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燮故居位于泰州兴化,东邻文峰古塔,西近才子花洲。他为官前多生活于此。
门前左行即古板桥之遗址,现已不见踪影。亦是郑燮号板桥的由来。
(学周立波胸闷说,报社打不开视频的,怪伐?
本来想一举两得传到精神文明台账上去的,现在只能重复贴照片。)

刘海粟老先生题写的郑燮故居牌匾

1983年兴化县修复郑板桥故居时立的铭碑

拜有孔子像的家塾

书房兼客厅

郑家也蛮豪华的,有水榭楼台。不过,铭文上说这里原来是茅屋,没考证过。

不可居无竹

板桥体是这样练成的

郑板桥的书画作品
找到“聊避风雨”出处 
1983年11月,我们新婚旅行(那时最时髦流行的)到南京、镇江、扬州一游,那个时刻所有的景致都是美妙的。在南京,中山陵远衔长江,覆船山雾锁方塔;在镇江,俯看金山寺,握手“第一泉”;至古渡口瓜州到扬州,游瘦西湖,过五亭桥,一派秋水盈盈,风叶灿灿。
我们坐着扬州特有的有铃铛的三轮车,穿行于大街小巷。然后逛街,吃三丁包子和盐水鹅。突然,我们在一家相当于上海朵云轩规模的书画店橱窗里,发现一幅字画拓片,上面四个字:“聊避风雨”,那是熟悉的字体——“板桥体”。我们非常欣赏板桥先生特立独行的为人品格,爱屋及鸟,他的书法作品融入了迎霜孤傲的“竹风”,是一种非常难得的独创。但我们只知道板桥体的“难得糊涂”,从没见到郑板桥写的这四个字。而我们新建立的家,正是聊避风雨的港湾,字和词都太合意了,我心里想,不管多高的价钱,我也要把这幅拓片买下来。
进得店来,我们说明意图,店家说,这是一幅人家的寄售品,是裱好的中堂,你们要买,16元。那时,不时兴讨价还价,16元对我们来说,好贵啊,我一个月工资58元,老公读研究生才45元。普通工人36元,一桌酒水(婚宴)才30元。但这板桥体的“聊避风雨”太有魅力了,我们毫不犹豫买下来。
回家,挂在新房的墙上,一种无可抗拒的书卷气扑面而来,这就是新家的感觉。
以后,我们数次搬家,但郑燮先生“聊避风雨”这幅字画,一直跟随着我们。至今,我们的书房里,还是这四个字(尽管中堂已换“时装”)。它独特的含义一直是我们的珍爱。
(写于2009年6月7日,时侄子参加高考,当天告诉我作文题目,有感而发。)
亦是“搬家”第一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