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关于90后的一个调查。刚看了没一段,我就大跌眼镜(虽然我不戴眼镜,但不知道除了眼镜还可以跌什么。也许,我真的Out了。)。在此转述如下,有缩减:
李贺,16岁,1994年生。
从初三开始,陷入一场“横扫千军”的恋爱。在跟女友热恋的时候发现女友和别的男生有肉体关系。他的反应:4天没睡觉,考试成绩很差。寒假去上学习班,在不同的学习班认识了大概8个漂亮女孩。分别和她们每一个发生关系。(看到这我才明白什么叫横扫千军)觉得这样算是报复了自己女友。那些女孩,有些也是刚和男友吹了,所以跟他有共同语言,主动投怀送抱。他来者不拒。那段时间,他的书包每天都装着安全套。(我想起了天台门的陈怡)
张菁,17岁,1993年生。
高一11月,跟男友拉手。
12月,收到男友送的项链。
1月,学校组织“人生远足”,同学很多都是一对一对的,于是两人也就光明正大成了一对。
2月,一起看电影。
3月,爸爸决定送她出国留学一年。
4月,通过了考试,才把这事告诉男友。初吻。
5月,男友说周末父母不在,让她去他家。她让他买安全套,买来检查确定后,去了。
8月,去美国。到美国19天后,两人分手。
当然,书中有五个调查,这里只是其中两个,涉及到性观念的。
当80后年龄最大的那一代已经迈入而立之年,我们这一代已经这样走过来,渐渐成为社会中坚,也开始像当年的60/70后一样,对下一个10年生的人,指指点点。可能,年纪大的人都喜欢唠叨吧。
但,时代的车轮在飞驰。过去的标准总是无法禁锢未来的人们。面对这些现实,我所能做的只是把它作为一个事实,一个过程,我们要关注的,更多的应是方向,及最终的结果。每个年代的人,有他不同的行事风格。从先结婚后恋爱,到先恋爱后结婚,到未婚同居,到不婚只同居,到同性恋公开化,到换偶,再到性自由。或许,我们都应像李银河那样,对这一切看得开。甚至在早几年,我就对朋友预言,未来的世界,婚姻这种形式必将消亡。生育可以交由工厂批量完成,社会保障极大化,人们无需靠维系家庭来保障自己的后半生。到那时,婚姻将成为某些传统人群的奢侈品,而不是必需品。
话题扯远了。
回头来看上述两个90后的后来的方向。
李贺:这件事带来的好处是,我慢慢觉得自己应该重新树立一个目标,慢慢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不在沉迷于这件事。将来,我可能会选一种真正负责任的性关系,就是在我能负起责任的时候,我会拥有自己的女友。
张菁:这些情感的事情,我很理智。就算我们感情再好,我也会有自己的选择。我觉得在情感方面,我比我的继母都理智。好像没人告诉我怎样才算好好长大,但是我碰到的一切事情都迫使我早熟。我喜欢挑战,我也选择对我以后会更好的事情去做。
我不知道最后的结果是怎样,无论如何,再过十几年,90后也将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不,也许用不了那么久。但是,看到这样的方向,至少让人找回了一点“靠谱”的感觉。这是不是说明,我并不那么Out,
90后也并不那么让80后的老人们不可理解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