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看电视剧《战将》,老杜《后出塞》讴歌古代名将的诗句时时涌上心头。非常意外的,这部以开国上将韩先楚为主题的连续剧,让我好像增进了对历史上卫青、霍去病乃至李世民等年轻战神的理解。
更妙的是剧中埋了若干条细节线索,典型如借用谢安的典故,借下象棋来展现韩先楚由天真向成熟的演变。另外强调炮战,用炮兵的功能为纷繁战事建立一条脉络,引导观众跟随着韩先楚的轨迹前进。从韩先楚在红军时期缴获第一门炮、说服熊二炮留下来做炮兵,到解放海南岛时整支部队把战炮固定在木帆船上作为攻击利器,观众很难不为这位天生军人非凡的领悟力与行动力感动。
可以说,在剧中,持续二十年的大小战役如条条纬线,各种人事脉络则为经线,经纬交织,形成了一幅紧密又瑰丽的锦缎。其中最为主要的一条经线,则是韩先楚个人的成长过程。令人着迷的是,编剧将韩先楚表现成一个冰雪聪明的军人,并且,他的聪明像他人品的其他方面一样,随着岁月的淬炼而逐渐醇熟。从为红军搞到盐巴起,少年期的韩先楚玲珑心窍,百伶百俐,但也不乏稚气和毛躁,对于上级将领甚至会产生情感依赖。但就在这个阶段,这个不脱乡村土气的小伙子竟表现出对于战争、对于现代化、对于现代化战争惊人的悟性,他首先劝服熊二炮建立起炮兵班,再用四门炮换回一个电台通信专家胡采桑,还带着手下抢先打扫战场收获多支手枪机关枪,就这样硬是建立了一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现代化作战队伍!这份被团长开玩笑为“比猴子还精”的精明,其实是天资聪颖,是面对新鲜世界时超乎寻常的直抵核心、把握精髓的能力。如此的高智商,打仗怎么会不赢?于是也就有了令人叹服的一笔,待到围歼廖耀湘部时,韩先楚把地图一扔,放弃任何固定方案,命令全体将士随机打穿插,看见敌人就追!这完全是大艺术家的境界,是徐渭画水墨大写意的境界,毕加索都不会!
剧中还有极为动人的一条线索,就是韩先楚与战场之间难割难舍的亲切关系。他和霍去病、李世民一样,天生就是个热爱战场的战士,他的作战方式也和霍去病、李世民一样,必须亲临前线感受形势,才能随时调整对敌策略。于是,在他升为高级指挥员之后,不断的要前往战场,不断的将前线指挥所推进到危险的前沿,就成了随时催生精彩情节的引擎之一。惟其如此,韩先楚亲率木帆船的舰队解放海南岛的篇章才格外壮丽——终于,他作为一名战士回到了战场,与千万将士并肩,冒着敌人的炮火向前冲锋。
很有意思的是,剧情也勾画出韩先楚性格的微妙变化。在东北战场,作为一方大将,他居然开始隐有睥睨同侪的骄横,不自觉的以气势压人。到筹备海南岛战役时,则是用尽全力克制对于俗人庸见的不耐烦。但是,一到抗美援朝战场,这股冒头的骄横顿时销铄,因为韩先楚以他过人的敏悟立刻认识到此际的情况空前严峻。他没有失去勇武与威猛,但却变得深沉凝重,残酷的战争将一款天生美材最终锻造成型。
也是从东北战场开始,剧中的韩先楚从当年的小精猴向“熟男”、“暖男”进化,成为下属将士们的带有温度的父兄。这一转型同样在朝鲜战场修成正果,当“万岁军”首战不利的时候,是韩副司令为军长梁兴初缓颊,然后亲临三十八军鼓舞士气。此际,他不仅是将士们的支柱,更是整座战争机器的一根重要支柱。如果说在东北战场时韩先楚成长为将士们的年轻父亲,那么,演员所塑造的韩副司令那气势如虹同时又威猛如山的形象则让观众感到,在朝鲜战场,他已经化身为战争本身的父亲。
这部电视剧堪评点的可爱之处还有很多。坦白说,此剧并不完美,毛病举不胜举,有些简直让人难以容忍。不过,这部剧有一点神奇的成功,那就是让观众欣然明白,当年那一批从传统乡村走出来的青年,中国大地的儿子们,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个新世界、一个现代世界的年轻父亲。他们实在是唯有中国这一古老文明才能孕育出的精华,当民族危亡之际,拥有足够的智慧与意志让自身化为彩虹贯空一般的桥梁,把传统中国引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