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意识
(2009-12-06 09:34:49)
标签:
生命意识闻道五福玄学定数 |
分类: 日知录 |
在上期会长开讲南怀谨,再度创下“史下最多听众”记录后;第八期读书会终于回到正常人数状态——所谓正常,即与会者皆可围桌而坐,无需另设“围观席”也:)
此期为X兄讲述自己过去一年中如何与癌症做斗争,最终“不药而愈”的传奇经历。因其中包含许多私密内容,此处不便转引,依如旧例,只谈心得,“六经注我”也,呵呵。
刚听完开头俺的第一个念头便是错过这场讲座的诸位会友太可惜了——X兄的这场讲述要旨其实不是“病”,而是“命”。一位刚刚从生死边缘回来的中年人,在过去300多个日日夜夜里,对生命的重新理解与感悟,对吾等混迹于红尘俗世,早忘却生死因缘的凡夫俗子而言,实在是有醍醐灌顶之慨。
而之所以有此感慨,倒不是X兄揭示了多么高妙的见地与神奇的开悟,而正是如他自己所说,“因为我经历了,因此有资格这么说,如果没有这次经历,很多道理也无非是书上的知识,大家都能看到,也未必愿意听我说。”
在我看来,所谓“智慧”与“知识”的差别,其间的关键之处即在于生命体验,也即是“经历”,古人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所谓“知行合一”,或许也是指此。
倘若换个人来讲X兄所阐述的“知识”部分,大抵也只是一片“平常话”:如人体内酸碱度要平衡;人的身体结构接近食草动物,因此更宜素食;现代社会中的大部份疾病其实并非外感之“疾”,而是内郁之“病”等等。
这等闲话,平时有几分中医兴趣的各色人等都能讲个一二三。但讲归讲,等到您老检查出个三长两短,且看看能不能就凭着这几句“平常话”,就敢不动刀针,绝医断药,硬靠饮食起居调理“撑”它一年半载?换俺的话,只怕吓都先吓个半死,哪还有胆“以命证道”乎?
而X兄之所以拒绝了许多好意的劝告,而要选择近乎一意孤行的“证道”之举,在俺看来其实来自某种“信念”。他曾举身边朋友劝其早做手术时所常说的一句话曰:“你要相信科学”,言下苦笑——盖“科学”一出,凡与之相抵牾之理,无非“迷信”而已。而他自己所深信的中医,正是吾国凡百年来“科玄之辩”中屡屡被树为“西医科学”之对立面也,科学教之辈对于中医的口诛笔伐,可谓于今为烈。
且说这科学与玄学,即名“学”,即需有理,也就是内部逻辑;但西方科学是条分屡析,优存劣汰之理;中国的“玄学”讲的是天人合一,循环往复之理;道既不同,何理而辩?无非鸡同鸭讲,再欲证之,要么比拳头大嗓门高,拿别人的头来“试道”;要么舍身试法,拿自己的命来“证道”。看来X兄是选了后一条路。
而之所以有此信念,X兄的另一句话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我知道自己不算聪明,但对于经典中的文字我是一句句看进去了的,因为我相信古人不会骗我。”(大意)
因信而行,看似简单,但在当今之世,又有几人能做得到?突然想起《老子》中的那段话:“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返观自己,虽然平日也翻翻闲书,扯谈之时借机喷点口水。既无信道之诚,亦无畏道之谨,所谓“狂禅干慧”而已,闻道之余,也不过“若存若亡”而已。而再看身边,大笑之士又不知凡几。
讨论中有人辩道,X兄所证之“道”,因为尚未能至如何境界,因此还算不得“至理”,仍需“以观后效”云云。俺当时插了一句,各人有各人的因果,X兄的经历和领悟当然不可能适用于所有人。
这里我还要再补一句,其实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心证”之途,这条路径是不可能由别人替你规划或设计好的。但在我们自己的心路历程中,七情六欲、生死病苦大抵都是要经历的“定数”,虽然不能走别人的路,但是别人在路上面对着自己已遇或将遇的种种“定数”时,其信念、心态、感受都是给我们以许多启发的——而这种启发,也只有质之于每个人自己的生命体验,才能成为深藏于灵识之中的一点“种子”,在面临“危”“机”时为你带来直觉的选择。
这或许才是佛教禅宗所说的“印证”之真义:不是以已知之“知识”去考较对方的境界深浅,而是以不同的生命体验互相参证一些共同的生命现象,从而获得超乎自己的生命经验之外,更广阔的生命视野与生命理解。
就这一点而言,俺个人觉得X兄以他的“证道之旅”,从传统文化中“筛”出来的一些看似简单的道理与概念,恰恰现是沟通现代生命体验与传统文化精髓的关键沟渠和桥梁。
比如传统的“五福临门”,当他问到这五福是哪五福时,在座没有人能完整地答出来。但是当他从生命的角度,再度把这“五福”一一讲出来时,却让人感觉到某种不同于现代都市浮华的踏实与安宁——寿,富贵,康宁,好德,考终。
当我们不断地在吹嘘现代社会科技如何发达,人类如何进步时。或许还应该记得:生命本身并没有“进步”:
我们并没有蜕变而成“太空人”乃至“宇宙人”。而是依然在这粒小小的星球上,经历着前人重复了无数遍的悲欢离合,并怀着同样纯朴而卑微的愿望:活得久一点(寿),生活得比别人好一点(富贵),开心一点(康宁),死的时候不要太痛苦(考终);同时也知道让这一切愿望得以满足的源头:那就是过一种符合规律而有节制的生活(好德)。
如此而已,岂有他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