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生活期
佛教虽然在戒日王时期得到官方的大力推崇,但从佛陀和他的弟子走过的足迹来说,佛教已经失去了印度次大陆大多数民众的认可,玄奘记载中说戒日王朝的中心羯若鞠阇国,佛教和印度教力量对比为尚且是“邪正二道,信者相半”。可想而知,在其他地区,佛教的光芒已经逐渐被新兴的印度教来遮盖。
早在释迦牟尼出生之前,婆罗门教就为可以轮回的再生族(前三种姓)制订了四个“生活期”,即梵行期,家居期,林栖期,和遁世期。佛教也基本认可这四个过程,并对其意义的诠释做了细微改动。印度教将“四生活期”作为对再生族的终生教育规划,大力宣扬。对再生族来说,现世生活只是轮回的一个环节,每个再生族的生命要经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完成必要的过程,才能深入思考人生的价值和解脱的方式,生命才算有意义,才算是完美。
“四生活期”具体解释为人的一生需要经过四个时期,分别是:求学立志期,享受生活期,退休深造期,出家证道期。
梵行期
第一阶段是梵行期。也称学生期,指前面所说的学龄少年,寄住到古儒学校或佛教寺庙中学习、修行,来完成人生基本的教育和认识。
当婆罗门8岁、刹帝利11岁,吠舍12岁的时候,家中要举行系圣带仪式,在孩子身上系上特殊植物编织的带子,表示学生生活开始。
到了就学这一年生日的前一个月,孩子的妈妈根据传统,开始为孩子缝制所属种姓规格的衣服;孩子的父亲行斋戒后,出门寻找叫做钵罗娑的树枝,做成与孩子同样高的手杖。在生日这天,孩子穿着新衣服,带着手杖,出门乞讨。当他乞讨归来,老师已经等在家中了,孩子当着老师的面,洁身漱口,吃掉自己乞讨来的食物,然后再次漱口洁面,站在老师面前。老师一边念着《吠陀》颂歌,一边为孩子披好圣带,然后带着他离开父母家,开始学习生涯。
如果一个婆罗门的孩子过了16岁,或是刹帝利家庭有超过22岁,吠舍家庭有超过24岁的男子,没有举行过系圣带仪式,即表示还没有开始学习吠陀,那他就永远错过了梵行期,也就永远失去了进入轮回之门的机会,他的一生将受人鄙视。
家居期
家居期是人生第二阶段。学业修满后,按照规定,青壮年修学者回到家中,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完成俗世中的任务:结婚生子、持家生活、教育子女等等。
在吠陀圣贤看来,结婚生子是人生的必要经历,也是一种特定义务;对于立志修行的人来说,结婚生子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延续香火的私事,更关乎到对神的态度与来世轮回。婆罗门认为一个人如果单纯地禁欲苦行,而不延续家庭和血脉,则不但他自己无法解脱,他的祖先在天之灵也会备受煎熬。
家居期是古印度智者用来协调世间生活与出世修道之间矛盾的最佳途径,在人的一生当中,家居生活期是与世俗接触最密切的时期,也是印度宗教与世俗结合的典型体现,通过住家期间,按照法的规定去追求“利”和“欲”,充分享受生活,完成维持生活的责任,家庭关系得以维系,血脉得以延续,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高尚的宗教义务也能够参与,世俗生活变成一种有节制的、有目标的宗教实践课程。
印度教对家居期非常重视,依吠陀天启规定,家居者被称为最优秀者,因为抚养了其他三者。《摩奴法典》中也有“梵行者、家居者、林栖者和遁世者,这四个生活时期分别产生于家居者”的说法。这些都是表明家居期对于社会发展和财富积累来帮助更多的人完成人生修行的重要性。
林栖期
第三个阶段是林栖期(也称隐居期)。是指完成结婚生子等社会义务后,人不应该再沉浸于世俗享乐中,而应该下定决心,斩断尘缘,退隐山林。勤修禅定、苦行,借以达到“悟道”的目的。由于自然环境所致,印度人自古就对森林树木情有独钟,他们相信,在树下修习禅定,有益开悟。直到现在,佛教界仍然将道场、寺院称为“丛林”,所以古印度文化又被称为“森林文化”。
林栖期是生命历程中极为重要的阶段,是生命价值升华的体现,相当于人生最重要的一个心灵进修过程。在史诗《罗摩衍那》中,王子罗摩遭人陷害,被迫在森林中修行14年,他的妻子悉多陪他同行,但大多数林栖者是单独修炼,他们穿树皮衣,不修剪毛发指甲,食素,除了必要的活动外,修行者蜷缩地上或终日站立。虽然不剃毛发,但每天要沐浴三次,目的是为了达到摈除杂念,身心洁净的境界,修行者每日诵经祭神,经常辟谷斋戒,以帮助自己摆脱对欲望的向往。印度教圣贤们认为,严峻的苦行、枯槁的躯壳是崇高德行的重要标志。
遁世期
第四个阶段是遁世期(也称修行期,佛教称为比丘期)。即经过森林中大彻大悟后,亲身进行“解脱”实践,也就是实地的修行。其方式是彻底脱离俗世,出家为僧,以天下为家,托钵乞食,以求解脱。
从森林隐居到入世苦行,完成了从克服欲望到克制欲望,从被动地脱离世俗生活,到再次回到俗世,以苦行来帮助抗拒尘世诱惑,用以考验意志,即身处人海之中,而精神在尘欲之外,人生的轮回历程、教育学习就此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在印度教下,苦行者必须绝对孤独,避免接触一切不净之物,不从事占星、看手相等职业,不悲不喜,不怒不杀生,喝净水,思考深奥的哲理,追求精神的解脱。印度神话中,德行高深的苦行者往往形同槁木,对于他们来说,肉体的欲望享受和精神的解脱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在这个阶段,人世间的一切财富、享乐都失去意义,修行者只需一衣、一钵、一杖,无家无业无牵无挂,四处云游,以苦为乐,以追求最后的解脱。
精神意义
需要说明的是,婆罗门教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培养优秀的僧侣,而不仅仅是传播吠陀,所以“四生活期”的全部完成主要是针对男性,虽然在印度史诗和典籍中,有记录女子
“四生活期”的蛛丝马迹,但从男尊女卑的“顺婚”体制和教育目的来说,林栖期和遁世期更多的是为男性设立。
虽然人生四生活期不适用于没有再生资格的社会底层,他但后来在后来印度教的个别解释中,低种姓的下等人注意修炼,可以在来世升入轮回圈,而高种姓的人不遵守吠陀,来世则被降生为低种姓。
无论是史诗《罗摩衍那》主人公罗摩,还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还是耆那教创始人大雄,还是近代史上的圣雄甘地,他们都是早年学习婆罗门宗教教经典、青壮年时期结婚生子,中老年出家巡游,开始追求纯粹精神生活。
在亚洲文化中,无论是婆罗门教、佛教,还是儒家教育,都非常赞同类似“四生活期”的思想,在人的一生中各个阶段的过渡,和最终通过修行得到解脱的思想教育方式是相通的。婆罗门教、佛教、儒家等的很多教育规划都与此配套,并各自完善了自己的教育体系。孔子说“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都是根据人的生理年龄而寻找思辨发展过程的一个生命规律,“知天命”就相当于林栖期和遁世期。从印度的社会历史环境来看,这种文化和思想教育还是有相当积极意义的、进步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在世界文化教育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