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宝顶卧佛是大足石刻中最大的一尊造像,全长31米,佛经叫释迦涅盘圣迹图。卧佛两眼半开半闭,似睡非睡,安祥平静。
到重庆很多次了,一直没有机会去看大足石刻。终于有机会自己开车去重庆,也就去了大足。那天到大足宝顶山天色已晚,差几分钟摩崖石刻就关门了。宝顶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东北15公里处,海拔528米。宝顶山摩崖造像始凿于南宋年间,四周2.5千米内山岩上遍刻佛像,包括以寿寺为中心的大佛湾、小佛湾造像。宝顶山是佛教圣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宝顶”之说。宝顶山以南宋造像居多,是我国石刻造像走向衰落时期出现的宗教造像力作,也是世界罕见的佛教密宗道场。石刻造像以大佛湾为中心,共13处景观。
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在大足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大足摩崖石刻始建于公元650年唐永徽元年,兴盛于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余绪延至明、清,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大足摩崖造像以佛教题材为主,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简称“五山”)为代表,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

◆2 护法神像。但凡佛教圣地,一开始都造护法神,如各佛教寺庙里的四大金刚即是。这的护法神与显宗的护法神不一样,一共有9个。中间的一个是佛,上边是他的化身。两边的是八大菩萨,也称作天龙八部。

◆3 宝顶山大佛湾。最震撼我的就是这巨大的全长31米的释迦涅盘圣迹图。卧佛释迦头北脚南,背东面西,右侧而卧。在释迦面前18弟子的半身像好像从地下涌出,又似被掩埋了一半身躯,仍忠实、虔诚地守候在释迦身边,皆作悲恸状,表现了弟子对逝者崇敬厚爱而依依眷恋之情!

◆4 大卧佛。
◆5 古代很少有的道教和佛教雕刻在一起。
◆6 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像。

◆7 六道轮回像。石刻里经典作品之一:当中是一尊佛,在佛的周围有三只动物,鸽子、蛇、猪,寓意佛教的三大贪欲。稍外的那圈,上面三个是上三界,都是好人死后去的地方。而下面的则是下三界,做了错事的人死后下的地狱就是那里。再外面一轮是寓言故事,最外面一轮则表示轮回……

◆8 华严三圣像。这3尊造像,中间是如来佛,两旁是他的左右胁侍普贤和文殊。佛像通高8.2米,宽14.5米,占岩面积约120平方米。佛像高7米,肩宽2.9米,胸厚1.4米。佛像由岩壁向外倾斜,挑出岩檐近4米。雕凿这样的佛像,难度是相当大的。普贤和文殊手上托着的塔有1.8米高,重约800斤,古人非常聪明地把袖管做得很长来支撑塔的重量,使得佛塔一托就是800百余年。
◆9 上面三尊佛像的特写。

◆10 这套石刻说的是天上降下了9条龙来给如来沐浴。
◆11 在大足石刻中,这一龛的造像最具有中国化、地方化、生活化和世俗化的特点,每一位观众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生活的印记。这组石刻说得是父母养育子女的辛苦:从母亲怀胎十月,到把宝宝生下来都是个痛苦的过程。最左边是儿子生日,父母亲手杀了牛羊给儿子过生日,亲手杀是为了不让儿子有任何杀生罪孽,以免以后下地狱。右面是儿子已经长大要自己去闯荡了,父母依依不舍的送别。
◆12 这组说的是,如来的生父生病将死的时候,如来从天而降,用他自己的法力给父亲治病。
◆13
生活化和世俗化的细节。
◆14
生活化和世俗化的细节。
◆15
宝顶大佛湾牧牛图,画面长27米,高5.5米,全图随着山岩地形的弯曲,巧妙地结合岩壁上的流水,刻出崎岖的山径,静美的林泉。十个牧童放十条水牛。这些逼真的造像表现了宋代牧童生活,似史诗般的载入石刻史册这组石刻是有寓意的,由于年代久远,风化得非常厉害。

◆16
这个从外表应该看不清是什么东西:由于四川那时候没老虎,所以工匠也不知道怎么雕刻老虎,就把熊猫当成老虎雕上去了。

◆17
这是全国非常罕见的卧狮石雕,一般石狮都是蹲着的。

◆18
这一窟是宝顶山石刻艺术的精华。窟内平面呈长方形,窟高6.02米,宽9.55米,长12.13米。主座为三身佛,两翼各有6个圆觉菩萨。来到这里的西方游客,都惊叹这一窟造像之精美。认为把它们置于世界一流雕塑作品之列都毫无愧色。

◆19

◆20

◆21
雕塑学生的课堂。

◆22
没有完成的石像。

◆23
明代朱元樟建的塔,据说从不同的角度看全是斜的,非常奇怪。

◆24
路边小景。

◆25
1999年12月1日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我国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大足地区的险峻山崖上保存着绝无仅有的系列石刻,时间跨度从9世纪到13世纪。这些石刻以其艺术品质极高、题材丰富多变而闻名遐迩,从世俗到宗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日常社会生活,并充分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谐相处局面。
感谢编辑将本文推荐至新浪“草根名博”首页 【草根名博影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