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一直避免笔下写到我的家人,因为觉得文章是给大家看的,必该谈世界,谈别人也会有兴趣的话题,不能用私人琐事来干扰书写与阅读的明净世界。但是,这一次,我实在觉得不平,有几句话不得不说。
受我的姥姥影响,我从小对传统戏曲尤其是京剧很有兴趣。恰恰因为这种兴趣,也就不断听说,京剧的传承面临危机,观众限于中老年人群,年轻人对这种传统文化精华毫无兴趣。所以,最初听到舅妈谈论她要开创“少儿京剧教育”的时候,我们这些亲人一方面深感这一事业确实意义重大,另一方面却也对前景怀疑,都觉得怎么可能行得通?这些年,谁都没有想出什么办法引导青年,几岁的孩子,让他们喜欢学京剧?
有一天,舅妈向我们谈起,她在酝酿一套少儿京剧启蒙教材。鉴于她在这一领域的多年经验,我们倒是不怀疑她实现新想法的能力,但都无法想象,怎么可能把京剧教材编成适合儿童的兴趣?当舅妈终于把她的成果亮出来的时候,我们这些晚辈真是被惊到了!尽管听她描述过自己的构想,但最终成书的《京剧启蒙》系列拿在手里,大家还是感到意外,没有想到一套传统戏曲教材居然可以如此的活泼有趣,惹人喜爱。
记得我们这些表姐表妹刚把这套可爱的卡通书拿到手里时,第一反应竟然都是笑了起来。因为教材的“第一阶”读本是针对3到6岁的娃娃,也就是幼儿园里的孩子!想象一下三岁的小宝宝学唱京剧,可不是要让人忍俊不禁?
翻开第一课,是教唱《卖水》里著名的《表花名》:“清晨起来菱花镜子照,梳一个油头桂花儿香,脸上擦的是桃花儿粉,口点的胭脂杏花儿红。”这段唱词的内容颇为简单,唱腔清脆活泼,还辅以灵动的身段动作,对于模仿能力极强的幼童来说,确实容易产生学习的兴趣,学起来也不觉得难。
简单讲述《卖水》的故事剧情(“说一说,记一记);
背诵《表花名》的唱词(“讲一讲,念一念”);
掌握相应的唱腔(“学一学,唱一唱”);
学习身段表演,并与唱腔结合起来(“练一练,表一表”);
知道一种传统乐器檀板(“听一听,玩一玩”);
以最浅显的方式初步介绍花旦个行当(“分一分,辨一辨”);
一样一样的展示丫鬟梅英的行头,从亮晶晶的头面到绣花裙(“看一看,认一认”)。——对于教材中的这个环节,我们一帮成年姐妹居然都看得津津有味,所以爱美的小女孩们怎么会不喜欢!
最后还有一个环节,是给出一双绣鞋的轮廓,鼓励小朋友按自己的喜好,替鞋帮贴上花饰(“做一做,乐一乐”)。
此外,课前还有“名词解释”,简单讲解唱词中的一些关键词汇如“胭脂”、“鸳鸯”,课后则有“名家风采”,介绍花旦名家刘长瑜,这无疑能开阔孩子们的视野。
《京剧启蒙》“第一阶”上下两册便是这样,十二节课精选十二段经典唱段,但是将之转化成适合幼儿的形式,寓教于乐,听、记、唱、舞、手工全部得到锻炼。对于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这种学习显然更如同游戏,在玩的同时得到智力与身体的全面锻炼。
我舅妈主编的这套《京剧启蒙》一共六册,分三个阶段,随着升级,内容也针对适龄儿童相应调整,例如,在为9到12岁所设的第三阶,学习身段表演时会有“情感体验”的要求。不过,整套教材的总体精神非常完整,以轻松快乐的方式引领少儿接触京剧这门国粹,其宗旨不仅在于学几个唱段、了解几出戏,而是在学习这些唱段、这些戏的过程中,接触多种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审美的陶冶。所以,这套教材的最为独特精彩之处,是通过学习古老的京剧,而达到益智的效果。
可以想象,当我们一群晚辈拿到舅妈的作品时,是多么的意外,大家谁也没有想象到京剧教材可以如此“好玩”,可以和少儿益智读物完美结合。书中内容在设计上十分周到,所有汉字上方都标有拼音,孩子们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就能学会认一批字。在我看来,《京剧启蒙》系列与当今流行的一种教育思想潮流相合,那就是不用“儿歌”、“童话”一类智力简单的东西来填充少年儿童的头脑,而是让他们从一开始、并且自始至终接触人类最成熟、最精粹的古典文化精华,从而更为迅速有效的开启心智。其实,这是古今中外一切精英教育的普遍方式,只不过在今天如我舅妈这样的教育家能够为此种精英教育找到一种适合儿童的愉快方式。
难能可贵的是,在人们包括教育家们的流行观念中,“精英教育”要么是指西方文化如弹钢琴拉小提琴跳芭蕾之类,要么指诵读国学经典。将京剧这一国粹引入少儿的精英教育,并系统化、持续化的展开,却是我舅妈的首创。其实,京剧涉及文学、音乐、舞蹈多个方面,用以熏陶儿童心智,本是非常合适的选择。
要知道,《京剧启蒙》的灵感不是凭空产生的,我舅妈此前长期担任幼儿园园长,在早期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是成功的关键。后来她创办少儿京昆学习中心,更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适合儿童心理与习性的京剧传授方法,《京剧启蒙》系列乃是她三十余年幼儿园教育事业、近二十年少儿京昆教育的丰富实践经验的结晶,是她半生勤勉不辍的硕果。
另一方面,我的舅妈汪锦生能够在京剧启蒙领域有所建树,也与家世渊源有关。她的父亲汪本贞是京剧界著名琴师,继承父亲的事业,将传统国粹发扬光大,是我舅妈一向坚定的志愿。在传统戏曲的低迷期,我的舅妈却挺身而出,决心从事对低龄人群的京剧普及教育,这一大胆的尝试得到了众多京剧界名家、文化名人的鼎力支持。漫画大师李滨声先生慨然为《京剧启蒙》做了部分插图,显然便是在热心鼓励振兴京剧事业。应该说,正是众多重量级前辈的指点与帮助,才有了我舅妈在京剧启蒙方面的起步与发展,才能最终构想并制作《京剧启蒙》系列。
《京剧启蒙》面世以来,获得了很好的反响,作为国内唯一一套针对少儿编写的传统戏曲教育读本,它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可是,就在最近,忽然出现了一套《快乐学京剧》,号称是“北京市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地方教材”,封面标明“经北京市中小学地方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编者则是“《快乐学京剧》地方教材编委会”。这套一共三本的“教材”,从形式到内容,均直接照搬《京剧启蒙》,如将戏曲人物描绘为可爱的大头卡通娃娃,学习唱段的第一课也是《表花名》。甚至练习活动采用“听一听,读一读”、“唱一唱”、“做一做”、“演一演”一类的标题,分明直接“山寨”《京剧启蒙》的设计。最过分的是,《京剧启蒙》在教授《小放牛》一课时,“做一做,乐一乐”环节是“小朋友学做马鞭”;《快乐学京剧》教唱《小放牛》,也有“做一做”环节,也是“试着做个马鞭”!这要算赤裸裸的抄袭了吧?
当今国家鼓励文化创意产业,但是,在中国,原创性一直得不到尊重,这是非常严重的、令人遗憾的现实情况。富有才华的、努力勤奋的有志之士呕心沥血,研发出光彩独具的创意作品,但很快就遭到肆无忌惮的抄袭,淹没在一片模仿品中,这类现象层出不穷,对于创造力具有致命的杀伤作用。《快乐学京剧》对于《京剧启蒙》的模仿就是典型一例。
正如我指出,《京剧启蒙》能够面世并非偶然,是我的舅妈多方面经验与资源积累的结果,更是她一片心血投入幼教、投入京剧普及事业的结晶。在这套教材出现以前,没有任何人能够想象把学唱京剧与开启少儿智力结合在一起,也想象不到京剧教学可以如此完美的与现代儿童教育形式相结合。我的舅妈走出了一条没有人敢走、没有人想到的路,开启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以传统戏曲进行少儿益智教育的系统。然而,她如此努力创造的成果,被旁人不花一丝力气就拿走赚钱了。她的设想,她的规划,她的设计,都被旁人拿去做了小学辅助教材,而与她没有一丝关系。
原创性如此不受保护,这实在叫人郁闷。如此下去,岂不是摧毁人们动脑子创造的积极性吗?这难道不是鼓励所有人都拿眼睛瞅着别人的成果,看到人家的出彩之处,立刻拿过来,稍微变变样子,由此达致利益最大化?更何况如此做的还是一群为小学生编教材的斯文人,这是准备让我们的小学生们从小学些什么呢?
因此,我为我的舅妈郁闷,也为中国的现实郁闷,为创造力不受保护郁闷,更为中国的未来因此遭受的影响而郁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