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早起,查大宗商品融资资料,写报道思路至十点。
前日参加壹基金行走活动,昨日略感疲惫未练拳,看《身边的武林》,所获不多。倒是因书中介绍,网上查到常书鸿《脊骨论》,今日读后颇有所感,即起练拳。
初练四式十三式左右各一遍,明显感觉左肩胯未松开,与右边相比有转动不灵,心神浮躁之感,以后仍当多练。
练老架一路时,略将意念放至腰脊命门处,感受其撑缩变化。至第二个金刚捣棰处,感觉胸背略紧,用意轻轻松开后,忽然感受到“劲沉丹田”,但稍加用意,其劲又回到胸背之间。
因此忽悟,此前记录肩关节松开后,劲至背脊。其实应该还是胸背未松开之故,如若松开即可感受到“气归丹田”——但此非强行用意可得,仍须在日后练习中细细感受。
再想太极拳练习阶层中所谓“节节松开”,其实正是进阶关要:以肩胯两大关节为中心,其上肩、肘、手;其下胯、膝、踝。肩胯两大关节每松一层,则上下三节俱松;而当肩、胯关节松至某一程度时,自然引动胸背运动,并在运动中体会新的松活之感。
只有当肩、胯、胸背俱皆松透(某种程度的透)时,外形之劲才能直透命门,并引动“丹田内转”,此即“外形催内劲”的练习阶段。
在此阶段练习时,因为腰胯转动等原因,似乎有劲由背发的感受,但此仍非“丹田内劲”,而是外劲带动的变化,仍不可视为“懂劲”。俺此前自以为已跨过“懂劲”门槛,其实仍在“外形催内劲”的后期阶段,并未真正感受到“丹田内转”及其引发的“内劲催外形”。
其他门派练习中的所谓桩功,其实正是在静态下放松并体会“内外相接”的感受;在达到某种程度后,或可由内至外直接催动外形,并在运动状态下更容易体会和感受这种“内外相接”。
太极拳的“苯功夫”全在“外形引内劲”阶段,此练法好处在于层层深入,一层有一层体会,让练习者在不断突破的新鲜感受里接近“内动”,而至真正的“内动”发起后,由于前期长期的协调练习,“内外相接”之后的协调应该更加容易;
而以站桩、内视入手的功法,在引发“内动”之前可说极为枯躁,能坚持下来并引发内动者万中无一。但个别练习者一旦突破,即可直接跨入“懂劲”阶段,此时练习外形动作,即属“以劲找形”,比太极拳初学时“以形找劲”更加容易入手,更能体会形中之“理”。
而太极拳家们在跨过“懂劲”阶段后,往往又会通过站桩、内视等修炼方法,进一步体会“内动”中的神奇功效与变化。
可见“法虽万门,其理唯一”,无论练拳还是修道,各人有各人的入门方便与见道机缘,大可不必“这山望着那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