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门不肯坐推车,我终于知道该怎么办
(2013-05-03 16:54:38)
标签:
akela心理育儿成长 |
宝宝出门,死活不肯坐推车,可能每个妈妈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可是有时候,不坐推车出门就没法办事了,所以这个问题有时让人很抓狂。
刚才Akela就发生了这样的事。家助要带她出门买菜,但她执拗地要求家助抱,要放她到车上就挣扎、踢腿、喊叫,各种不愿意。
Akela很少有这样的反应,似乎2岁左右才开始很明显地反抗推车。不过对我来说,这不是新问题,因为上次有过成功处理的经验,所以这一次,我倒是气定神闲了。
先说说上次的情况。
当时是我和家助去买菜,要带上她,她死活不肯上推车。我当时就怒了,因为不上车意味着我们得抱着她,而去菜市场要走20分钟的路,回来还要提上一周的菜,菜市场人多车多路况复杂,我是不能让她下地走的,不坐推车她就成了负累。于是我决定,不坐推车就让她在家跟妞爸待着。但是当时我的表达是很愤怒的,我很大声地喝她:“不坐车就不许去!跟你爸在家待着吧!”然后她的反应是大哭,特别委屈,但是还是不肯上车。
于是我就狠狠心,就跟家助下楼了。到了楼下,发觉天阴欲雨,想起没带伞,于是我又折回楼上拿伞。
一开门,看到妞正站在椅子上,拉着个苦瓜脸,妞爸正在试图喂她喝粥。她看到我,突然展颜一笑,仿佛很高兴看到我又回来了。我问妞爸:“我走了她就不哭了吗?”妞爸说:“哪有,她一直郁闷到看到你才高兴起来的。”
于是我想再给她一次机会:“宝贝,你还想跟妈妈去买菜吗?想去就上车。”说完,我就回房间拿伞。
等我出来的时候,差点失笑:她已经跑到阳台上,爬进了自己的推车,稳稳当当地坐好好了。于是乎我们就高高兴兴地出门了——后来一路顺利,只是来回差不多两个小时,时间太长,最后回来的一小段路她坐累了,要求抱抱而已。
有过上次的经验,这次我就能更好地处理同样的情况。在她挣扎不肯上车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平静的。那时候我的感觉是,跟家助去也好,跟我留在家也好,就看她的选择吧。家助的反应是特别不忍心,看她那个样子就只好抱着她,而且不断地在妥协:“那我们下楼再坐车好不好?”我说:“放她下来吧,让她自己选。”于是家助把她放下来。
然后我蹲下来看着她说:“要跟姐姐去买菜就上车,不去就跟妈妈待在家里。你自己决定吧。”她听了这话,第一反应就是向家助扑过去:“抱抱!”然后家助情不自禁地又把她抱起来。我要伸手把她接过来,她还不愿意。于是我用了一点力把她“夺”过来,她开始有点挣扎,但很快就趴在我肩头不肯动了,嘴里发出吚吚呜呜不情不愿的声音。
我抱着她,拍拍她的背,说:“好纠结呢,又想出门,又不想坐车,好烦恼对吧?”听到这话她有点平静下来了。我接着说:“但是我们有规矩,现在不是出门去玩,是去买菜,菜市场人多车多,买菜必须坐车,这样才安全。”听了这话,她又开始乱扭,不愿意了。于是我说:”那好,不坐车就跟妈妈待在家里吧。妈妈去拿小拖车给姐姐用,不推推车了。“然后我放下她,到房间去取买菜用的拖车。刚从柜顶拿下来,就听见家助在外面说:”不用拿了,她上车啦!“
我出来一看,果然坐得好好的,还努力地想要扣上安全带呢!
”还是决定要去对吧!“我笑眯眯地对她说,”那么跟妈妈拜拜!“她就特开心地摇手跟我”拜拜~拜拜~“
就这样,一场潜在的冲突化解了。
不过,我想说的并不是告诉大家,这是个对付孩子不肯上推车的好办法。我真正想谈的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作为一个母亲的内心历程。
客体关系治疗师温尼科特说:要做一个足够好的妈妈(good enough mother)。但这个翻译是不准确的,他的本意是:要做一个恰到好处的妈妈。这个“恰到好处”是很难把握的,它涉及到“亲密关系中的融合和界限”,在实际中当妈妈的,经常不是融合过度就是分隔过度。在我看来,界限是比融合更难把握的一个东西,甚至很多人认为亲密关系根本就不需要有界限,界限是个不好的东西。
我自己是个界限分明的人,而我的问题在于有时候界限过于分明,变成了分隔。在育儿过程中,我经常感到孩子过分侵占了我的个人空间和时间,所以时常会感觉到沮丧和愤怒。这就是温尼科特说到的“母亲对孩子的N种恨”其中之一。这个问题我跟我的分析师讨论过几次,自己也在慢慢地梳理,现在也还在梳理中。
举个例子,就像今天,我内心是希望孩子跟家助去买菜,这样我就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若在以往,这种希望就会表现成把孩子“往外推”。孩子不服从,我就发火。
但是现在,我至少能够做到的一点就是,她去,很好,我高兴;她留,OK,我可以接受。这样一来,面对她的执拗,我就能比较平静,我平静,她的脾气也发不下去,于是她也平静,然后很快做出选择,而不用像上次那样,等我气冲冲地出了门她才后悔莫及。
修炼、成长,就是在这样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悄无声息地进行!
刚才Akela就发生了这样的事。家助要带她出门买菜,但她执拗地要求家助抱,要放她到车上就挣扎、踢腿、喊叫,各种不愿意。
Akela很少有这样的反应,似乎2岁左右才开始很明显地反抗推车。不过对我来说,这不是新问题,因为上次有过成功处理的经验,所以这一次,我倒是气定神闲了。
先说说上次的情况。
当时是我和家助去买菜,要带上她,她死活不肯上推车。我当时就怒了,因为不上车意味着我们得抱着她,而去菜市场要走20分钟的路,回来还要提上一周的菜,菜市场人多车多路况复杂,我是不能让她下地走的,不坐推车她就成了负累。于是我决定,不坐推车就让她在家跟妞爸待着。但是当时我的表达是很愤怒的,我很大声地喝她:“不坐车就不许去!跟你爸在家待着吧!”然后她的反应是大哭,特别委屈,但是还是不肯上车。
于是我就狠狠心,就跟家助下楼了。到了楼下,发觉天阴欲雨,想起没带伞,于是我又折回楼上拿伞。
一开门,看到妞正站在椅子上,拉着个苦瓜脸,妞爸正在试图喂她喝粥。她看到我,突然展颜一笑,仿佛很高兴看到我又回来了。我问妞爸:“我走了她就不哭了吗?”妞爸说:“哪有,她一直郁闷到看到你才高兴起来的。”
于是我想再给她一次机会:“宝贝,你还想跟妈妈去买菜吗?想去就上车。”说完,我就回房间拿伞。
等我出来的时候,差点失笑:她已经跑到阳台上,爬进了自己的推车,稳稳当当地坐好好了。于是乎我们就高高兴兴地出门了——后来一路顺利,只是来回差不多两个小时,时间太长,最后回来的一小段路她坐累了,要求抱抱而已。
有过上次的经验,这次我就能更好地处理同样的情况。在她挣扎不肯上车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平静的。那时候我的感觉是,跟家助去也好,跟我留在家也好,就看她的选择吧。家助的反应是特别不忍心,看她那个样子就只好抱着她,而且不断地在妥协:“那我们下楼再坐车好不好?”我说:“放她下来吧,让她自己选。”于是家助把她放下来。
然后我蹲下来看着她说:“要跟姐姐去买菜就上车,不去就跟妈妈待在家里。你自己决定吧。”她听了这话,第一反应就是向家助扑过去:“抱抱!”然后家助情不自禁地又把她抱起来。我要伸手把她接过来,她还不愿意。于是我用了一点力把她“夺”过来,她开始有点挣扎,但很快就趴在我肩头不肯动了,嘴里发出吚吚呜呜不情不愿的声音。
我抱着她,拍拍她的背,说:“好纠结呢,又想出门,又不想坐车,好烦恼对吧?”听到这话她有点平静下来了。我接着说:“但是我们有规矩,现在不是出门去玩,是去买菜,菜市场人多车多,买菜必须坐车,这样才安全。”听了这话,她又开始乱扭,不愿意了。于是我说:”那好,不坐车就跟妈妈待在家里吧。妈妈去拿小拖车给姐姐用,不推推车了。“然后我放下她,到房间去取买菜用的拖车。刚从柜顶拿下来,就听见家助在外面说:”不用拿了,她上车啦!“
我出来一看,果然坐得好好的,还努力地想要扣上安全带呢!
”还是决定要去对吧!“我笑眯眯地对她说,”那么跟妈妈拜拜!“她就特开心地摇手跟我”拜拜~拜拜~“
就这样,一场潜在的冲突化解了。
不过,我想说的并不是告诉大家,这是个对付孩子不肯上推车的好办法。我真正想谈的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作为一个母亲的内心历程。
客体关系治疗师温尼科特说:要做一个足够好的妈妈(good enough mother)。但这个翻译是不准确的,他的本意是:要做一个恰到好处的妈妈。这个“恰到好处”是很难把握的,它涉及到“亲密关系中的融合和界限”,在实际中当妈妈的,经常不是融合过度就是分隔过度。在我看来,界限是比融合更难把握的一个东西,甚至很多人认为亲密关系根本就不需要有界限,界限是个不好的东西。
我自己是个界限分明的人,而我的问题在于有时候界限过于分明,变成了分隔。在育儿过程中,我经常感到孩子过分侵占了我的个人空间和时间,所以时常会感觉到沮丧和愤怒。这就是温尼科特说到的“母亲对孩子的N种恨”其中之一。这个问题我跟我的分析师讨论过几次,自己也在慢慢地梳理,现在也还在梳理中。
举个例子,就像今天,我内心是希望孩子跟家助去买菜,这样我就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若在以往,这种希望就会表现成把孩子“往外推”。孩子不服从,我就发火。
但是现在,我至少能够做到的一点就是,她去,很好,我高兴;她留,OK,我可以接受。这样一来,面对她的执拗,我就能比较平静,我平静,她的脾气也发不下去,于是她也平静,然后很快做出选择,而不用像上次那样,等我气冲冲地出了门她才后悔莫及。
修炼、成长,就是在这样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悄无声息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