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中国社会》
(2011-10-15 14:24:39)
《十八世纪中国社会》
[美]韩书瑞 罗友枝著,陈仲丹译
收入刘东主编:《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
内容简介
中国近300年的历史,18世纪相对来说不太受重视,学者们更关注的是19世纪的变革和20世纪的革命。另外学者们对18世纪中国社会的总体评价也不高,认为这是个腐败奢靡、文化停滞的时期。而这本由两位美国女学者撰写的著作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她们认为“18世纪在中国近代早期是最有活力的一个时期”。 本书的核心观点强调,18世纪中国社会的活力体现在向边远地区大量移民,对外贸易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商品化、城市化以及社会和物质流动的加强有助于松动原来固定的社会地位,并使社会分层更加多元化”。另外这一时期学术上的成就为中国近代的各门学术奠定了基础,商人的往来活动以及他们扶植培育的城市文化也有助于清帝国的统一和整合。
作者简介
韩书瑞现任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教授、东亚系执行主任。1966年,她从斯坦福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进入耶鲁大学学习,并获得前往台湾学习中文的机会,1968年在耶鲁获得东亚研究的硕士学位,1974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之后,她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系任教,先后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93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著有《山东叛乱:1774年王伦起义》、《中国的千禧年之乱:1813年的八卦教起义》、《北京的寺庙与城市生活,1400—1900》等著作。罗友枝是位美籍日裔学者,196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系教授。她的研究方向是近代东亚和中国近代史研究,著有《中国南方的农业变化与农业经济》、《清代中国的教育与大众文化》、《晚清帝国与大众文化》(合著)等。
封 底语
中国近三百年的历史,18世纪相对来说不太受重视,学者们更关注的是19世纪的变革和20世纪的革命。学者们对18世纪中国社会的总体评价也不高,认为这是个腐败奢靡、文化停滞的时期。而这本由两位美国女学者撰写的著作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她们认为“18世纪在中国近代早期是最有活力的一个时期”。本书的核心观点强调,18世纪中国社会的活力体现在向边远地区大量移民,对外贸易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商品化、城市化以及社会和物质流动的加强有助于松动原来固定的社会地位,并使社会分层更加多元化”。此外,这一时期学术上的成就为中国近代的各门学术奠定了基础,商人的往来活动以及他们扶植培育的城市文化也有助于清帝国的统一和整合。
本书是部概览性的史学著作,作者以史学的分析论说为主要著述方法,同时吸纳了社会学重视结构变化和人类学关注文明片段的研究手段,使得本书读来既有得知历史事实的畅然,又有洞悉深层奥秘的明快。本书作者在研究方法上又深受法国年鉴学派的影响,接受了年鉴派学者“长时段”的概念,故而对18世纪中国社会的研究扩展到1680—1820年间,向前追溯至清朝的建立,往后延伸到18世纪对后一世纪的影响,以此见出历史发展的渐进延续。
译者的话
《十八世纪中国社会》是一部由两位美国女学者韩书瑞(Susan Naquin)和罗友枝(Evelyn Rawski)合写的著作。这本书最初是由她们为《剑桥中国史》合写的一章《十八世纪的中国社会》发展而来。据韩书瑞回忆,她与罗友枝的交往是由美国著名汉学家魏斐德(Fred Wakeman)介绍开始的。大约在1979年春,魏斐德来找韩书瑞,希望她与罗友枝合写点东西,因为他觉得她们两人的研究领域接近,双方合作会是件好事。恰巧那年6月美国学界组织了一个明清史学者代表团访问中国,他们三人都参加了。在一个月的相处中,韩书瑞觉得与罗友枝很谈得来,显然魏斐德的眼力很准,而写作这本书也是魏斐德最早提议的。按照韩书瑞的说法,“魏斐德让我选了一个很大的题目,最初我不太情愿,后来又觉得很不错,对我很有意义。我们看了许多资料,有英文的、中文的,也有一些日文资料,确确实实学了不少东西。按计划我们写100页就够了,结果却写了250多页。”就这样完成了读者现在看到的这本专题史著作。
本书的主要作者韩书瑞教授是位很有影响的海外汉学家,著述颇丰,但以前被译成中文的并不多,与她的导师史景迁(Jonathan Spence)每有大作即有中译本的情形迥然不同。照韩教授的解释,她的著作无人翻译的原因是其中涉及的内容“太复杂”。这一解释似乎也有些道理,比如她用力最多的对白莲教和北京寺庙的研究读起来专业性就比较强。译者因某种机缘,近年屡有翻译她著作的机会。前几年翻译了她的三篇论文,收入名为《中国大众宗教》的译文集。除本书外,译者还将翻译韩教授的代表作《千年末世之乱:1813年的八卦教起义》,希望能为中文学界了解她的学术成就做一点介绍工作。在对她的学术成果以及文字风格有所接触后,译者认为其著述在外象的“复杂”之外内里却充满了学术的张力和表述的机趣,内容让人觉得耐读、悦读。而本书则连外在的“复杂”都不存在,叙述平实贴切,文字生动准确,应该更易为读者接受。
韩书瑞女士早年立志学习中国历史是受美国女作家赛珍珠(Pearl S. Buck,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影响,赛珍珠因多年在中国生活,所写的小说多以中国社会为题材。韩女士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她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近二十年,1993年去普林斯顿大学,现为该校东亚系主任和历史系教授。她的研究重点是中国明清时期的社会史,尤其对大众宗教和物质文化史兴趣更浓。其主要著作除前面已提到的外还有《山东叛乱:1774年王伦起义》、《北京:寺庙与城市生活1400—1900年》等。她研究工作的特点是努力发掘不被人注意的史料,如在研究八卦教时大量使用了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被清廷抓获教徒的口供材料,还在研究北京寺庙时利用了首都图书馆收藏的碑刻材料。
罗友枝女士是位美籍日裔学者,196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系教授。她的研究方向是近代东亚和中国近代史,著有《中国南方的农业变化与农业经济》、《清代中国的教育与大众文化》、《晚清帝国与大众文化》(合著)等。罗友枝重视对大众史、大众文化和社会礼俗史的研究,可见她的学术旨趣与韩书瑞较为接近。
而由她们合著的这本书其中心论题认为“18世纪在中国近代早期是最有活力的一个时期”。两位作者对众多学者不够重视中国18世纪而更为关注19世纪的历史颇不以为然,且对学者们贬低18世纪的地位,认为这是个腐败奢靡、文化停滞时期的观点有不同的看法。就具体内容而言,她们认为18世纪中国社会的活力体现在向边疆地区大量移民,对外贸易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商品化、城市化以及社会和物质流动的加强有助于松动原有固定的社会地位,并使社会分层更加多元化”。此外,这一时期学术上的成就为中国近代的各门学术奠定了基础,商人们的往来活动以及他们扶植培育的城市文化也有助于清帝国的统一和整合。
本书作者承认,她们在研究方法上受到法国年鉴学派的影响,采用了年鉴学派学者布罗代尔“长时段”的概念,将对18世纪中国社会的研究扩展到1680—1820年之间,向前追溯至清朝的建立,向后涉及18世纪对后一世纪的影响,以见历史发展的渐进延续。而与年鉴学派有较大不同的是,她们并不忽视政治史,认为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策举措对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有明显的影响。书中还运用了施坚雅(G. W. Skinner)的“大区”研究范型,将中国分为若干大区分别探究,以避免将庞大的清帝国视为一个无差别的整体。这在书中第五章“地区社会”中已作了明确的区划。
原书本分为上下篇,上篇为“清代社会”,下列前三章;下篇为“18世纪社会的变化与复杂性”,下列后三章,以示18世纪社会由静态趋向动态的变化。现译稿为不显得枝蔓,仅列各章节篇目,不再保留篇题。本书是部富有新意的概览性学术著作,其读者不限于专攻清史的专家,对广大一般读者也很适宜。书中本有一些图片,因图版难以复制,译者根据原图配了内容相近的图片,并补配了一些图片,以期能收以图证史的效果。本书中文译稿曾请两位原作者审阅,并得到了她们的认可,在此特向她们致谢。不过译稿若仍有不妥之处,责任当应由译者负责,望读者在开卷阅读后不吝赐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