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印度制造学什么?

标签:
印度制造跨国公司译作文化 |
分类: 翻译杂谈 |
如果有那位朋友读过此书,请不吝赐教。
《即将到来的印度制造》
尼尔马利亚·库马尔
普拉蒂普塔·莫哈帕特拉 著
苏吉·昌德拉塞卡
黄延峰 译
目录
前言
引言:印度强势跨国集团的出现
1 印度企业转型--从本土到全球
2 安塞乐米塔尔集团--遍布全球的钢铁业大合并
3 印孚瑟斯技术公司--天生全球性的印度软件业巨头
4 巴拉特锻造公司--给世界锻造市场带来技术和速度
5 爱索尔包装集团--追随一个全球客户走天下
6 印度铝工业公司--借助转型式并购进而实现全球化
7 马辛德拉集团--追求拖拉机制造的全球规模
8 海迪森、马里科、戈德雷吉以及贵宾实业和联合酿酒--打造全球消费品品牌
9 苏司兰能源公司--孕育全球风能业
10 塔塔集团--力求多种经营的全球领先
11 双重身份--作为消费者、竞争者和合作者的印度人
12 印度制造面临的挑战
致谢
序
本书源于25年前的一次私人旅行。我成长于印度“许可管制”的时代,父母是职业经理人,像那时印度许多有抱负的年轻学生一样,我做着美国梦。1983年,我有机会到芝加哥的伊利诺伊大学攻读MBA。之后,我取得了西北大学的营销学博士学位。
移民美国,一直到取得美国国籍,我深刻感受到美国为所有人提供了无限的机遇。美国的融合过程值得注意,其最突出的方面是它在新移民中激起了成为“美国人”的渴望。在美国的前10年,我试图摆脱“印度人”的味道,而去寻找“美国人”的感觉,但经历的全都是深刻的文化冲突。有一段时间,意识到自己明显的印度面孔不可能改变,而且观察到印度在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的深刻变化,我又做回了印度人。但是,对于一个渴望成为世界级商业学者的人来说,印度还不是一个适宜之地。作为妥协,在移民美国12年后,我动身来到日内瓦湖边的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这不仅使我得以进入世界级的商学院,而且从瑞士到印度的航程也相对较短,处在美国学术研究机构和我的出生地的中间位置。
1996年,为了写一个新兴连锁超市的案例,我首次回到印度进行商务旅行。该连锁超市名为“美食世界”,由RPG集团(罗摩·普拉萨德·高恩卡集团)建立。这个让人激动不已的企业是印度第一个现代连锁超市,普拉蒂普塔·莫哈帕特拉时任公司首席执行官。随着案例写作的进行,我们成为挚友,普拉蒂普塔帮助我了解印度商业,他是少数可以将分析和情商结合在一起并且能够对商业进行概念性思考的人之一。2001年,他帮助我从仍萨科技公司得到我在印度的第一个董事会职位。在那个时期,我决定搬到伦敦,那里几乎每半小时就有一个航班直达印度。
从那时起,每年我都期盼着8次左右的印度之行,去参加董事会会议、提供咨询和出席各种会议。结果,我享受到了采访许多高级经理人的特权,他们有的是印度人,有的不是印度人,使我能了解到这个国家正在发生的事情。2006年年初,我受邀为爱索尔包装集团举办一场研讨会,可我并不了解这个公司。在郭学客(Ashok Goel)的领导下,爱索尔包装集团在复合软管方面做到了世界领先,成为宝洁和联合利华等公司的供应商。是否还有其他像爱索尔集团这样的印度公司存在吗?这引起了我的兴趣。那时,撰写一本书来介绍印度全球性公司的想法在我脑海里油然而生。
本书讲述了印度公司如何走向世界的故事。为此进行的研究使我确信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的确,前进的道路上充满挑战,但随着中国的崛起,毫无疑问,我还是建议未来的年轻人应该“去东方”。在今后的几十年中,大多数的百万富翁和巨型跨国公司将在那里诞生。机遇之地已经有了惊人的改变。世界退回到了500年前,当时,受到马可·波罗的激励,哥伦布、麦哲伦和达·伽马等探险家离开欧洲到东方寻求财富。是的,当我一心想成为一个世界公民的时候,我将永远是一个印度人,更准确地说,我将永远是一个加尔各答人。对此,我欣然接受。很荣幸,通过本书,我又回到了阔别25年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