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印钞票的地方叫什么?
标签:
美联储铸币局美钞雕版和印刷局 |
分类: 翻译杂谈 |
今天在查找资料时,在某本书中发现将Bureau of Engraving and Printing译成了“铸印局”,但我知道美国还有一个“铸币局”,怎么出现了两个“铸”字辈的?我得搞搞清楚。

我在http://www.logosky.net/view.php?id=339这里找到了比较靠谱的解释:
美国发行纸钞的部门叫美国雕版及印刷局(Bureau of Engraving and Printing ),Engraving一词并不是指硬币的铸造,而是指印刷纸钞时所用的那个雕版。
而美国铸币局(United States Mint)成立于1792年,它是美国唯一合法提供流通硬币的官方机构,也是世界最大的铸币厂,隶属于美国财政部。除了提供市场流通的硬币外,它还负责发行一些纪念性及收藏性的特种硬币及金币,还担负起保护美国黄金及白银资产的重要使命。
于是,我联系了那书的编辑,想告诉他出现了错误。
下面把交流过程转述一下(寡人就是我):
寡人:Bureau of Engraving and
Printing是雕版和印刷局,不是“铸印局”,因为它不负责硬币的铸造,另外有铸币局(United States
Mint)。今天翻阅偶尔发现。而且,书中英文没有写全,掉了and printing。
编辑:这个俗称确实叫铸印局,应该是指铸版和印刷的意思。英文确实少了。
寡人:给你个参考,否则你不信。http://www.logosky.net/view.php?id=339
编辑:不矛盾啊,铸印局,又没写成铸币局。铸也可以用作铸版啊。
寡人:版是雕的,不是铸的。
编辑:铸版的说法一直就有。
寡人:http://www.17u.com/blog/article/242243.html你看下版是不是铸的。如果这还不说明问题,我就无语了。
编辑:那您就无语吧,嘿嘿,铸印局的译法也不是首创,一直都这么用,它既不会引起歧义,也更简便。
寡人:准确更重要,而不是随意减化。你是专业书籍,不是随意写的。为什么不告诉读者一个准确的概念呢?
编辑:不是随意简化的,而是一直都是这么翻译的。词典也是这么译的。
寡人:这就是理念问题了,从众未必是对的。从一开始我们就探讨这个问题。既然不少专业人士这样说,肯定有它的道理,词典中有些内容是错的,不可取。
编辑:你说的没错,我也认为铸印局没错。就像是美国的国防部长 其实原文是秘书,但大家都这么说。
寡人:问题是没有人称呼国防秘书长啊。
编辑:我还查了一下铸印这个概念,发现是从清朝开始用的,当时大清的机构叫铸印局,所以翻译外国机构的时候肯定是这么参照的,这和美国的国防部长之类的是一样的,用中国的概念替换美国的东东,没有对错之分
。
美国铸币局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硬币连通美国(Connecting
America through Coins)
美国铸币局的标志
星条元素传达出美国铸币局代表美国政府的机构,而其六颗星星,
则代表铸币局的六个铸币分厂,也同时代表在美国流通的六种硬币。
寡人:问题是我们翻译的是美国的东东啊,应该是美国叫什么我们译成什么,而不能按照中国人的理解译成中国特色的东西。中国的铸造和印制是一个机构,现在,中国的货币无论是硬币还是纸钞,都是由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China
Banknote Printing and Minting Corporation)负责,而美国的是两个机构。
编辑:铸印和铸币不一样啊,一个是为了印,一个是为了币,并没有混为一谈啊。
寡人:我再提供一个数字:用谷歌搜,“雕版和印刷局”346,000个搜索结果,“铸币局”294,000个结果。而且是排它的单项搜索。
编辑:...
寡人:比如,联邦储备委员会其实是理事会,但是没有人说是“理事会”,那就是委员会,但要是说理事会的比委员会的多,就要考虑了。
编辑:...
寡人:不探讨了,只要我是那样翻译就好了。
说服一个人是很难的,尤甚对方是一位编辑,我知道,不止一次地领教过。最后我也只能保证我自己而已。编辑到最后还认为没有译成“铸币”就不是错,但其根本错误在于Bureau of Engraving and Printing 没有“铸”的概念,一切的辩解都会败在此字面前。
因此,有时读者骂译者翻译质量不高,不准确,其实编辑也应该分担一部分指责,一是没有找出译者的错误,二是把译者正确的翻译改成了错误的翻译。
我对翻译的理解是:准确是第一位的。如果非要用大家都了解的说法表达的话,我觉得就是“信”,“信、达、雅”中的“信”,达和雅是建立在信的基础上的,达是信达,雅是信雅,离开了信的达和雅,那就不是翻译了,那是编译。比如“铸印局”相比“雕版和印刷局”确实上口,似乎更“雅”一些,但已经不“信”了。而且,要命的是,编辑已经忘记了,这是在翻译外国的书,翻译的是外国的事情,要反映出外国人的称谓,而不是编辑自己的理解。比如,你把外国人名都按照中国的百家姓来翻译,那就成了“罗伯特”姓“罗”了吗?
如果非要简便的话,你为什么不简称“雕印局”呢?“刻印局”又如何?或者直接说成“印钞局”,也比“铸印局”更准确。
说到底,这是一个翻译理念的问题。
我奇怪的是,中国的编辑来自不同的学校,但在编辑问题上却都有同样的职业病,同样的思维,师出同门也还有不同的意见,为什么他们都以自己的判断为准呢?其实,我觉得错也要是译者错,编辑有改正的义务,没有改错的权利。


我在这个网站http://www.historylines.net/Chinese_Definitions/chinese/paper_money5.html找到了飞钱的介绍:
中国历史上货币使用的种类除了贝壳、铜、铁之外,也以珍贵的金属铸造出的锭,如银锭(sycees)当货币流通。在公元九世纪初期的唐朝发展出一种票券叫做飞钱(flying
money),因票券的质量非常的轻盈,如不小心就有被风吹走之虞,故得其名。飞钱不是纸钞,远行的商人只需要把银两在办事处兑换成票券,并把存款收据的票根拿到另一指定地点,便可兑换成货币。
一直到了北宋时期(公元960-1127年)因为造纸业和印刷业已迅速发展,商业贸易繁荣,中国货币的流通开始有了质量较轻的纸钞(paper money),这是中国最早(公元1011年)也是全世界最早发行的纸币叫做“交子”。最先在四川一带由“富民十六户主”发行使用,这些商人在纸钞上暗藏标记,以此代替铁钱,当时“交子”的使用也促使了“交子铺”的设置,交子铺就像现今的银行一样,专门为商人保管现钞,并可从中收取一定的保管费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