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宋人巧制酸梅汤

(2013-07-07 20:43:35)
标签:

美食

文化

不知道是否可以说,酸梅汤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饮料之一。早在初唐医典《千金翼方》中既已记载了“乌梅汤”。不过,自唐至今,酸梅汤的配料一直在变化。最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彼时利用乌梅巧制的保健型香饮非止一种,相比之下,简直显得今天的生活还不如八九百年前讲究。

《武林旧事》中“凉水”一节提到“卤梅水”,显然就是酸梅汤。然而,宋时还有一种非常流行的重要饮料“荔枝膏”,也是以乌梅为主料制成。《东京梦华录》就记载,北宋汴梁“州桥夜市”上“夏月”会有“荔枝膏”出售,稍后又提到每年六月的“巷陌杂卖”包括“荔枝膏”。《西湖老人繁胜录》、《梦粱录》、《武林旧事》则都提到,南宋临安的常见饮料之一为“荔枝膏”,尤其是《武林旧事》明确在“凉水”一项中列出“荔枝膏水”。元人忽思慧《饮膳正要》中恰恰记录了“荔枝膏”的制法,乃是以乌梅肉、切碎的去皮桂、熟蜜放在水中熬煮,再下沙糖、生姜汁,熬成之后添一点麝香拌匀。大约其香甜滋味近于荔枝,所以称为“荔枝膏”,其实原料却并不包括荔枝果肉。

南宋时,兴起了一种新饮料“缩脾饮”,不仅《西湖老人繁胜录》、《梦粱录》提到,《武林旧事》更是点明冷饮摊上所卖为“雪泡缩脾饮”。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可知,这种饮料乃是将加工过的缩砂仁、乌梅肉、草果、甘草、干葛、白扁豆一一切碎,混在一起,用水煎成浓汁,然后沉在水井内浸凉,或者用冰雪冷镇,制成沁脾的冷饮,“解伏热,除烦渴,消暑热,止吐利”。

   更有意思的是,宋人还会炼制膏卤状态的“浓缩型”乌梅汤,以便长期保存,随时冲饮。南宋人陈元靓所编《事林广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至元六年郑氏积诚堂刻本)中收有一款“乌梅汤”,其做法即为:先把三十个大乌梅煮烂,将其去掉核之后的果肉挤干水分,捣成膏子;再将砂糖兑入热水,同时添加甘草、藿香叶,也在火上熬成膏;最终把乌梅膏、砂糖浆与姜汁一同倾入银锅或石锅内,“熬成稠膏子,然后入檀、桂、脑、麝各半两,伺冷,搅匀,入净瓷器收贮,点服”。很明显,如此制成的“稠膏子”可以贮放一段时间,期间随时取出“点服”——舀取适量稠膏,置于碗内,用热水或冷水冲化,形成浓淡适口的消夏饮料。

   在这款“乌梅汤”之后,还列有一款“荔枝浆”,亦是以乌梅为主料制成的“浓缩精华”:把半斤乌梅、三两缩砂仁、三两桂分别煎成汁,然后把这三种汁和在一起,兑入二斤半蔗糖,在银锅或石锅内熬到“稠浓”的状态。成品过滤之后,即于瓷器内贮存。至于用法,也是随时取出适量,兑以冷或热水,同时掺入少许龙脑香,由此泡出可口饮料。

同书又列有一款“荔枝汤”,却是把焙干的乌梅肉与干生姜、甘草分别捣成细粉,再与官桂末、碎糖粒一起拌匀,然后收藏在瓷器内。这等于是“乌梅汤散”,约略近似今日市面上售卖的“酸梅晶”,以干燥粉末的状态让乌梅汤的配料能够保存较长时间,供人很方便快捷的随时冲汤并畅饮解暑。

 观察宋代的饮料,总令人为其花色丰富、工料精致而惊叹。即如那时以乌梅为料制作的解暑冷饮,不仅配有中药以增加保健性能,而且还研发出浓缩膏浆与散粉两种形式,形成即冲即饮的速溶型饮料。这样的细节虽小,却提醒我们不敢轻视古人。

 

刊发于《长江日报》“阅读+”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