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抄书笔记:生命的秘密(1)

(2011-04-15 16:28:49)
标签:

孟德尔

美国

优生学

染色体

纳粹

分类: 传习录

遗传学起源:从孟德尔到希特勒

 

虽然直到1909年,英国生物学家贝特森(William Bateson)才替这门学问取名为遗传学(genetics),……但事实上,早在数世纪以前,默默无闻的农夫就已经开始进行遗传学上最能造福人类的应用。

 

一直到1866年,孟德尔(Gregor Mendel)才针对此议题发表了著名的论文(其后科学界又忽视了它将近34年)。……之所以会花这么久时间,有一个简单的原因:遗传机制实在很复杂。

或许最重要的是,早期的生物学家未能分辩“遗传”(heredity)与“发育”(development)是两个本质迥异的过程。

今日我们已经知道受精卵含有来自父母双方的遗传信息,可以决定这个是否会罹患紫质症之类的疾病。这是遗传。其后运用遗传信息的过程才是“发育”,亦即一个简单、基本的细胞(受精卵)发展成全新个体的过程。若是从学科来分辩的话,遗传学着眼于遗传信息,发育生物学则重视此信息的应用。

  

(早期遗传研究中的两个主要流派)

希腊人曾思考过遗传的问题,包括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在内。他们创造出“泛生论”。宣称性行为会使缩小的身体部位转移至另一个个体。(达尔文)在19世纪后半叶提出泛生论的修正版本。按达尔文的说法,眼睛、肾脏与骨骼等每一个器官,都会贡献出小型的“微芽”(gemmule),它们在体内循环,然后累积在性器官中,最终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进行交换。

另一个理论“先成论”(preformationism)则一举避开了组合的步骤:卵子或精子中的一个(至于是哪一个,则引起许多争议)包含了“预先形成”的完整个体,称为“雏形人”(homun-culus),而发育只是把它放大为完全长成的人。

最终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August Weismann)还是推翻了泛生论。魏斯曼主张遗传取决于世代之间种质(germ plasm)的连续性,因此个体一生中的身体变化,无法传递给后代。

 

最终找出正确答案的是孟德尔。……然而孟德尔的研究成果不仅深理在乏人问津的学术期刊里,且当代大多数的科学家恐怕也无法理解其精髓。他精密的试验与复杂的定量分析远远超越时代,直到20世纪,进入20世纪后科学界才赶上他的脚步。

孟德尔发现亲代会将特定的因子(factor)传给后代,后来这些因子就被称为基因(gene)。他的研究显示这些因子成对出现,而且子代是从两个亲代各接受一个因子。

 

孟德尔的研究结果显示,的确有些东西是代代相传,而且是实际的物质。但这些物质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1884年左右,科学家将显微镜下发现的细胞核内的细长线状物质,命名为“染色体”)

1902年,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的学生瑟顿(Walter Sutton),发现染色体与孟德尔的神秘因子有许多相同之处。瑟顿研究蚱蜢的染色体,发现它们大多成对出现,跟孟德尔的成对因子一样。但是瑟顿也发现有一种细胞的染色体并不成对,那就是性细胞。

然而,同样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摩根(Thomas Hunt Morgan)不相信该理论,他认为如果所有基因都排列在染色体上,而所有染色体都原封不动地代代相传,许多性状必定会一起遗传。不过这跟实验结果不符,染色体似乎不足以解释我们在大自然中观察到的变异。

……摩根和他的学生在研究相同染色体的基因时,发现在精细胞与卵细胞的制造过程中,染色体会先断裂、再重新组成,也就是说摩根在开始时对瑟顿—波弗利理论的反对看法,其实并非没有根据。以现代遗传学的说法,这种断裂再重新组成的“重组作用”(recombination),使成对染色体之间的基因发生易位。

(基因易位形成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决定自然界所有遗传变异的命运,这些变异包括摩根在果蝇眼睛颜色基因中发现的突变,或许也包括个人自立能力的差异。

 

高尔顿是达尔文的表弟和朋友,后来他在《物种起源》一书的启发下,才展开了一场社会与遗传的改革运动,并最后酿成灾难性的后果。1883年,在表兄达尔文死后一年,高尔顿赋予这个运动的名称是:优生学(eugenics)。

高尔顿引进“优生学”一词,用以描述将基本的农业育种原则应用在人类身上。后来优生学指的是“自我导向的人类进化”

在现代,优生学一词恶名昭彰,经常与种族主义和纳粹相连,属于遗传学史上最好能遗忘的黑暗名词。然而我们也该知道,在19世纪之交时,优生学并未有此污名,当时许多人认为它具有真正的潜力,不仅能改善整体社会,也能改善社会里许多个人。

当时大力支持优生学的人,若在今日可能会被称为“自由左派人士”。主张以渐进方式进行改革的费边社会主义者(Fabian socialist)是当时最进步的一些思想家,他们就积极拥护优生学,包括作家萧伯纳在内。

 

1910年,在铁路大亨的遗孀赞助下,达文波特在冷泉港成立了优生学记录室(Eugenics Record Office),它成为美国优生运动的神经中枢。……然而,由达文波特发起的这项研究计划,显然从一开始就有严重的瑕疵,并在无意间造成可怕的后果。

达文波特就象高尔顿一样,不合理地假设本性绝对超越教养。……无论达文波特的科学计划成败与否,优生运动已然发展出自己的动力。

 

1907年,印第安纳州通过史上第一条强制绝育法,授权对证实为“罪犯、白痴、强奸犯与低能儿”的人做绝育手术。许多州群起仿效,最终美国一共有30个州制定了类似的法令,到了1941年,美国约有6万人被强制绝育,其中加州就占了一半。

 

优生学并不代表种族主义,优生学想增进的好基因,有可能出现在任何种族身上。不过,从高尔顿开始,著名优生学主义者大多是种族主义者,他们以优生学为实行种族主义的“科学”理由。

1916年,达文波特和罗斯福(著名“白人至上主义者”)的好友、富有的纽约律师格兰特(Madison Grant)出版了《伟大种族的沦亡》(The Passing of the Great Race)一书,宣称北欧民族优于所有民族,包括其他欧洲人。……这本书稍后被译成德文,而它会迎合纳粹的胃口也不足为奇。格兰特曾经高兴地回忆说,希特勒亲自写信给他,表示这本书是他的圣经。

1933年,希特勒掌权后不久,纳粹就通过了全面的绝育法,名为“防止后代遗传缺陷法”,这显然是仿效美国的范本。3年内,22.5万人遭受绝育之苦。

1939年,战争迫近,纳粹引进安乐死。绝育太麻烦,而且,何必浪费粮食呢?纳粹将问卷发给各精神病院,要求专家小组在自己认为“不值得存活”的病人档案上作十字记号。在回收问卷后,有7.5万人被画上标记,于是他们发展出毒气室这种集体谋杀的技术。

接下来,纳粹将所谓“不值得存活”的定义扩及整个种族,包括吉普赛人,特别是犹太人。纳粹优生运动发展到极致时,就造成了后来的“大屠杀”(Holocaust)。

 

早在纳粹利用优生学达到骇人的目的之前,优生学就已在科学界丧失可信度。它的科学基础是假的,而建立在其上的社会计划更应受到全面的谴责。尽管如此,到了20世纪中叶,正统的遗传学仍面临重大的公关问题,特别是人类遗传学,正是受累于优生学。1948年,我第一次来到冷泉港时(当时已经关闭的优生学记录室旧址),甚至没有人会提及以“优”开头的字眼。

遗传学家在了解到,想要搜寻人类行为特征的遗传模式,无论是达文波特的“低能”还是高尔顿的“天才”,在科学上都行不通之后,早已放弃了这个目标。现在遗传学家的重点是基因,以及基因在细胞内的运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