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男孩张肇牧》
张涛 编著 时代文艺出版社
P6 对于中国的应试教育,不能一味地贬低。应试教育有其长处的:注重学科体系的逻辑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强,理科基础牢。目前应试教育也影响着西方的入学观念,美国的公立中学就近入学不用考试,但私立中学如比尔·盖茨的母校西雅图湖边中学等都有严格的入学考试。重提“精英教育”非常必要,否则对一些有天赋的孩子是一种人才资源浪费。
P11 中国家长问孩子的美国老师:“你们怎么不让孩子们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老师笑着说:“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件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另一个是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有自己的思考,才会有新的创造。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P28 现代的科学研究表明,用音乐进行胎教,不仅可促进胎儿的身心发育,还能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据听力学家米歇尔·克莱门斯的调查发现,胎儿喜欢听莫扎特和瓦尔第的乐曲,这些轻松愉快的乐曲,可以解除胎儿的烦躁情绪,使胎儿的心率趋向稳定,而听勃拉姆斯的乐曲或摇摆乐舞曲,胎儿会躁动不安。
P36 从肇牧6个月大时,我们就开始了教他认识汉字的伟大工程,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刚开始的时候是在家里各种物品上挂上相应的家块,如门上挂“门”,桌上挂“桌”,反复对照实物教读,当时肇牧只是看看实物,看看字块,似乎没有什么反应。我们却一点也没有灰心丧气,继续坚持天天教着他读。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之后,在肇牧大约十二个月的时候,一天,奶奶早上给肇牧穿衣服的时候,嘴里也一边念叨:“肇牧穿衣服,‘衣’。”肇牧就突然从身边的字块堆中拿出了“衣”字。当母亲把这个消息告诉我们的时候,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确实是一种惊喜。再测试,他已经认识“裤”、“袜”、“门”、“灯”、“镜”等,有十多个字了。
P39 当孩子认字逾千时,我们感觉到找生字困难起来了。他只有二岁多,有些事物无法接触,就不太容易教。针对这一点,我们采用了熟字带生字的方法,他认识“国”字后,就接着教他“国家、祖、国旗、国徽”等,还组词、组成语,这样很快他就认识很多字了。
P40 在孩子看来,学习就是玩,玩就是学习,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如果不是把认识字看作是一种负担,那么它就不是我们成人想象中那么累了。
P76 肇牧近1岁时,我们经常把一些豆子倒在桌子上,然后在旁边放置一个碗,再放上一个瓶子。我们做示范把豆子捡起,放到碗里瓶子里,他也学着我们的样子做。开始他捡不起来,或捡起来放不到瓶子里,急得直哭,经过多次反复的练习,终于成功了。这样为后来学写字掌握平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P101 我国老师总是告诉孩子正确答案是什么,这种方式使孩子误以为,学习就是记住一些现成的结论。其实,对孩子的智力发展而言,思考的过程比思考的结果现重要。因此,要昼给孩子留下讨论的空间,否则会强化他的一个错误观念:误以为科学仅仅是装在成人头脑中的一些事实而已。世界并不是由一系列正确和错误的答案组成的。
科学并不只是一些事实,而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种了解自然如何运动的行为。
P108 人都有欲望,孩子表现得更为突出,他们毫不掩饰地表露出来,做父母的最能体会得到,因为这种欲望是常常向父母表现的。如何小心引导孩子的欲望成为正常行为,这是做父母的应重视的一件大事。肇牧上幼儿园时,妈妈从不带零食给他吃,免得他盼妈妈带好吃的,吃惯了就会为此哭闹。
我们坚信:不允许的事,从开始就不允许,这对孩子就没有什么痛苦。
在生活中,孩子哭闹也要坚持不向他妥协,这样按规定不变,孩子就会慢慢懂得,人生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而培养起坚强的意志来。
P124 我们对孩子提出的问题总是做到有问必答,即使一时无法回答的,也如实地告诉他,然后与他一起去找书看,寻找科学的答案,并让他自己动手做,让他去亲身体验,培养他的求知欲。
P163 有时我会意识到,我并没有真正对自己的儿子建立起信心,自己口口声声说要让自己的儿子接受艰苦的锻炼,但是在一遇到对儿子不公平的事情发生的时候,作为父亲的天性,还是要出去为儿子出头,这样做的结果是等于把自己以往的努力全付诸东流了。
P189 父母为了培养孩子在未来社会中生存的本领,从很早就开始训练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加拿大有一个记者家中,两个上小学的孩子每天早上要去给各家各户送报纸。看着孩子兴致勃勃地分发报纸,那位当记者的父亲感到很自豪:“分这么多报纸不容易,很早就要起床,无论刮风下雨都要去送。可孩子们从来都没有耽误过。”不可否认,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
P214 孩子的重大发现:“咱大院里的榆树和椿树上有那么多蚜虫,为什么橙树上没有?”
我说:“是不是榆树和椿树靠得太近,被传染了?橙树离它们远,所以没有染上?”
下午儿子放学回家告诉我,他把一支带蚜虫的榆树枝绑在橙树上了。第二天一看,那个被绑在橙树上的榆树枝叶上的蚜虫也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儿子百思不得其解。他折下了两棵树上的两个叶柄,用牙咬咬尝了尝,“啊,榆树是甜的,橙树是苦的。”儿子迫不及待地跑回家,把这个新发现告诉我。
“是呀!我想起来了,过去闹饥荒,我们不是常吃榆树叶子吗?说明榆树叶子既甜又没有毒,所以也容易招蚜虫。从是否有蚜虫,可以判断一种叶子、野菜到底能不能吃。”
肇牧弄了一些橙树叶子,用锤子砸碎,浸在水里,用浸过的水洒在我栽的爬满蚜虫的石榴花、月季花上,过了几天,蚜虫真的药死了。
儿子的实验成功了,他肯定地说:“橙树的叶子可以造农药!”
我激动地说:“我家出了个小小发明家了!你注意观察,又善于动脑子,你真行!”儿子对他的发现也非常得意。
P227 孩子在四年级时曾经偷懒不做作业,还撒谎。我不想惯他这样的毛病,咬牙狠狠地打了屁股25下,打得儿子小屁股上一道一道的都是红印。
自从那次被打直到今天,肇牧都没再对我们撒过谎。而且他期末数学考了满分,全班第一。那天回家,肇牧非常认真地对我说:“爸爸,我感谢你打我屁股的板子,因为你打得对。”
P249 有时我们无奈,因为高考这道门槛摆在那儿。如果为了创新,而不追求什么第一名,那么我们担心儿子最终会失去上他理想中大学的机会。而一旦死死抓住了第一名,我们又担心会适得其反,最终使孩子的思维固化,那么即使在工作中也不会提出什么有创见的方案和解决方法的途径,而这恰恰又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
P274 山里的日子清苦,学生们没钱买橡皮,更不要说买涂改液之类的工具了。如果写错了,要么用手指蘸着唾液去擦出一个黑窟窿,要么干脆撕掉。两种方法都不可取。于是逼得他们从小养成了写字认真,很少出错的好习惯。而城里的孩子,各种修改工具一应俱全,出了错,修改起来也不费力,时间一久,就产生了“错了改过来也就是了”的不以为然的心理。
不许出错,养成了一种好的习惯;允许出错,反而铸成了一个坏习惯。前者是近乎苛求的严格,后者则是过于放纵的迁就。如此看来,许与不许出错,这里面至少还有一个导向的问题,实在需要每个人认真对待。
P374 大学新生往往有误区:大学毕业即成为人才。这样很多人认为大学阶段重要的不在于学什么,而在于怎样幸福地度过四年,甚至有人公开宣扬大学4年是为了混张文凭。
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成为一种商品,其所拥有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决定其“使用价值”的大小,这不是一纸文凭能决定的。
投入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要够多,才能够有技能与特长能让这个单位、企业青睐而觉得少你不行?
在社会上工作过的人最懂得学校时光的幸福与珍贵,因为他们经历了一次社会供需的洗礼,文凭做为一种学历证明与学识水平的表面象征固然起作用,但最终靠社会来衡量的标准只能是实际的能力。
有位教授曾经说过:每一个从大学里出来的人,都应该成为他的国家和所属时代的一个人物。
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大学之道了。
P378 肇牧在北大时,同时参加了学校的校报记者团和系学生会,而且分别都担任了不小的职务,据说在校报还在一个不大不小的头,重要采访任务都是由他和其他骨干一起干的,在大学本科的四年中,肇牧凭借着自己出色的能力,承担了采访一系列重要人物的任务,在国家的一级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作品,一些作品还获得了全国的新闻奖励,这个资历也是他能够申请到哈佛大学的一个原因。而在学生会中也是什么部长,成天在外面忙,虽然很累,但是从儿子的言行举止中,我们又一次感到儿子长大了。
这之后,就是在儿子临近毕业的前夕,他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得到了来自哈佛大学的OFFER和学费全免、每年1万8千美元的奖学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