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的亮点和盲点
4个多小时的开幕式,从头到尾全看了。中国第一次办这么大的事,和自己的过去比,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值得恭贺。从开幕式演出的节目策划到点火方式的创意,可以看出,编导组已经付出了巨大心血和最大努力。
本人总的感觉是:震撼多于遗憾,亮点多于盲点。
先说亮点
开幕式的亮点很多,不少甚至很绝。作为一位观众的直觉,最具亮点的如下:
第一、礼花脚印。从内容看,寓言深刻,表现了奥林匹克从古代走到今天,从西方走进东方,它照亮了最人类,照亮了北京古城,让北京、让中国融入世界;从艺术角度看,画面先从鸟巢延伸到外景,接着“礼花的脚印”又把画面从北京的中轴线拉回鸟巢,很有视觉冲击力。
第二、卷轴舞画。以前,我们在节目中曾用音画的形式表现主题,还没有见过用舞蹈和绘画如此有机结合完成如此创新的一个节目。这个节目用的道具和艺术元素都是中国的。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卷轴也是中国特有的,舞蹈和国画更不用说了。从艺术的角度说,卷轴漫漫打开,随后舞者狂舞作画,一气呵成,最后完成的画轴又漫漫升空,整个节目有静有动,动静结合,再加上灯光和音乐的配合,声音、画面和色彩,非常中国,非常完美。
第三、鼓的震撼。用2008面鼓作为开头节目非常有震撼力。震天动地的鼓声,闪烁耀眼的灯光,威武雄壮的壮士,变化莫测的鼓槌,造型独特的鼓身……声、光、形、色构成一幅流动的画面,流动的声响,流动的色彩,谱写了一曲民族艺术元素和高科技有机结合的和谐鼓乐篇章。真夠夺人眼球!把人们带进了震撼的境界!这个节目内容和形式俱徍,通俗易懂,老少皆宜。
第四、方块汉字,书写春秋。随着平面舞台缓缓拉开,如纸般的升降台静静呈现在观众面前。瞬间,如纸般的升降台演绎方块汉字,一块一块汉字,时而上,时而下,升降有致,波浪起伏,编织出各种造型、各种色彩精美造型,给人以美的享受。就在变化万千的造型中,一个古代的“和”字演变到今天的“和”字。这个“字”,内涵深刻,和平,和谐,以和为貴,即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又演绎了上下数千年从发明汉字到造纸、印刷术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第五、五环升空,光照全球。在星空般的鸟巢体育场内,点点星光瞬间汇聚成光熖夺目的奥运五环,倾刻间,光芒四射的五环缓缓升起,飞翔在星空,飞翔在天地之间……这种调动声、光、电等综合艺术手段和高科技术所编创的节目,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
第六、林浩当小旗手,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当中国代表团进场时,全场欢声雷动。这时候我们看到姚明的右手牵着抗震小英雄林浩一起走向主会场。这时候我们同时看到众多中外媒体的镜头对准的不是姚明,而是小林浩,是小林浩抢了姚明的镜头。在此,我们不用多说什么就知道小林浩当小旗手,是一个多么大的亮点!
还有很多亮点,因篇幅有限,不一一细说了。
再说盲点。这里所说的“盲点”是相对亮点而言。其实不那么确切,我所说的“盲点”是指如下几点:
首先是电视直播方面,还没有达到高水准的要求。全场直播中,出现了不应该出现的摇、晃镜头;运动员进时,始终没有引导牌近景,观众看不清是哪个国家或地区的代表团;有的机位布局和角度也欠合理,例如,李宁点燃火炬过程中,前半程景别太全。
其二、有的节目创意很好,但没有达想象的效果。节目中朗诵《论语》的文字,用意可佳,但估计没有多少观众听得清,看得懂,更何况这是一台面向世界的节目;放飞和平鸽,编导想让现场观众参与进来,也是好用意,但现场观众的动作和脸上的情绪不吻合;朗朗演奏钢琴时,旁边的小女孩从电视画面看,也显多余。
其三、有的节目设计和编排欠合理。提线木偶那场戏,“面”上的大场面可以,但“点”上的木偶表演太长,如果再加一些木偶以外其他戏曲艺术元素,效果更好;木偶戏结束后紧接昆曲,不但节奏拖沓、雷同,而且缺乏色彩和艺术形式的变化;除了前面几个节目用熖火贯穿外,后面的节目与节目之间连接和转换,缺乏贯穿线和衔接点。此外,整台节目节奏偏慢,节目之间色彩变化要强于节目之间的节奏变化;还有,老运动员护着奥运会会旗绕场时间太长等等。由于开幕式各个环节的节奏慢了,至使点火时间没有在零点前完成。
开幕式尽管有这些“盲点”,但不影响整体的成功和精彩。再说,开幕式是超大型的文体活动,是一门综合性极强多元化的综合艺术,也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其中不仅包括艺术工程,还包括复杂、多层次的组织和协调工程,因此,就是存在一些“盲点”也在所难免。
祝贺开幕式的成功!
2008年8月9日上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