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门拍摄金斑鸻奔跑所想到的

标签:
杂谈 |
分类: 飞羽-动物 |
拍摄背景:
近期,野鸭湖有一群金斑鸻。金斑鸻觅食的习性是:在一处取食,然后迅速奔跑到另一处。
前期拍摄:
为了表现金斑鸻觅食时迅速奔跑这一特点,决定采取慢门抓拍,并选用1/20秒左右和1/50秒左右两种快门速度。为了达到动感效果,决定采用车拍的稍高角度,这样可以取得带草的前景和背景,进而得到“拉线”的较强动感效果。
结果是:同样拍摄150张照片,1/20秒慢门成功率为0,而1/50秒慢门成功率为百分之三。这里所说的成功率是指鸟的眼睛清楚。不论是1/20秒成功率为0,还是1/50秒成功率为百分之三,都与拍摄条件和技术,以及拍摄张数的多少有关。
后期制作:
后期只进行构图剪裁,以及对亮度、对比度、颜色、锐度作适当调整,其他未作修改,尤其是对背景未作任何改动。
拍摄数据:
相机 NIKON D4,日期 2013:09:18 10:50:34,速度 1/40秒,光圈 F11.0,焦距 600,ISO 100,。拍摄距离 18.8米。
拍摄思考:
技术操作:慢门拍摄运动中的鸟,在技术操作上有一定难度。要根据鸟的运动速度,选择适当的慢门速度。太慢了成功率极低,太快了动感效果差。从真实性和生态性来看,采取前期慢门拍摄是唯一正确的方法。后期制作只是“锦上添花”的适当修饰。
思维方式:诚然,由于PS软件功能日趋强大,高手制作出以假乱真的动感效果不是不可能。说明是后期制作的也未尝不可。但是,最近看到有的制作非常假:鸟的全身都是非常清晰的,但背景却非常动感模糊。这是思维方式的问题:以为动感虚化了背景就万事大吉了。殊不知,虚化的背景和鸟是有密切关联的,绝不是分离的。其实,这也是显而易见的道理。由此可见,仅仅掌握一点后期技术,并不一定就能做好后期。尤其是专业(如鸟类摄影)后期,摄影知识、鸟类摄影知识、鸟类知识都会涉及到,以及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体现综合技能。
个人小结:慢门拍摄的动感效果主体和背景是融合的,并不是分离的,即主体的虚化部分和模糊的背景是融为一体的。没有主体虚化部分(飞行时虚化的翅膀,奔跑时虚化的腿脚)的动感背景效果的鸟片,十有八九是后期做出来的,而不是慢门拍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