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神秘莲花之旅(上)

标签:
冰川平均海拔圣地嘎隆拉墨脱 |
分类: 藏地印记 |
2009年7月21日早上,我随成都扎西老弟的车队从西藏波密出发向墨脱进发——寻找传说中的那朵隐藏着的神秘莲花。当我们经过艰难跋涉到达113公里路段时,迎面遇到的是两座断桥,但是困难没有难倒我们,经过4公里的徒步和过惊险的独木桥,我们成功到达墨脱县城,并于23日顺利返回,至此完也成了我多年来穿越墨脱的夙愿。
墨脱,在藏传佛教经典中称“博隅白玛岗”,意为“隐藏着的莲花”,据说全域地形极象一幅女神多吉帕姆的仰卧图,因此又有说法这里是金刚亥姆多吉帕姆用自己的身躯幻化出的,被佛教信徒视为圣地。相传九世纪时莲花生大师受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之请遍访仙山圣地,到了这里发现此处如一朵盛开的莲花,有圣地之象,遂在此修行宏法,并取名“白玛岗”。
传说这地方粮食堆积如山,取之不尽;肉食各取所需,用之不竭;虎骨、麝香、雪莲、灵芝俯拾即是,山珍野味、香甜果品应有尽有……所以这里就成了朝佛圣地,多少虔诚的佛教信徒不远千里、舍生忘死来到这里。
西藏墨脱县曾经是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直到1993年才有沙石公路通达墨脱县城。进入墨脱几乎成为一种文化——难度越野的代名词。2009年4月20日,我国最后一条通县公路——墨脱公路新改建工程奠基仪式在嘎隆拉雪山口举行。工程总投资:9.5亿元。工程期限:2009年——2012年。这一工程的正式开工,标志着我国县级行政区域不通公路的历史即将结束!
墨脱县平均海拔1200米,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西藏高原,它的高度是幸运的,却又是不幸的。它的周围高耸的雪山,像一道巨大的屏风挡住山外的一切资源,再加一条边境线的圈围,切断了它的视野,并把它降到了井底。
波密县到墨脱县(波密县扎木镇——墨脱县城)公路全长141公里,高至海拔4200米的嘎隆拉雪山垭口,低至海拔1000米的县城,尤其是嘎隆拉雪山路段,砂石道路狭窄崎岖,行驶艰难、险象环生。据说,1994年耗巨资修成的公路,只开进过一辆汽车,公路也就宣布报废,而这辆车开到墨脱后就成了永久的“文物”。如今公路上还是长满了灌木和杂草,许多路段路基已坍塌,有的地方已成了巨大的滑坡面。墨脱路途凶险,如今冬季封山后仍旧保存着人背牲口驮的运输方式。
出波密县城不久就开始爬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壮丽的嘎隆拉冰川。
车队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
冰川融化形成的溪流。
我们车的驾驶员王师傅也是第一次进墨脱。
雪莲与冰川。
走近冰川、贴近冰川。
老当益壮——72岁的摄影家都如此兴奋,可想而知大家又是怎么一种状态。
路更加难走了。地质专家经多年勘察得出的结论是:墨脱处于喜马拉雅断裂带和墨脱断裂带上,地质活动频繁,是地震、塌方、泥石流的多发地带,加之墨脱的气候潮湿多雨,使得墨脱实现通车的愿望困难重重。
去过藏区的人都知道,挂满经幡的垭口,也就是这座山道路的最高点。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艰难行程,我终于到达嘎隆拉雪山垭口。
通过海拔4200米的垭口,鸟瞰嘎隆拉湖。
嘎隆拉雪山和嘎隆拉湖。嘎隆拉雪山在云雾中时隐时现。
车队下到湖边,这两位老兄不顾一切跳入神湖中,拥抱大自然。
嘎隆拉雪山的路和溪流一样蜿蜒。
墨脱县属雅鲁藏布江下游。山川河谷地貌,平均海拔1200米。地势北高南低。四面环山,形似莲花。这里的地形有“山顶在云间,山脚在江边,说话听得见,走路要一天”的民谣形容。
通过大瀑布。
墨脱的山多、水多、瀑布也多。有的瀑布细弱如几缕轻纱,缓缓地从石壁上飘落下来,水珠被岩碰撞得四分五裂,化作缕缕雾气,飘浮在山腰;有的瀑布水流宏大,吼声悦耳,四季不涸,十分壮观。
筑路勇士。
又是一个急弯。峰回路转,我们的车队经过近四小时的惊险行驶,中午到达52公里处——第一休息点。
当地简称公里为K。52公里处就是52K。这里的房舍都是木制的。
这次,车队给52K警点的警察带来了文体器材。我不知道这里有没有运动场地。
厨房。
煎蛋面条是我们的午饭,也是墨脱路上主要的饭食。
晾晒的枕头。
扎西队长。他有10多年往返川藏线的经历,经验丰富。
经过午饭的短暂休整,车队继续前行。翻过雪山后,开始进入丛林了。
河边的经旗。
墨脱县境内有雄伟壮观的南迦巴瓦和加拉白垒峰,这两座山峰是东喜马拉雅山脉最高的两座山峰,峰顶常年白雪皑皑银装素裹,与山峰南坡上遍地生长着的热带亚热带植物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墨脱有“西藏西双版纳”、“植被类型天然博物馆”之称。原始森林类型众多,有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暗针叶林等。
堵车了。
我们在70K遇到一辆抛锚的卡车,正停在道路极窄的地方。这是一辆装满水泥的重车。
别看是运输卡车,驾驶室装饰却很讲究。
藏族司机是一脸无奈。
车的左后轮钢板中心螺丝断了。由于路窄无法会车,所有车辆都只能在原地等待卡车修好。
下午终于到达80K,晚上住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