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永在 乡愁永存

标签:
余光中乡愁中文台湾 |
分类: 采访杂记 |
今天中午听到消息,余光中先生过世了。
这位全球华人热爱的诗人,一首《乡愁》让两岸同胞热泪盈眶的诗人,在89岁之际,静悄悄地在高雄一家医院里告别了人世。
想起12年前,在台湾高雄的中山大学教师寓所里采访老先生的情形,又在眼前浮现。2005年7月18日,我们《岩松看台湾》采访组一行四人,按预定计划前往高雄的中山大学校园采访余光中先生,那年他77岁。
这个采访是在一个十分特殊的背景下进行的,那一年的三月,先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反国家分裂法》,两岸形势骤然紧张。紧接着峰回路转,连战和宋楚瑜高调访问大陆,在大陆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台湾热”。此时的台湾,对大陆大多数民众来说,仍然是一个神秘未知的、甚至被污名化的地方。客观地介绍台湾、认识台湾,成为媒体的责任和担当。
当时我所在的央视“东方时空”栏目,克服诸多难题,终于实现了央视专题报道团队首次登陆台湾的计划,这也是央视第一次以主持人个人的名义,命名一个重大的系列报道:《岩松看台湾》。
既然是全方位地、客观地介绍台湾,少不了要采访几位闻名两岸甚至影响全球的文化大家,由于节目篇幅所限,最后我们采访了余光中、柏杨和侯孝贤,这三位大师以他们不同的文化形式和个人经历,成为了台湾乃至华人世界的文化名片。我们采访组从台北一路向南走,边走边采,最后在高雄收住脚。所以,余先生成为了我们在台湾的最后一位被采访者。
采访余光中先生的过程很有意思,2005年7月18日那一天,一场名叫“海棠”的台风突然光临台湾。我们所在的高雄,狂风暴雨,乔木倒地,几乎寸步难行。全市的商业和学校等机构,全部停摆。大街上,极少有车辆行驶。余光中先生一早从家里打来电话问:这么大的台风,你们还会来吗?我告诉他:我们一定去,路上可能要耽误一些时间,因为我们必须慢速开车。
http://s13/mw690/001DiHKhzy7gzUeU75G5c&690乡愁永存" TITLE="故土永在
(“海棠”台风来袭,高雄市的道路上,到处是被刮倒的树木和广告牌子、电线杆)
http://s16/mw690/001DiHKhzy7gzUpxUMTff&690乡愁永存" TITLE="故土永在
余光中先生有一种大陆江南人特有的清秀和单薄,身高大概只有1米60左右,跟他夫人范我存差不多。采访就在他家的客厅里进行,与窗外呼啸的台风相比,室内的气氛十分轻松和随意,范我存女士不停地为我们沏茶倒水。
原先我们设计是在大学的校园里采访余先生,走长廊,过草坪,带有一点诗意,与节目内容也比较贴切。因为突如其来的“海棠”,我们只好一切从简,在余先生的家里进行,这也让我们有机会一睹这位抒情诗人的家庭生活。
http://s13/mw690/001DiHKhzy7gzUuDA8kfc&690乡愁永存" TITLE="故土永在
http://s16/mw690/001DiHKhzy7gzUBvrR55f&690乡愁永存" TITLE="故土永在
我非常喜欢余先生说的这个词儿:“文化故乡”,12年前对台湾的那次难忘的采访中,对这个词儿留下了很强烈的感受。当看到台湾国小、国中的古代汉语课程,看到小学生们还在写毛笔字、练习描红、学习剪纸……我心都醉了。为什么我始终对台湾有一种无法言喻的亲切感,恐怕就是这种极为熟悉又渐渐远去的中华文化的感染和牵引吧。余光中说的“文化故乡”,真是一语中的,文化的力量如此巨大,两岸分治了这么久,但相同的文化永远是我们共同的故乡。
作为一位中文作家、诗人,余光中先生写了一辈子中文,他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理解是很深入的。他告诉我们:在我的感性里,所谓中国或者中华文化是一个奇大无比的圆,圆周无处可寻,圆心无所不在,这个半径是什么,半径就是中文。我能做的就是把这个半径拉得更长一点,这个圆就可以画得更大。这是一个超载地理和政治的无形的大中华。
http://s3/mw690/001DiHKhzy7gzUJO8cW42&690乡愁永存" TITLE="故土永在
http://s10/mw690/001DiHKhzy7gzUNXxsl59&690乡愁永存" TITLE="故土永在
余先生走了,被他的诗歌温暖过感动过的人,都在送他远行。感谢他把“乡愁”留下了,为华人世界留下了一份永恒的温暖,谢谢余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