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物古迹
1、古遗址
博兴县文物古迹众多。境内有殷商时期的蒲姑城遗址、北魏时期的丈八佛石造像、明朝嘉庆年间的王海石桥等一批古迹,其中丈八佛石造像距今已有1500多年。目前,全县有古遗址140余处,县文物馆现存珍贵文物3000余件,其中现已收藏的南北朝时期的石佛造像及铜佛造像是国内外研究佛像艺术和佛教文化的珍贵文物。
(1)利城遗址 位于博兴县城东18公里,今店子镇利城村西南100米处。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00米,面积15万平方米。1981年在文物普查时,发现此处地表布满商周和汉代器皿残片,30厘米以下是龙山文化层,厚约1米左右。并收集到石斧、石凿、石铲等石器和鬶、鼎、鬲、豆、罐、盆等陶器及残片。据文献记载和科学考查,利城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遗址。
(2)蒲姑城遗址 位于博兴县城东南7公里,今湖滨镇寨卞村北,群众传为“旧城子”,现尚存一土丘。1981年收集到鬲足、鬲沿器盖、网坠等标本,属商周文化遗存;1982年省考古研究所组织钻探出城墙夯土层;1986年省考古研究所探得城墙长度。根据文献记载和科学考查,此处为商殷时期蒲姑国故城。
(3)贤城遗址 即商末至周蒲姑城遗址。位于博兴县城东北7公里,今引黄济青输水河之西,博兴镇贤城村西北,面积约100平方米。1981年探得城墙遗址,并采得鬲、鼎等遗物残片,为商周、汉代文化遗存。
(4)博昌城遗址 位于博兴县城东南约10公里,今湖滨镇寨郝村南,1981年探得故城面积50余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1.5米。出土有陶罐、瓦、盆、铜削、盘等器物和石造碑一件,属春秋、战国、汉、南北朝文化遗存。
(5)利县城遗址 位于博兴县城东18公里,今店子镇利城东南角,广博河西岸,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20米,面积约16万平方米。据《续山东考古录》载:“利县故城在东南四十里,今利城。”《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利县,汉置,晋改曰利益,南朝宋省。故城在今山东博兴县东南四十里,今曰利城镇,遗址尚存。”《齐乘》云:“乐安西北二十五里,汉利县。”1981年在此采集到瓦、壶、罐、盆等陶器,均属汉代文化遗存。据文献记载和科学考查,此处为西汉置利县城遗址。
(6)延乡城遗址 俗称会城。在博兴县城南7公里,今湖滨镇安柴村西500米,预备河南岸,博兴与桓台县交界处,东西长500余米,南北宽500米,面积25万平方米。1981年探得文化堆积层厚1.5米,并采集到瓦、罐、盆等陶器标本,属周汉文化遗存。据文献记载和科学考查,此处为汉元帝所封延乡侯国的都城。
(7)乐陵郡城遗址 位于博兴县城东北9公里,今陈户镇冯吴村南,据文献记载和科学考查,此处当为南朝宋乐陵郡故城。
(8)龙华寺遗址 位于博兴县城东北8.5公里,今陈户镇西南,张(店)东(营)铁路东。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1500米,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据1983年在此出土的北魏太和二年(公元478年)至隋仁寿三年(公元603年)百余件铜造像可证:寺院始建村于北魏中、晚期,隋代曾重修过,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又重修过。据说寺院大门朝南,分前、后两院,院内建有大正殿,东、西厢房和钟鼓楼等,建筑雄伟、壮丽、古朴、大方,富有民族特色。大殿内正面有三尊佛像,十八个罗汉分立两边,佛像造形生动,栩栩如生。后年久失修建筑物全部倒塌,仅剩遗址至今。在此出土的隋仁寿三年(公元603年)龙华碑,碑案高0.95米,宽1.16米,上刻“二龙戏珠”图案,造形生动。碑额篆刻“奉为高祖文皇帝敬造龙华碑”字样。碑身高1.45米,宽1.06米,碑文25行,行存50字,字体为楷书,端正古朴、遒劲有力,尚有魏碑遗风。1976年还出土石像70余件,可谓北朝佳品,另外还多次出土陶器、瓷器、铜器等文物。这些珍贵文物的发现,对研究我国历史、书法、佛教、文学、艺术等都具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
(9)乐安故城 今博兴县城即战国置乐安县城。从战国时期起,秦、西汉、东汉、三国.魏为乐安县治;近代省乐安入博昌后,为博昌县辖镇;北朝齐乐陵县治迁此;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省乐陵县复置博昌县后,为博昌县辖镇;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复置乐安县后,复为乐安县治;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博昌县治迁此;五代唐改博昌县为博兴县后为博兴县治至今。今博兴县城,自战国至元初均为土城,元末改为砖和三合土城墙,后屡经战乱,多次重修扩建。县城经过历代修葺,城内南北、东西大街经纬皆直,中部东西大街与南北大街交汇处地势最高称之为隅头。由于县城历史悠久,县城内名胜古迹较多。主要有:北宋崇宁初始建之文庙,元初始建之三皇庙、节孝祠,明洪武始建之关帝庙、城隍庙、药王庙、土地庙、名宦祠、乡贤祠,明嘉靖始建之五魁楼,明崇祯始建之梓潼庙、文昌阁,清康熙始建之马神庙、重建之魁星阁,清嘉庆重修之火神庙、大寺庙、仙孝祠、大戏楼,还建有进士坊、五马坊、台宪坊、三世恩纶坊、父子进士坊、晋辽屏翰坊、熙朝褒美坊和贞节坊等。上述名胜古迹,在建国前因战乱和年久失修均遭到严重破坏,现已荡然无存。因老城区地域狭小,建国以来,博兴县在老城东北始建新城区,现在新县城已具规模。
(10)商殷蒲姑故城 即商殷蒲姑初都。位于博兴县城东南7公里,今湖滨镇寨卞村北,小清河北岸,小清河分洪河南岸,东西长500米,南北宽400米,面积20万平方米。据《辞海》载:“蒲姑一作亳姑,古国名。在今山东博兴东南。在周成王即位时,随同武庚和东方夷族反抗周朝,被周公所灭作为吕尚的封地。”《续山东考古录》博兴县载:“蒲姑国城在东南十五里,今柳桥—蒲姑城与博昌城隔时水而甚近—,蒲姑城在博昌西北数里耳。”旧《博兴县志》载:“蒲姑城通志一作薄姑,又作姑棼,在县南十五里,柳桥社括地志。”由此可证:蒲姑故城即在今湖滨镇寨卞村北,小清河北岸,群众传为“旧城子”,现尚存一土丘。
(11)商末至周蒲姑城 位于博兴县城东北7公里,今引黄济青输水河之西,博兴镇贤城村西北,面积约100平方米。据《续山东考古录》:“成王即践奄,将迁其君于蒲姑。”又云:“今县东北十里许有奄城,俗曰嫌城,即奄君所迁。”台湾所编《中文大辞典》载:“蒲姑,古故城地名。在今山东博兴县东北,一名薄姑,成王灭奄迁其君于此,作薄姑。”《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蒲姑,在山东博兴县东北,一作薄姑,本殷周间诸侯。成王东伐淮夷,遂践奄,迁其君于薄姑。1981年县文物管理所在此探得城墙遗址,并采得鬲、鼎等遗物残片,为商周、汉代文化遗存。今贤城,城头两村均因于贤城遗址附近而得名。
(12)博昌故城 位于博兴县城东南约10公里,今湖滨镇寨郝村南。南北长750米,东西宽700米,面积约52.5万平方米。据《中文大辞典》载:“博昌,春秋齐邑。”《资治通鉴》载:战国周赦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淖齿欲与燕分齐地,乃执湣王而数之曰:“千乘博昌之间,方数百里,雨血沾衣,王知之乎?”1981年探得故城面积50余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1.5米。出土有陶罐、瓦、盆、铜削、盘等器物和石造碑一件,属春秋、战国、汉、南北朝文化遗存。据文献记载和科学考查,此处当为春秋齐国博昌故城。今湖滨镇的东门、南门、西门、前门和兴福镇的城外李、城外王、城外徐、城外刘等村皆因位于博昌故城附近而得名。
博兴县千年以上古城还有利县故城、延乡故城、乐陵郡故城、高昌县故城等。
2、古建筑
王海石桥 位于博兴县城东南19公里,曹王镇王海村中兴福河王海石桥
位于博兴县城东南19公里,曹王镇王海村中兴福河上,桥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因处王海村中青龙街上,为图吉祥,曾名凤阳桥;后因处王海村中,遂更今名。桥长7.4米,宽5.1米,高3.7米,为青石结构三孔拱形桥,每孔净宽1.5米,孔眉为浅浮雕的卷草图案,舒展豪放。中孔顶部眉间刻有一水兽头,獠牙眦目。桥面两侧各有石栏板5块。石鼓2个,栏柱6根。北侧蹭栏板上雕有“凤阳桥”三个大字,下刻有“双凤朝阳”图案,其他四块栏板上刻有“八仙过海”故事画;南侧中间栏板上刻有“青龙街”字样,下雕“二龙戏珠”图案,其它四块栏柱上分别刻有“明嘉靖岁在癸亥建志”铭文和“清道光岁在戊申重修”字样。各栏柱顶端原雕有石狮、石猴、朝天猴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文革”间毁。王海石桥造型玲珑秀美、工艺精致、结构严谨,现保存在基本完好。
3、古墓葬
(1)李佐车墓 位于博兴县城北5公里,今博兴镇王木村北。占地约600平方米,高4米,底径30米。据旧《博兴县志》记载:“为汉代著名军事家李佐车墓”墓上荆棘丛生,野草遍布。墓前有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所立碣石灵位和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县长张其丙所立的“广武君李佐车墓”石碑。据说李佐车率部在博兴县城北王木村附近野外驻扎,不幸病故于此,为作纪念,众将兵在此举行了隆重地葬礼之后,每人一兜土筑起此墓。后来附近群众感其恩德,每逢清明佳节都络绎不绝地到墓地祭奠、培土。因此,该墓虽历经两千余年,但至今仍保存完好、高大壮观,并吸引了不少游人到此瞻仰。
(2)董永墓 位于博兴县城东北8.5公里,陈户镇董家村东南5公里。墓碑区占地约500平方米,墓基占地约100平方米,高2.5米。墓前有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县长张其丙所立的“汉孝子董永之墓”石碑。民国以来,因风雨浸蚀和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等,墓地亦逐渐缩小。此处曾有汉砖出土,证明确系汉墓。据旧《博兴县志》记载:“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邑人高学礼等曾重修董永墓。”此外,在博兴城内曾建有“仙孝祠”,在董家庄曾建有“董公庙”,并塑有大型董永像。民国前,董永的故乡—董家庄一带村民,逢年过节都要在董永墓前举行大规模地祭祀活动,家家户户悬挂董永像,以示纪念。1986年经专家论证认为:董永实有其有,故里山东博兴,家住丹阳乃虚传,武氏祠刻可证。”
4、古石刻
丈八佛石造像 于博兴县城东南10公里,今湖滨镇寨高村西北角,佛像建造最迟不晚于东魏天平元年(公元534年),因原处兴国寺内,亦名兴国寺石造像;后因佛像高约一丈八尺,故名丈八佛。佛像高6.75米,底座高1.5米,底面积7.29平方米。为单身立式圆雕青石造像。高肉鬃、面方圆、微笑,丰颐大耳、法相庄严,身披“褒衣博带式”通肩袈裟,内着僧支祗,胸前打结,手施无畏与愿印,赤足立于莲花座上。佛像雕刻精致,造型生动,人体比例准确,衣纹舒展流畅,堪称艺术珍品。据史料记载:北魏永照三年(公元534年),在此始建一大寺院,名曰“兴国寺”。佛像就座落在寺院的正殿中。当初,佛像面涂金色,身披彩裟,极为壮观。佛像正面左右各雕有供养人六、比丘一、中间有一人双手拱搏山炉状。正殿内立有五幢石碑,中间较大的石碑上雕有29尊不同形象的大小佛像,雕刻精致,栩栩如生。立于两旁的4幢石碑上分别刻有:“元朝元贞二年重修”、“明朝景泰元年重修”、“明朝万厉元年重修”、“清朝道光六年重修”的碑记。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日有“香火会”香火兴盛,远近闻名。至清末终因寺院年外失修而倾圮,仅存丈八佛石造像矗立于此。在“文革”时期,佛像也遭厄运,佛头被拉掉,当地人民为保护这一珍贵文物于1976年重新予以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