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一次到温州的瑞安县,感觉还是蛮震撼的。这种震撼首先来自于县城大街上川流不息的世界名车,瑞安如同一个世界名车博览会,各种意大利、法国、德国的名贵跑车比比皆是,宝马、奔驰在这里就太不起眼了,仿佛在北京开一辆桑塔纳2000似的。瑞安与温州其它县区一样,全民经商,民众极为富裕。全国眼镜、汽配等行业一半以上的市场,是控制在瑞安人的手中。
刚来温州时,向朋友打听当地有什么可看的景点和文化景观。他们说除了雁荡山、楠溪江等自然景观之外,在温州地区少有文化景观。戏称温州是“经济强盛、文化疲软”。但是在瑞安,我发现了一处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玉海楼,是一片保护很完好的清代建筑群,典型的南方木质建筑物,尤其那些雕刻精美的木窗棂、布满青苔的天井……让人沉浸在一种江南特有的文化氛围中。虽然是春节的假期,但来这里参观的人极少,也许当地人对它太熟悉了,不稀罕了。
http://s15/middle/593864a1gb7b94d6b3afe&690
玉海楼是中国南方最著名的藏书楼之一,是清末著名的经学大师和大教育家孙诒让的祖屋和故居,他中年官场失意后,一直在此做学问,直到去世。他的学问和兴教办学之实践,倍受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郭沫若、顾颉刚的推崇。孙诒让的父亲和叔父都是清朝的进士,是曾国藩的高足,可谓书香门第。孙诒让最让人感兴趣的,除了他在甲骨文、金文研究方面的开创性贡献之外,就是他在晚年转向革命、支持共和的行动。作为一位最典型的清朝乡绅,孙诒让的人生道路也十分典型,读书——做官——做学问,一直做到大师的级别。按理说他对皇帝应该是无比拥护的,也是积极出谋划策改善和加强清朝的统治。他晚年积极参加君主立宪、支持慈禧的政体改革,确实如此,发挥了乡绅在中国政治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到了去世前夕,他已经转向革命,甚至发展到支持光复会“驱除鞑虏、推翻满清”的革命行动。发生这种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对清朝的彻底绝望,清朝的一次次的改革都以更加收权、更加专制而告终,民间的一次次立宪和改革的真诚呼声最终都被中央政府拒之千里。
http://s3/middle/593864a1gb7b960bca912&690
在晚清,许多知识分子和官僚、乡绅都走过与孙诒让同样的道路,从拥护皇帝到劝诫皇帝,最后发展到打倒皇帝。辛亥革命之所以星火燎原,关键的原因是中国的立宪派、知识分子、乡绅、地方官僚,这一庞大的社会中坚力量对满清政权彻底失望,站到了革命党一边,使脆弱的革命之火,迅速变成烧毁王朝的烈焰。任何一位头脑清醒、忧国忧民的中国知识分子,都不会愿意在末路王朝中扮演一位卫道士的角色。
在玉海楼的陈列室里,还可以看到1907年孙诒让发给张之洞的电报,要求他为越人谋利,免革命党人秋谨死罪的电文,相当珍贵。
http://s13/middle/593864a1gb7b9639aa27c&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