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日知录 |
《财经》记者李虎军在这一期杂志上写的“逝者”,是一篇堪称范文的人物志。
“2002年4月,刘东生作为第一位中国大陆的学者,在美国领取了有‘环境科学诺贝尔奖’之称的泰勒环境奖。评委会对他的评语是:‘自然界把它的环境变化写入了三本天书,一本是深海沉积物,一本是极地冰芯,另一本就是中国的黄土沉积。……刘东生在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中,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开启了这三本天书中的一本——中国的风成黄土沉积。”
“回到北京后,刘东生到102岁的王恒生院士家里报喜。王恒升是他在西南联大时的老师。在老师面前,刘东升恭恭敬敬地展示那块金牌。”
……
“在这种难得的学术氛围中,黄土研究的薪火代代相传。20世纪30年代,刘东生的师长杨钟健等前辈率先研究中国黄土,提出黄土的形成是十多万年前的事;刘东生这一辈研究者,将黄土的历史推进到距今约250万年;刘东生的学生安芷生、丁仲礼等人,进一步推演至600万至800万年前;更年轻一辈的郭正堂等人,则将黄土的历史追溯到了2200万年前。”
……
“学生们称他是‘一百年出一个的超级老头’。2000年,老先生软磨硬泡,要随队去南沙考察。考察队准备了几套方案,以便在他晕船时迅速送回岸上。谁想到,刘东生年轻时在天津拿过100米自由泳冠军,至今宝刀未老。船上很多年轻人都趴下了,他却依旧神采奕奕。”
……
“先生从此可以与他挚爱的黄土永远相伴了。”
不到三千字的篇幅,记者写得声情并茂,形质相融,正应了人们在追悼会上常用的那句话:“音容宛在”。
能写出这种文章的李虎军,确实不愧“中国第一科学记者”之称。
到《财经》之前,虎军是俺们南周的同事,可惜南周留不住这么好的人才。
唯一可堪安慰的是,“南瓜泡沫”至少在他成长的某一个阶段,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或许这也是“泡沫”能吸引俺至今的原因罢。
前一篇:关于投资的“葵花宝典”(转贴)
后一篇:老婆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