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sam、trustno1、延益: 论人寿与平安
(2012-05-08 09:51:07)
标签:
转载 |
sam、trustno1、延益: 论人寿与平安
2011-05-30
sam:建议拿着人寿的兄弟看看这篇文章:《人才摇篮保险业“平安系”高管群体再浮现》
trustno1:虚的很,当年人保出来多少人?
sam:那为啥现在泰康新华阳关太平几个主要的2线寿险公司都是平安出来的高管啊?现在国寿也要用平安系的高管了,为什么不用从国寿出来的人
sam:从全球视角来看,金融企业的企业文化是会一代代传承的,典型例子就有高盛、花旗,汇丰之类的公司
sam:中国未来的顶尖金融公司一定是招行平安之类的非国营企业
trustno1:这么说吧,人才这种东西真的虚的很,有决定意义吗?花旗人才多不多?现在是啥样子呢?雷曼人才多不多?现在是啥样子呢?AIG当年的AIGFP全是米尔啃这个老家伙手低下培养出来的人才,现在是啥样子呢?
延益:trustno1—少将,人寿投资和资产管理能力是不是很难被其他寿险公司复制?
trustno1:你可以这样想,三大保险公司都上市这么多年了,从香港开始10年了,那家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超过人寿呢?
sam:人寿过去4年就有两年不如平安啊
trustno1:如何不如平安?
sam:据我所知,泰康的投资一直是业内最高的,09年,平安6.4%,人寿5.9%吧,具体数字可能有偏差,但是大体不差,我不知道你所谓的一直比别人好怎么得来的
trustno1:这个问题,你可以去看看我的分析。具体的投资收益算法根本是不一样的,如何拿年报的数字直接比较,按照人寿的算法,平安的投资收益率09年其实只有5.79
延益:trustno1—少将,我认同你对人寿出色的投资能力的判断,但还是有个疑问?
trustno1:再看一个数字好了,这个数据是今年一季度的,总资产是保险业总资产的28%,总投资收益是保险业总投资收益的33%
延益:我在想,人寿为何会做得好,平安或者其他保险公司为何在资产管理方面做得不如人寿?人寿这方面的优势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个原因容易复制么?
延益:因为联想基金行业,为何大多数基金表现都流于平均?我觉得主要是基金经理出于自我保护的考虑,必须投资一些大众投资品,以避免高层的责难。
延益:保险精算其实也一样,我有朋友当精算师的,他们做的模型其实绝大部分只是同业模仿,然后稍微修改一点点。在这个行业,要有绝对的精算优势很难。大家的模仿能力都很强。
trustno1:十一五的数据是,保险机构的总资产4.9万亿,人寿总资产是1.5万亿,保险机构总投资收益是7201.2亿,人寿的总投资收益是3482 ,也就是说过去5年里,人寿总资产是保险业总资产的1/3,投资收益是保险业总收益的1/2 ,也就是说,如果假设平安+太保,占到保险业总资产的另外1/3,并且占有剩下1/2中的2/3,你觉得平安和太保的投资能力与人寿差距有多小?
trustno1:其实我担心的问题很简单,既然你能发现资产管理对于保险公司的优势,其他保险公司的高层,总有一天也能意识到。如果有一天,平安和强大的资产管理公司合作(罗素),人寿的资产管理优势是否会逐渐消失?
trustno1:回答延益的问题,实则上这是一个资本市场有谁管的问题。比如说民营的钢铁企业能力强不强,沙钢强不强?戴国芳强不强
trustno1:人寿的投资收益强在哪里?不是强在股权投资,而是强在债券。债券这个东西必须驾驭利率周期,而利率周期这个东西在中国谁说了算呢?肯定不是民营企业对吧
延益:我觉得,大的保险公司一般都有足够的能力养一个一流的投资经理。如果人寿的投资优势仅仅是依附于个人或者团队的能力,我觉得稳定性恐怕不高。哪怕是过去10年做得行业一流,也不见得接下去10年能做得好。
trustno1:人寿是铁打营盘流水的兵,保监会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啊
延益:如果人寿的资产管理体制、制度、考核方式、文化、投资理念确实有独到之处,那就不一样了。
trustno1:实际上,我看企业,所谓的文化,制度这种东西都是最后考核的。因为这种东西是无法考证的。你说好可以好到天上去,你说不好可以说差到地狱里。如说刚才说的,人才问题。放到平安,人家说这是平安的人才培养的好。如果放到国寿,可能大部分人会说国寿留不住人才,人才流失严重。
sam:投资能力这种东西不可能成为长期竞争力,留不留得住无所谓,关键能持续造血就是强,招行不也人才流失严重,人家不也说招行不怕挖人吗
trustno1:这就不好说了,这个意见大家保留吧
延益:trustno1—少将,其实我还是想知道原因,不是数据。人寿投资能力出众的可能原因?
trustno1:你说其他的行业,民营企业强过国企,我举双手赞成,你说金融?我只能笑笑了
刘欢:金融就比后台老板的,其他不要比
trustno1:好的银行股都是国企,招行不是国企吗?兴业不是国企吗?
刘欢:你看马云,天天想做银行,又不敢
延益:人寿是国有企业,更容易得到政策信息,从而把握投资风向,trustno1—少将,是这个原因造成了人寿投资能力比其他寿险公司出色么?
trustno1:这是因素之一,另外一个因素是他们重视投资。现在好的资产管理人都是国寿资产出去的,比如说,人寿资产的基金经理刚刚就任新华的投资资产公司经理
延益:反过来想,按照中国文化和办事习惯,以平安的能力,不至于在政策动向上处于下风。你说的另一个因素可能是主要的,重视投资。
trustno1:我只看数据和逻辑
sam:我只看年报的东西,你那些东西都是自己拍脑袋决定出来的,尤其是利润/负债
trustno1:那保监会的统计,总不是我拍出来的吧
trustno1:5年里,人寿的投资收益超过行业的一半
trustno1:你居然说这个数据没意义,拿我也没法说了
延益:trustno1—少将,人寿重视投资可以体现在哪些方面?如果只是历史投资数据,我觉得是结果,而不是原因。人寿的资产管理考核体制是否不同于其他保险公司?人寿的资产管理人收入是否高于其他公司?人寿的资产管理培训是否特殊于其他公司?人寿的资产管理班底和组织架构是否有独到之处?
trustno1:这么说吧,现在人寿有中国最先进的债券考核机制。去年吧,和美林一起做的bookmark指数。
sam:保险公司,投资能力强就行了吗
延益:还有,人寿的资产管理部门的风险控制是否更加细致全面?
trustno1:人寿在债券投资方面,是下了血本的 你看到那个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公司在做这个
无论是太保,平安,做债券都是买下来,放在持有至到期里面收利息人寿搞这种指数的目的就只有一个,要做债券交易不搞债券交易完全没必要要这种东西人寿现在的债券投资思路就是PIMCO格罗斯的思路,要做交易,而不是买了债券剪下息票去拿利息
延益:呵呵,我对人寿的资产管理部门真得很好奇,如果是交易的话?步子可是有点大。我看过格罗斯的书,好像是债券之王。
trustno1:像PIMCO,定期都在推不同的债券指数
研发债券指数,是做债券交易的前提 PIMCO有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市场编制自己的债券指数,格罗斯能做到债券大王,靠的就是这一点
延益:恩,这个我理解。做市商嘛。
trustno1:其他的债券基金都是靠政府公布的指数做简单加权处理 这上面的差异不是一点半点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你看人寿2008年,购入债券1190多亿,2009年卖出951亿这种交易量,那个公司有?
延益:巴菲特用保险资金投股票,现在人寿是投债券。假设,人寿(3年后)成为一个成功的债券做市商
、交易商,并开发出更多的供投资者买卖的交易指数,然后大赚。trustno1—少将,你觉得其他保险公司跟进,并复制其方式的可能性高么?
trustno1:很难,现在人寿是对每一个债券账户编制自己的一套指数
指数研发是很耗时间的和人力,而且花钱
sam:那其他公司的债券是怎么做的,你研究过不
延益:我粗粗想了一下,债券交易不同股权,债券唯一的收益就只有利息,交易只是投资者之间的一个零和游戏。假设人寿这样当起债券的做市商的话,在有限的保险公司进行零和博弈,不见得有优势。即便是它研发的指数,毕竟这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啊。
不过,人寿可以赚其他债券交易者的钱。
trustno1:其他公司几乎是做持有至期.可以看看他们历年资产负债表上AFS和HTM内的债券比例就知道了交易不一定是单独一种机构间的交易,债券的交易,当然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不同的机构,利率和久期偏好都不同这样才能赚钱是这样,我看好人寿不是以成长性来看的。这点大家不要误解,成长性的股票我自己另外有。我以一个杠杆会自动增长的年金来看待人寿
延益:trustno1—少将,人寿做债券交易有点超出资产管理的范畴了,应该是人寿的一个新的资金业务,或是一个新的资金利润点。
trustno1:人寿现在做的是,比较原始的远期债券交易,因为现在国内市场没有远期交易的品种
所以人寿只能用比较原始的办法,屯保费和控制业务规模来做如果债券市场有远期交易品种的话,人寿的保费业绩会平滑一些
延益,我觉得不是,包括编制指数在内的这些债券投入,很大的目的在于管理资产配置.你看他们是这么说的目的在于资产控制,作为机构投资者,资产配置极其重要,其决定了投资收益的80%-90%;再者,该指数符合保险资金的特性,利于长期稳健的投资策略;
毕竟,寿险资产的80%都是债券,股权是小部分
延益:恩,这样理解也可以,目的是服务于自身的资产配置需求。人寿除了债券投资出众的交易、研发能力之外,股权投资虽然是小部分,和其他寿险公司相比,有特殊之处么?
平安把资产管理视为成本部门,我觉得应该是指债券业务。因为持有到期,不需要投资能力,只要渠道能力就可以了。
trustno1:他的股权是分两部分的,第一部分是短期交易用于赚取当期利润,另外一部分是维持偿付能力的增长现在除了人寿,国内的寿险企业都是靠融资过活的平安,太保,新华,泰康每年不是发次级债,就是增发结果保监会看不下去,去年把发次级债给停了今年保监会规定4/30日无论是否上市都必须公布年报,不公布还好,一公布吓一跳。新华的偿付能力只有34% 拼命做保费,顾头不顾腚
延益:维持偿付能力的增长可以有多方面的资金来源,新增保费算一个。
trustno1:保费是负债,不能作为偿付能力,偿付能力是,实际资本/要求资本。实际资本=保监会认可资产-保监会认可负债
trustno1:是的,所以平安这里就出现了互相担保的风险
延益:人寿20%不到的股权投资,还拆两个资产池,其中一个长期投资的资产池的资产增长可以支持偿付能力了么?
trustno1:是,这差不多就是停掉了。平安寿险去年要发75亿次级债来着
http://insurance.jrj.com.cn/2011/04/1309169715364.shtml
平安人寿,计划发行至多75亿元人民币(11.5亿美元)次级债券,发行期限拟为10年,第5年末有前提条件的发行人赎回权。这是去年8月份的事情了在平安的网站上有公布平安人寿临时股东大会的决议
延益:trustno1—少将,是不是新增保单越多,用于偿付能力资产就越多?
trustno1:平安的增发是给深发展的,195亿,给深发展是不够的 保单的保费是负债,做的越多,偿付能力越低
sam:按照你的逻辑,不做业务就好了还有,人寿去年的偿付能力下降也很快 我记得下到200过头点最多撑到明年估计也要融资
延益:是啊,我也有这个想法。是不是因为人寿的新增保单少,所以对偿付能力需求也少?
trustno1:偿付能力下降是因为股权的浮亏
延益:偿付能力是一个监管要求,不是越高越好。在快速发展的时候,能跟上,其实就可以了。发债如果是用于发展,我觉得可以接受。如果发债,是因为投资不利,导致偿付能力不足,这个就有点问题。
trustno1:这点我不认同,招行的秦晓的以前目标一直是自身盈利能维持自身的增长
因为保险企业已经是一个重负债的企业
延益:这个跟行业空间判断相关,市场是否到了需要精细化耕作的地步,还是,仍有足够的发展空间。还有足够空间的时候,利用杠杆快速发展,问题不大。
trustno1:当然,债多不愁,虱多不养,在中国是常态
延益:平安负债的成本低?怎么讲?
保费成本应该都差不多的。
trustno1:现在的银行发债,是没办法的办法
sam:人寿现在做低股价是为了向大股东定向增发 参照民生那个方案 到时候你肯定会非常愤怒这个事情在中国非常可能发生
trustno1:这个东西要看财政部
sam:如果发生了呢 低位摊薄你的权益你哭都哭不出来
trustno1:呵呵平安摊博了不知道多少次了,也不是没人哭么
sam:平安没被摊薄啊,你举个例子出来看看我不明白平安什么时候被摊薄了
trustno1:当然你纯指A股就没意义了
sam:没有纯指A股,你可以算上H股
trustno1:平安给周大福,周大福手里还有淡仓,民生也没这样无耻的
sam:平安给周大福,价格是溢价的啊,哪里摊薄了如果人寿在30块搞增发,我觉得也没什么问题
周大福淡仓是他自己的事情,钱是实打实给平安的60多块一股的价格把钱给平安,没觉得哪里摊薄了啊
trustno1:你算HK还是A股,任汇川自己说打折卖给周大福是合理的
延益:trustno1—少将,我觉得,人寿和平安有点像麦肯锡的一片关于市盈率的报告。一个是新业务价值高,市场份额增长快;一个是自身资金造血能力强。要判断哪一个更好,得鉴别哪一个能力更难复制。
trustno1:任汇川表示,此次H股定向增发以H股停牌前三十个交易日收盘价均价的约90.1%(即约9.9%的折扣率)作为最终的交易价格,为71.50港元/股,增发总金额为194.48亿港元(约25亿美元),交易价格相对过去12个月公司H股平均收盘价折让3.3%。
sam:对呀,但是没有摊薄我的权益啊,价格比我买的高啊
trustno1:当然你要说没摊博A股股东,那是没错延益:平安的新业务价值高,主要源于它特有的销售队伍,接单能力强,市场开拓快。这个能力要复制是很难的,需要其他寿险公司对自己的企业销售队伍进行彻底的改造,时间至少5年。
sam:假定人寿搞到18块再来个20交易日定向增发,就会摊薄你的权益了
trustno1:平安增发都在HK,因为HK股价高啊
sam:是呀,所以买A股很爽我觉得深发展的融资,还会采取定向增发平安还要拿股票平安成了深发展大股东,还不是一家独大
延益:人寿的造血能力强,可能源于对债券交易的深入把握。这个能力要复制相对简单一些,对资产管理部门改造一下,或者重建一个部门。寿险公司真心要搞的话,2年应该就可以复制了。
延益:trustno1—少将,我觉得把人寿作为年金投资绝对是没有问题。但要成长性,或许可以有更好的选择
sam:我算过的,发给周大福的股票,EV增厚6%,NBV摊薄3% 总体说增厚效应是大于摊薄效应的
如果这个钱在低位再去拿深发展股票,那就是绝对划算说白了就是打劫深发展
延益:增发价高于A股价,肯定是增厚了。
trustno1:是啊,我一直说年金吗
延益:等于是平安以20倍市盈率增发?平安用新业务价值估值更恰当些。
延益:香港人可不是冤大头,平安的增发价也不算很高。
trustno1:你有想过,平安凭什么给周大福么? 呵呵,郑裕彤就是一个香港富豪 代人持股吗
sam:应该不是
sam:其实以前一直有传闻说平安4股东源信行的幕后老板是郑裕彤
延益:如果平安给周大福的理由果真如,trustno1—少将猜测,那平安的卖价应该是平价或略低了。
trustno1:中国金融创新,除非你是马云有学习这种后台,否则没戏这个要看企业所在地的一把手,未来的仕途如何马云把阿里巴巴搞在杭州是有道理你想想看,阿里巴巴这种网站,银监会,工商,税务,那个不能搞他啊只要一个上来就能把他踩死了这个东西放美国,就是第二个运通了 放中国没戏但是现在也有一点危险 支付宝惹到银行了就看马老板怎么拜码头了现在招行吧支付宝的上限降到了500 明显是不满支付宝所以我说了,平安未来的对手是一堆银行。
sam:国寿也不是面临着一大批追赶者吗
trustno1:问题是,现在不是招行一家几乎是桶了马蜂窝了 建设,中行,浦发,民生 ,工行
trustno1:我说了金融行在中国,民企是没有任何优势的的
潇洒:我个人觉得平安太复杂了
trustno1:复杂根本看不清,要分析这个公司,你要懂保险,银行,证券,信托
有这样的人的么
trustno1:AIG混业就完蛋了
sam:汇丰搞混业为什么那么滋润啊你不能一个失败例子来一竿子打死整个行业啊兄弟
trustno1:保城,宏利都是纯寿险,几十年了,人家也不是好好的?
sam:国泰金融是混业的,不也挺好的
trustno1:没有说寿险无前途,非要混业的道理
时复:人贪婪的本质是不变的,混业的没有防火墙,出事是迟早的事
trustno1:呵呵,混业经营,向来是银行混业保险证券,而是不是翻过来成功的混业都是如此,汇丰混业因为他主营是银行。AIG,和美银同时混业,结果AIG做不过美银这么说吧,你平安混业,招行也混业。文化两家都进取,管理两家都优良,没有国企问题你给分析看看,为是么看好平安,不看好招行?
sam:这个假设挺难回答的招行的保险业务还太小了,没法评判他到底好不好或者这么说吧,平安银行+深发展要达到招行的高度,多少还有点YY的希望,可是招商信诺要达到平安保险的高度,恐怕只是一个梦了
rustno1:没有深发展以前,平安银行估计连宁波北京这种银行都比不过吧
sam:那当然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嘛有了深发展,平安银行业务腰板子就硬起来了大概体量跟华夏银行差不多以后平安再给他点客户,慢慢追追深发展赶上招行,虽然梦想太大,但是好歹还是有那么点可能,老实说招商信诺哪怕追上太平人寿我都觉得不现实
林泉逸风:从平安证券的行为就知道,平安的企业文化根本没有从富通事件中吸取任何教训
就是胜者为王不择手段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用在金融企业身上,就是第二个雷曼
sam:无所不用其极,这就是平安文化
trustno1:这么说吧,我不买平安的最大原因是看不懂,没这个本事。不熟不做。投人寿,最大的原因我自己认为起码摸到了一些脉搏。不敢说它是最好的企业,但是起码是我目前最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