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行(五):宜昌三游洞记
8月23日,游览宜昌三游洞。
出宜昌城往西,沿原三峡公路前行不久,跨越下牢溪大桥,即至三游洞。
三游洞位于长江西陵口的西陵山上,三面环水,一面连山,风景秀丽。历代文人进出三峡,多到此一游,诗文镌刻于石壁。
下张网络照片可显示三游洞周围风光,左为长江西陵峡口,即著名的南津关,山为西陵山,三游洞居其右侧峭壁上,右为下牢溪,汇入长江:
三游洞得名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白行简、元稹的游览。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白居易调任忠州刺史,与弟白行简溯江西上,诗曰:“万里行程三峡外,百年生计一舟中”。途中与好友元稹不期而遇,三人相会于峡州夷陵(今宜昌),乘船出游,寻幽探胜,在山边石壁上发现溶洞,饮酒赋诗,以纪此游。三人诗作诗与白居易《三游洞序》题于洞壁,无名之洞遂称“三游”。
白、白、元之游且称为“前三游”。240年后的1059年,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赴京途经夷陵,慕名至此洞一游,赋诗遣兴,被称为“后三游”。洞更为知名。
而今,新近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三游洞,定位于摩崖石刻主题:
三游洞只为山上主景,位于入口左侧。决定自右侧开始循山作逆向游,将三游洞搁置最后。
郭沫若的诗句:“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峡尽指此处为西陵峡口,大城自为宜昌。
峭壁上右望长江南津关,江峡山奇。
积年藤蔓自岩壁垂至江面,颇为优美。
此山地形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汉代军垒遗址为1984年发现。
满树柚子,炎炎烈日下令人生津。 
至喜亭始建于宋代,为方便船夫和商旅休憩,从亭名可知旅人历尽艰辛、冲破险阻之愉悦。宋代文豪欧阳修贬任夷陵县令期间,为此亭写了《峡州至喜亭记》。


楚塞楼为山上最高建筑,楼高三层。据称楼顶可将峡口风景尽收眼底,酷热难捱,故未登临。
自网上寻一照片,质虽欠佳,宜可一骋远目,聊补未登之憾。
图中葛洲坝隐隐在目,令人意外。以往总闻葛洲坝址位于南津关,今日知矣。长江自西陵峡谷出而开阔,故南津关成为中下游之分界。六十年前,国军扼守宜昌炮台,炮火覆盖南津上游,日舰难以逾越,无法溯江西上,遂使陪都安然,与敌周旋八年。
茂林密草之中,设有独具特色的印章石刻园。

虽飞小雨,天热异常,挥汗成雨,内外尽湿。仍游兴不减,来到三游洞。


洞外壁刻处处。“鬲凡”中,隔之“耳”由石缝暗代,实为“隔凡”,即此处超逸凡尘。


楚图南书苏轼三游洞诗。

清刘大魁的《游三游洞记》。

洞口开阔,碑刻遍布,古香弥漫。

远望洞内,前三游之诗人雕像可见。

进得洞来,幽凉沁人。前厅之上,三尊石雕造型生动,俨在谈诗切艺。自左至右,依次为:白行简,白居易,元稹。

洞内遗迹。


耳洞幽暗,四壁石色灿然。
于前年古洞中回望洞外,别生沧桑之感。洞内“隔凡”,世外离乱。先贤已逝,我辈登临,睹景赏文,思接前年。本一俗洞,一炙大师馨颏,便具灵逸风韵。唐代以降,元白、欧黄、三苏、陆游等历代名人及本地官吏,游山览水,或诗或文,壁刻、碑刻多逾百件,楷、隶、篆、行、草,各体皆备,遂使此洞,成为书法上品荟萃之地,诗魂仙气氤氲之所。岂非天设?

出得洞来,重返凡俗。右侧下牢溪上,快艇飞驰。桥上蹦极台上,游人惊叹。



远方飞桥,为三峡专用公路之下牢溪大桥。

出园看图,方知张飞擂台、刘封故城遗迹未看。想来均为传说之物,也罢。
(2007-09-09,于泰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