么微博上的博友,在人们心灵世界的地位就逐渐重要起来。而现实的社会关系,逐渐背景化。

家庭关系的背景化:以家庭聚会或家庭生活为背景,实质是各自刷微博;

朋友关系的背景化:以同学或朋友聚餐为背景,实质是在各自分享聚会照片、讨论微博上的热门议题;

工作关系的背景化:以开会或日常工作为背景,实质是在刷微博。

如此3年,5亿中国人一起刷微博,就让微博上的中国逐渐从虚拟向现实延伸。但微博的弱关系、强媒体特质使得这种重组只完成了一半。微博连续推出的几个应用:微友、密友、微米基本都陷入了使用频率低、公共化而非私密化的怪圈。目前微米群中,只剩下股票群还比较活跃,其他都很少有更新了。

但微信特别是微信群,正在承担“重组中国”的下一步任务。以我的经验,一个微博上的博友,如果成为微信的信友,彼此关系才正式从媒体论坛上的“谈友”变成了私密社交圈的“朋友”。同理,一个微博上的“粉丝”,要是转化为微信公众号的“订户”,就是关系上的一大跨越:也就是说,他把你当做一个非常新鲜有趣,或是不可或缺的朋友看待了。我的微信公众号订户中,就有数百名这样从微博博友转化来的“订户”朋友。从数量上看,已经3倍于以往现实人际关系积累的朋友(从中学同学开始)。而且,这些博友在公众号的反馈还比现实亲友积极(例如我父母虽然是我的订户,但从不看我的微信内容)。2-3年的虚拟朋友超过了20-30年的现实朋友,这难道不是个人精神生活的一种巨大重组么?

如果说微信的信友还只是普通朋友的个体关系,微信群就可以说是中国微时代的再部落化。微信群首先是将原有的现实社会关系微部落化,次序为:家庭、同学、单位、同业等,现在正逐渐将微博已重组了一半的虚拟社会再部落化。例如黄金圈、互联网金融群、京都群英会、自媒体会客厅这些微信群,基本结构就是一定比例的现实社会关系,嫁接了新纳入的博友或信友,实质也是通过微信群的方式在将现实社会关系与几年来积累形成的虚拟社会关系进行重组。经过半个多月的观察,我得出三点结论:

以虚拟关系为主的兴趣群:与微米群类似,结构不稳定,会发展为信息交换平台;

以现实关系为主的兴趣群:经过与虚拟社会关系的嫁接,会通过线上线下的密切沟通逐渐形成全方位的新社交平台,但仍以某种现实关系作为核心架构。

现实与虚拟均衡的兴趣群:可能形成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实现跨界对接且维持密切沟通的新部落。

昨天发生一个有趣的事,有一位兴趣群的群主清理组织,删掉了8位群友,这8位多是群主以前的现实朋友,但在群里久不发言,表现冷漠。但来自虚拟社区的群友因为表现活跃多被留下,于是这个群的虚拟朋友比例一下子上升了不少。试想,如果让你在来自虚拟社区的“最熟悉的陌生人”和来自现实关系的“最陌生的熟人”之间选择,你会如何取舍呢?

微信群还会继续在“重组中国”上再立奇功。因为中国社会本质是集体主义的群体组织,与西方的个体生存颇有文化差异。西方的社交网络是原子化的,很少抱团成群。但中国社会不同,必定还会出现基于微博特别是微信的“虚拟家族”,人们要在“虚拟家族”中寻求归属感与存在感:中国人的社交关系在微博微信的精神洗礼后,会出现微时代的再部落化。

在微社区、微管理、微教育、微部落之后,还会出现微春晚…

除夕是中国人最重视的团聚时刻,最早,人们只是与自己的家人一起过节,通过电话向至亲好友拜年;短信出现后,人们开始向同学、同事、朋友等群拜,除夕开始被短信霸占,也就是将这些人视为大家族的一员;微博火爆时,人们一边看春晚,一边刷微博,实质是默认微博上的博友也是自己心灵家族的重要成员;现在,微信群火爆了,预计马年的春晚,会与微信群虚拟家族群里的热闹拜年同步。

中国人社会关系的重组,现实关系与虚拟关系的重构,都将在微信群中完成下半场。

记得在巴厘岛旅游时,导游给我们讲,那里的土著每天晚上会聚在村里的大榕树下,交流八卦,互通资讯,那就是部落的文化,也是人类心灵的最终归宿。 

今天,在浩如星海且半封闭的微信群中,你找到属于自己的大榕树了么?

怎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点微信“通讯录”右上角“添加“,“查找公众号”,输入“杨静lillian ”,头像出现后点关注即可;

在微信“扫一扫”中,轻松扫一扫下面二维码可快速关注;

http://s15/mw690/001DiJkIty6FYeMSCCiee

由衷感谢您的每一次关注与分享!

杨静lillia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