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纪实之四:羌寨苦冬

标签:
羌族地震汶川过冬杂谈 |
分类: 采访杂记 |
羌寨、雕楼,这个高高地矗立在山梁和云雾之间的民族,过去我们只能远远地眺望他们,对他们的印象是一团模糊。地震之后,无数个羌寨遭到了灭顶之灾,也使我们有机会贴近他们,了解他们。
羌族是一个有无比坚定的信仰和意志的民族,它上千年来,一直坚守着自己对山神的崇拜从未动摇,一直坚守在山岗上而从未向平原的土豪们投降。羌族就是这么一个坚守自己精神家园而不贪恋外面世界的山地民族。
但是这次大地震,他们世代依靠的大山,却没有能够保佑他们。因为大山被崩塌了。
走时羌寨,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头晕腿软。因为大部分羌寨都建立陡峭的山脊之上,当你一旦费尽体力爬上山,走进羌寨,突然会发现自己时时行走在悬崖边上,下面真的是深渊万丈!去过四川岷江上游的人们,他们知道我的描述绝不是戏言。特别是对我这个有恐高症的人来说,可用“心惊肉跳”一词形容,几乎就不敢挪动脚步!当我爬上汶川西部的羌寨:阿尔村时,就是这种感觉。
羌寨被称为是“云朵上的村庄”。我这样描述羌寨,并不是为了说景儿,正因为地势之险峻,交通之不便,所以在这次大地震中,羌寨受到的重创远比一般城镇要重得多。
重创之一:大地震!重创之二:地势险峻大部分村寨都没有得到及时救援!重创之三:冬天来了,羌寨老乡房子倒了裂了,他们不得不自己搭棚子暂度寒冬!
四川虽然算是南方,但它的冬天,平原和山区完成是两个世界,当成都人刚穿上毛衣的时候,山区时的羌族藏族老乡,早已穿上的厚厚的棉衣。我们11月初到达汶川县的映秀、龙溪等地,那时北京还是深秋,还没有开始供暖,但四川的大山时已经开始下雪了,晚上的气温已经降至零度以下。据说到了春节前后,会到达零下二十多度。
现在看来,许多羌族老乡将要在自己临时搭建的四处漏风的竹篾棚子中,度过这个寒冬。我们在都江堰、映秀镇、擂鼓镇等许多灾区,看到搭建了大片的板房让灾区居住,但是在山里的羌寨中,却基本看不到板房。经我们了解,这并不是政府的过失,而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的羌寨建在山岭之上,几乎没有空地搭建板房,少得可怜的土地还得用于灾民生产。另一方面,一旦搭建了板房,按当地救灾条例规定,政府就不再提供建房补助资金了。所以羌族灾民们宁肯先苦撑着,等到明年春天再凑上一笔钱,加上政府补助的资金,就可以踏踏实实建自己的永久性住房了。
所以,羌寨的老乡们暂时先从倒塌的废墟中,挖出一些木板材料,家家户户都先搭一个棚子,熬过了冬天再说。
不仅没有房子住,而且御寒物资也极其缺乏。我们在离映秀镇很近的渔子溪村看到,村民大部分都穿着单衣。一问,这些身上穿的单衣还是地震避难时,在绵阳的九洲体育馆里发放的,至今都半年过去了,他们没有再添过一件衣服。问到冬天怎么办?他们说,村里和镇里已经统计了,说每人会发一套棉衣,一家发两床被子,全国人民不会不管我们的。
我们在采访的时候,正遇上广东省就为映秀镇送来了好几百个取暖用的火炉,这批火炉都是从西安定做的,当地人从来没有用过这种需要接上烟囱的炉子,他们需要学着用,过冬的棚子里开始有了暖意。
但是,羌寨的寒冬并不是送来一些衣被和火炉就能安然度过的。这是一个没有生产的冬天,是一个没有收入的冬天,是一个亲人离去无法唤回的冬天,是一个财产损失无法补偿的冬天。这个冬天,他们会过得很苦。
灾民们希望,全国人民不要忘掉他们还在受难,能够经常关心他们,特别是帮助他们恢复生产。他们希望明年春天以后,当地的旅游能够复苏,给他们增加一些收益。他们还希望当地政府能够规范一下市场,别让那些贪心的商贩们总打灾民的主意。比如砖窑的老板已经将一块砖头的价格从震前的2角6分涨到了1元多,这么涨价灾民们根本根本无法重建家园。还有那些收购辣椒的商贩们,已经把收购价格压到让灾民赔钱的地步,我们到羌寨的时候正是辣椒丰收的时候,却看到了大片大片的辣椒烂在了地里,因为灾民卖不起辣椒啊,卖辣椒还要赔钱!赔运费!
山区的灾民寒冬难捱,让我们伸出曾经温暖的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