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汉字整容简化字繁体字杂谈 |
最近教育部公布了44个“汉字整容”的方案,全国上下一片哗然,和教育部公布的调查结果正相反,不是67%的人赞成这个方案,而是超过90%的网民反对这个方案。
在这绝对一边倒的反对声甚至声讨声中,反对的声音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认为有些折腾,改来改去没必要,会引起些混乱,从而浪费巨大的社会成本;二是觉得这个整容没有道理,既割裂了传统文化又把字形整得更难看,只是一帮专家吃饱了没事干,想整点事出来证明自己没闲着。更有偏激者说有些字像日本字,是从日本人那里抄袭来的,主要是为了讨好日本人。看来这些专家现在有点不招人待见,连当汉奸的嫌疑都有了。
首先声明一下,我也是反对这次整容的,我拥护党中央的政策:不折腾。
但要说这次“整容”没有一点道理,属于专家吃饱了没事干,没整好反倒是割裂了汉字的文化传承,甚至说有些字形是从日本那里抄袭过来的,我倒觉得有必要说句公道话。
就文化说文化。先说一下大家议论较多的“杀”字。现在的“杀”字是上边一“×”,下边一带钩的“木”字,整容后“木”字不带钩,变成一直竖,这样的改法有没道理?
当然有道理,让我们就从“木”说起。
在甲骨文中,木字是这样写的:
木就是树木的意思,其中,木字一横表示树枝,下边两撇表示树根,一竖表示树干,而树干是不带钩的。
“杀”字则由“木”字发展而来,甲骨文中是这样写的:
这个“杀”的字形,就是在木上划上一撇,表示砍断树梢的意思,后来又引申为杀头、杀人之意,可见这个“杀”字的“木”字底原是不带钩的,带钩就失去了原来的本意,也使字义变得难以索解。
后来,“杀”写成楷体则变成“杀”,带上小钩了,这一方面是手写时连笔的习惯带来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美化。再后来追求书画艺术极致的宋代人创造了宋体字,更把这个小钩进一步固定下来。而我们今天印刷体大部分用的都是宋体或仿宋字,无疑使这个带小钩的“杀”成了标准。
其实,直笔的“杀”字,不但比带钩的更有文化,而且也更传神、更古老、更接近中国的古老文化。
类似这样的情况在44个字中有好几个,大家争论较多的“琴”、“琵琶”、“亲”、“茶”、“刹”、“弑”等,都有遵循古字之意。例如“琴”字中王的最后是一提,我们的书圣王羲之也是那么写的,很美,构架很合理。包括我名字中有个“新”字(被称为是整容后最像日文当用汉字的那个),新字由“立”、“木”、“斤”构成,其中“斤”表示斧子,合起来就是砍木头的意思。如果“木”字带钩,也就失去了该字原来的意义,所以这个新字也应是不带钩的,这跟学日本字没关系,反倒应该夸夸日本人,他们学我们的古人学得还是较好一些。
由此可见,直竖与小钩的修正,看似有点鸡毛蒜皮似的琐碎,实则包含着对汉字正本清源的较真和令人感佩的近乎老学究似的对文化传承的执着态度,并不只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和吃饱了没事干。当然只是这种态度现在有点不合适宜而已。
尽管这样,以上字要变动它,还是会有问题的,大家都用习惯了,习惯也就成自然,要去变动它,就有点得不偿失了。改变一个社会的习惯,是会花费巨大的社会成本的,说影响不大那是骗人的鬼话。
我不知道教育部那位发言人在解释这个方案时为什么不解释一下这些情况,反倒说出些历时8年、邀请一批美术界专家来参与、觉得直笔比带钩字形要好看的话来,这不由得大家要攻击他瞎折腾、割裂文化传统的话来。
汉字发展的历史中,有一个现象叫“讹变”,就是以讹传讹最后变了形的意思,但是这个变化一旦为大家所接受,形成了习惯,也就变得很有道理了,万不得以不要去改变它。
说到这里,再顺便说一下近来热闹的繁简字之争,现有很多人主张废除简化字、恢复繁体字,其中之一就认为简化字割裂了传统文化,是现代人新创造的字,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
再以“杀”字为例,杀字在甲骨文中就有,后来经过繁化(汉字不光有简化的过程,历史上还有个繁化的过程),写成以繁体字的“”字,就是在原古字“杀”字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表示手拿武器的“殳”字边。其实就这个字而言,简化字比繁体字就更古老、更传神,也更具文化意味。
有关简繁优劣的问题,类似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但那是另外一篇文章的主题,我很想写下这样一篇文章,来和大家一起争吵,下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