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飞羽-动物 |

飞羽视界传媒于1月4日至8日,在青海进行了今年第一次生态影像观察,第一站是青海湖,第二站是贵德。对鸟类和普氏原羚做了重点影像观察。飞羽视界传媒还和青海野生动物摄影协会双方摄影师一同拍摄,交流技艺。本次影像观察得到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普氏原羚是俄罗斯博物学家普热瓦尔斯基(Przewalski)1875年在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上发现并命名的中国特有的动物。普氏原羚曾发现于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和西藏,但以上地区的普氏原羚均已消失,目前只发现青海湖边尚有分布。
普氏原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最濒危的有蹄类动物。根据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013年的监测数据显示,青海湖地区的普氏原羚数量不到600只。目前,仅存的普氏原羚艰难地生息在青海湖周边10个分散的区域,种群之间因为各种阻隔而得不到任何交流。
阻碍普氏原羚生存的主要原因:
一是自然因素影响:寄生虫侵扰、饮水地难寻、天敌野狼猎杀。
二是人类活动影响:上世纪五十年代设置的草场围栏对普氏原羚生存构成严重威胁,青藏铁路和公路阻隔了其种群间自由地迁移和交流,牧业的发展使本该是草原主人的普氏原羚狭窄的空间里偷生。
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发现,只要网围栏高度能降低,对普氏原羚的伤害就能减少,但拆除围栏才是最理想的办法,保护工作任重道远。围栏和青藏铁路将本来分散的普氏原羚种群分割得更加支离破碎,如果计划建设的高速公路再次穿越栖息地,普氏原羚的生存更是雪上加霜。
普氏原羚能否摆脱濒危境地?它们的命运将会怎样,我们无法预知。但我们知道,它们的明天和我们息息相关。研究普氏原羚的科学家认为,普氏原羚携带了大型优秀哺乳动物在生物进化史上的特殊基因库,如果灭绝,将对地球自然生态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前一篇:青海冬季生态影像观察(鸟类)
后一篇:在北京北边拍了两天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