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34万大学生要毕业了!但就业难只是表象

标签:
it教育财经时评就业 |
分类: IT业界 |
今年的应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2019年的应届高校毕业生规模是834万。
在国际大环境和国内小环境的双重影响下,“稳增长、保就业”就成了有关机构的重点工作,而促进大学生就业则是整体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在2015年响应国家对大学生双创的号召,在中国最大的民办大学黄河科技学院(以前的“黄科大”)全职驻点过1个学期,深入了解校园里的创新创业活动;2017年筹办了“酷实习”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咨询平台,期望可以为打通“企业招聘难”和“大学生就业难”之间的鸿沟,贡献一份光和热。
经过2年的探索实践、网聊面谈,与来自985、211、一本、二本、三本、大专等等逾几千大学生交流下来,对所谓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有一些感悟。
一、企业招聘并不难,是企业自己难
企业招聘难,是就业市场上的第一个热点话题。
这个话题里,要先把央企、国企排除出去。这两个类别和考公务员的结果差不多,以下说的企业,都是指民营企业。
企业分成3个纬度:
1、大中型企业
大中型企业的招聘难点,是股东不断增长的利润需求,与人均产出的价值之间,形成了冲突。这些企业为了更好看的报表,更多的管理层分红,有意的削减岗位数量,造成岗位工作强度过大,人为产生了招聘难。
比如近几个月动辄大幅度裁员数千人的互联网公司,其实都是年利润数十亿的富豪企业。这些企业在裁员之后并不会减少工作量,而是把原本5个人的工作压给2个人,发3个人的薪水,美其名曰“效率优化”。
国家法定的每周40小时工作制,除了在党政军学+国企能落实,民营企业形同虚设。所谓996工作制(早九点到晚九点,每周六天)表象上是体现奋斗精神,实际上是违法经营,挤压了就业机会。
贵国没有真正的工会,所以此事无解。
2、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不仅仅是招聘难,是贷款难、办事难、展业难、一切难。
中小企业几乎全部是民营企业,又在发展期,难免人少事多,工作压力大,对于心比天高的年轻一代大学生来说,实在是吸引力有限。
3、小微企业
在招聘APP上,经常可以看到应届毕业生简介里有这么一句话:“不去10人以下的小公司”。
小微企业基本都还在成立18个月内的生存挣扎期,1个人干3个人的事情是常态,3个月才拿到1个月的薪水也时有发生。这么动荡的就业稳定性,招不到员工也是情有可原。
小结:企业招聘难,是经济结构的必然结果。这一结果不仅现在存在,还会继续长期存在。企业如果能把员工当成“人”,而不是“生产要素”,实际可以产生的工作岗位要多得多。
二、大学生的确就业难,但这是个伪命题
大学生就业难,这句话绝对是媒体热点词汇。
但是,这个就业难是表象,实际的深层原因复杂的多。
1、理想照不进现实
从80后一代到今年毕业的97年一代,年轻大学生们的成长期赶上了中国飞速腾飞的40年。受益于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以及CCTV们的各种《厉害了》,大学生对于就业环境持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同时,受益于独生子女政策,这几代年轻人都拥有超过6口直系亲属的经济关爱,至少3套以上住房的继承可能性,在薪资水平不能达到自己心理需求的情况下,宁愿选择不就业、缓就业,也不会屈就自己。
2、所学非所用
最近和大一的学生沟通比较多,我一般都会询问一个问题:“入学一个学期以来,觉得事实上的大学生活,和考大学之前预想的生活一样吗?”
绝大多数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否定的最多话题,是自己选择的专业。
我国在高中是没有职业教育课程的,所以高中生在选择大学,以及选择学科专业时,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分数线来做匹配,一看学校名字、二看学校地址、三看学科名称,对于学校究竟是学术型还是实用型、学科内容的构成、未来的就业方向等等事关长远的因素,很少考虑到。等到入学一年,明白了自己选择错误,也已经无能为力。
由此,大多数学生在大二时就已经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失去了热情,以“不挂科”为核心学习目标。等到了毕业季,既对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没有兴趣,也对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没有信心。毕业即失业,实际上是要重新开始学习。
3、马太效应
社会上做大学生职前教育的服务机构,已经有几百所了。圈子里最大的感悟就是,越是一流大学的学生越爱学习新知识,保就业的职前培训班尽量只招收985、211学校的学生。
每年这些一流院校会有40万毕业生,还有40万研究生,以及40万海归生。这120万精英学生优先占据了最佳C位,并且逐步形成了同学会、校友圈,最终700多万的“普通大学生”要进入社会,就要面对大多数岗位都是普通岗位的事实。
小结:大学生就业难,本质上是大学生个人认知定位模糊造成的结果。上大学是博览世界、形成自己三观和方法论的人生历程,而不是获得一张毕业证用以就业求职的过程。毕竟,把平凡的事情做出不平凡,才是幸福的人生。
三、教育体制也许该改革了
面对2019年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做好2019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提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的6种就业渠道:到农村基层、到小微企业、到国家战略新区域、到新兴业态、去参军、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等。
指导意见很深刻。既然没有馒头吃,何不食肉糜?
在此,也呼吁一下有关部门:
1、如果仅仅是为了就业,9年义务教育是不是就足够了,何必大学扩招,培养出这么多水份文凭?
2、高考时直接鼓励上高职不是更好吗?(2019两会报告,今年起高职扩招100万人,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士的需求。很好!但同时大学是不是应该减招100万人,否则供需更不平衡了。)
3、针对大学生的职业教育,已经产生了若干个上市公司,证明了这些课程的有效性。大学为何不考虑设立这些必修课,节约学生的时间和金钱成本?
少年强则中国强,大学生强则少年强。
大学生作为祖国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还需要全社会的更大关注,更多关心。
作者:张栋伟(资深互联网人士、市场营销专家、大学生就业创业导师、“酷实习”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