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美食文化 |
不知道是否可以说,酸梅汤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饮料之一。早在初唐医典《千金翼方》中既已记载了“乌梅汤”。不过,自唐至今,酸梅汤的配料一直在变化。最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彼时利用乌梅巧制的保健型香饮非止一种,相比之下,简直显得今天的生活还不如八九百年前讲究。
《武林旧事》中“凉水”一节提到“卤梅水”,显然就是酸梅汤。然而,宋时还有一种非常流行的重要饮料“荔枝膏”,也是以乌梅为主料制成。《东京梦华录》就记载,北宋汴梁“州桥夜市”上“夏月”会有“荔枝膏”出售,稍后又提到每年六月的“巷陌杂卖”包括“荔枝膏”。《西湖老人繁胜录》、《梦粱录》、《武林旧事》则都提到,南宋临安的常见饮料之一为“荔枝膏”,尤其是《武林旧事》明确在“凉水”一项中列出“荔枝膏水”。元人忽思慧《饮膳正要》中恰恰记录了“荔枝膏”的制法,乃是以乌梅肉、切碎的去皮桂、熟蜜放在水中熬煮,再下沙糖、生姜汁,熬成之后添一点麝香拌匀。大约其香甜滋味近于荔枝,所以称为“荔枝膏”,其实原料却并不包括荔枝果肉。
南宋时,兴起了一种新饮料“缩脾饮”,不仅《西湖老人繁胜录》、《梦粱录》提到,《武林旧事》更是点明冷饮摊上所卖为“雪泡缩脾饮”。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可知,这种饮料乃是将加工过的缩砂仁、乌梅肉、草果、甘草、干葛、白扁豆一一切碎,混在一起,用水煎成浓汁,然后沉在水井内浸凉,或者用冰雪冷镇,制成沁脾的冷饮,“解伏热,除烦渴,消暑热,止吐利”。
同书又列有一款“荔枝汤”,却是把焙干的乌梅肉与干生姜、甘草分别捣成细粉,再与官桂末、碎糖粒一起拌匀,然后收藏在瓷器内。这等于是“乌梅汤散”,约略近似今日市面上售卖的“酸梅晶”,以干燥粉末的状态让乌梅汤的配料能够保存较长时间,供人很方便快捷的随时冲汤并畅饮解暑。
刊发于《长江日报》“阅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