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银监会:商业银行动态拨备率应不低于2.5%

(2011-11-01 10:42:27)
标签:

转载

非系统性重要银行则被要求2016年底达标,缓冲期较长

[转载]银监会:商业银行动态拨备率应不低于2.5%   市场流传颇广的2.5%动态拨备率终于在正式文件中落地。

 

2010年11月17日印发的名为《中国银监会关于加强当前重点风险防范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10】98号(以下简称98号文)的文件中,银监会明确提出,对于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占贷款余额的比例原则上应不低于2.5%,同时贷款损失准备金占不良贷款的比例原则上应不低于150%,两者按孰高要求执行。

 

所谓贷款损失准备金占不良贷款的比例也即传统上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银监会对这个指标的要求从100%一路涨至目前的150%;贷款损失准备金占贷款余额的比例可以表述为拨贷比,银监会将设2.5%的监管要求。

 

据统计,拨贷比超过2.5%的上市银行仅农业银行一家。截至2010年6月末,农业银行(601288.SH/01288.HK)的拨贷比为3.15%,而距离标准最近有建设银行(601939.SH/0939.HK)和华夏银行600015.SH)均为2.49%。最低的是宁波银行(002142.SZ)1.27%,其次是深发展(000001.SZ)1.3%。股份制银行中的兴业银行601166.SH)为1.37%,中信银行601998.SH/0998.HK)为1.38%,也处于较低水平。

 

凸显单一指标不公的例证便是,农行上半年末的2.32%不良率在上市银行中居首,所需要计提的拨备也较高,因此其拨备总贷比高达3.15%,居16家上市银行之首。但截至上半年,农行拨备覆盖率则仅有136.11%,低于150%的拨备覆盖率要求,在16家上市银行中则居末,可见,如果单纯执行2.5%的拨备新规要求,将不能反映银行风控能力和资产质量差异,对资产质量更好的银行会略显不公。不过截至今年三季末,农行按照这两项标准均已达标,农行也是截至三季末唯一两项标准均达标的系统性重要银行,也是唯一达标的上市银行。

 

行业影响

2.5%动态拨备率是非常严格的监管标准,其实施意味着银行贷款的增加,拨备的支出也随即增加,加大了银行过度放贷的资金成本,对银行进行资产规模扩张是一种极大的限制,是以限制规模增长的方式来防止银行风险的扩张。

 

98号文中2.5%的动态拨备率要求甚为严格,尤其是一些中小银行。事实上,2.5%拨贷比的传闻自9月初以来已经酿坛许久。随着巴塞尔资本协议Ⅲ的出台,“宏观审慎”成为银监会监管改革的关键词,银监会将不仅通过资本充足率监管微观个体的安全,还通过诸如流动性指标、杠杆率、动态拨备等方式全面监管宏观风险。

 

这也意味着,银行不仅要为个体安全也为关联的系统安全接受监管。在2.5%动态拨备率流传过程中,如果以拨贷比2.5%来监管,会形成对商业银行的逆向激励,银行计提拨备的时候就不用考虑不良贷款额的规模大小了。

 

2.5%拨备率监管指标的实施将影响银行的不良贷款核销力度,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将趋于上升,甚至会出现不良贷款双升。

 

而98号文中的文字也印证了银监会的高明,两者重叠要求,按孰高要求执行。但考虑到目前的上市银行均已达到了150%的监管要求,对他们来说150%不是问题,问题在于2.5%,两个要求孰高孰低非常清楚。所以,处境艰难的仍然多数是中小银行。

 

当然,银监会也考虑到了这些问题,98号文中,银监会表示要区别各类机构的风险状况,对于贷款分类偏离度低、不良贷款率低的银行,要制定激励性的过渡期安排和达标安排,着力强化机制约束,激励银行充分计提拨备。

 

市场有一种说法就是,银监会可能会让商业银行按照财政部要求计提的不低于风险资产1%的一般准备计入2.5%的拨备要求,如此,银行拨贷比只要达到1.5%就可以满足监管要求。

 

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金[2005]49号)的规定,金融企业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根据承担风险和损失的资产余额的一定比例从税后利润中提取一般准备,原则上一般准备余额不低于风险资产期末余额的1%。这部分被计入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权益项下,体现在银行的核心资本中。

 

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银监会[2004]第2号令)中规定:贷款损失一般准备是根据全部贷款余额一定比例计提的,用于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的准备,并将其纳入附属资本范围。这些贷款损失一般准备原则上也不低于1%,是按照组合方式计提的拨备,属于总拨备额的一部分。

 

两个部门的独立监管要求将会并行,不可能银监会对银行要求了2.5%的动态拨备率,财政部就对1%的一般准备不作要求了,两个部门规章之间的协调绝非短期解决。

 

财政部的1%的一般准备是体现在权益里的,这部分是难以用于银行的拨备计提,所以,银行业的2.5%压力一点也没法缓解。

 

银监会此次下发98号文中有这么一段文字:“银监会将加强与财税部门的沟通,推动拨备在银行成本中的客观反映,并在资本充足评价中充分考虑一般准备的附属资本属性”。

 

银监会可能会要求对超过1%部分的贷款损失一般准备不计入附属资本,但即便如此,银行的附属资本压力也不会太大,银行可以通过次级债来解决。

 

[转载]银监会:商业银行动态拨备率应不低于2.5%   如果按照拨贷比2.5%的要求,深发展和中信银行全年盈利将下降约一半,其次是兴业银行和宁波银行,全年盈利下降约40%,民生银行和浦发银行盈利下降30%左右。

 

执行力度:拨备新规与“旧约”有望叠加

拨备/总贷款比率原则上不低于2.5%这一新规与原150%的拨备覆盖率要求有望2011年年底叠加实施,银行将取其中计提拨备最高的标准执行。

 

考虑到新规给银行带来的巨大压力,监管层给了银行较为充分的适应时间,系统性重要银行被要求2012年底达标,而非系统性重要银行则被要求2016年底达标,缓冲期较长。

 

双重标准的考量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拨备要求增加了拨备/总贷款比2.5%这一新规的同时,并未放弃150%的原拨备覆盖率要求,两者并非替代关系。单纯实施拨备总贷比这一指标,对不良率较高的银行较为有利,而两个指标同时实施,可避免逆向选择。

 

充分的缓冲期

截至目前,系统性重要银行均满足150%的拨备覆盖率要求,而中、工、建三大国有银行距离拨备/总贷款比2.5%的目标值差距也不大,但另三家银行拨备总贷比仍与2.5%有一定距离,压力较大。

 

2.5%这一新规相当于吃掉目前银行整个利差的1.5个点(目前银行体系的利差水平大致在3.05个点),这对所有银行而言都是一个非常大的压力。如以这一标准年底须达标的话,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将从原先其预期的22.24%下降到7.78%。

 

如果要求银行1年内达到拨备总贷比2.5%这一标准,对银行盈利能力将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15%),但如果要求3年内达标,对银行的总体影响则显著下降(-5.5%)。显然,监管层考虑到了银行还有市场的消化能力。给了系统性重要银行两年的缓冲期,非系统性重要银行缓冲期则长达五年。

 

截至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贷款总额为311795.48亿元,贷款减值准备总计7267.17亿,以拨备/总贷款比重这一新规计算,16家上市银行需增提527亿的拨备,占上半年净利润比重超过15%,而随着贷款总额的扩大,需计提的拨备仍需相应增加。

 

就缓冲期长短而论,系统性重要银行压力远大于非系统性重要银行,但感受到压力的却不仅仅是系统性重要银行,因为系统性重要银行并不一定是个固定的篮子。

 

从三季度数据看,未被纳入系统性重要银行的部分上市银行也提前做好了准备,如民生银行第三季度的拨备覆盖率继续从上半年的229.42%大幅提高到259.40%,拨备覆盖余额从172.34亿元增加到191.88亿元。

 

与此同时,浦发银行拨备覆盖率也继续由上半年的302.26%提高到三季度末的307.78%,较2009年年末的245.93%上升幅度则更为明显。可见,上市银行对于未来拨备可能面临的更高要求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并及早采取措施向目标值靠拢。

 

非系统性重要银行虽然达标缓冲期很长,但不定哪天也会被纳入系统性重要银行之列,也因此,包括招行等有可能会被增补进系统性重要银行之列的股份制银行也要提早做好准备,以免突然被纳入后的措施不及。年末这些非系统性重要银行应该也会继续增提拨备,并势必会影响到银行全年的净利润增速。

 

 

资料连接

银行拨备率 (2011年将商业银行拨备率指标提高至2.5%)

 

实际上就是呆、坏帐准备金的提取比率,如我国现行上市公司的应收帐款坏帐准备金的提取比率为9%,即:按应收帐款余额的9%计提坏帐准备,提取的准备金进入当期损益。是银行贷款可能发生的呆、坏帐准备金,是银行谨慎性考滤防风险的一个方面,也是反应业绩真实性的一个量化指标。

  

此项比率应越低越好,反应损失较小利润越高;比率越高说明风险越大,损失越大利润越小。跋备率的高低应适合贷款风险程度,不能过低导致跋备金不足,利润虚增;也不能过高导致跋备金多余,利润虚降。该项指标从宏观上反应银行贷款的风险程度及社会经济环境、诚信等方面的情况。

 

银行作为提供金融服务,经营风险的企业,其生存发展与稳健经营的前提和关键,就是它所承担的全部风险损失能够被补偿和消化。其中预期损失必须以审慎的拨备计提形式计入银行经营成本,并在金融产品价格或贷款定价中得到补偿,而非预期损失需要银行资本金加以覆盖。正因为这样,对贷款以及非信贷资产损失是否足额拨备、资本充足率是否满足监管要求,就成了衡量银行抵御金融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

  

事实上,拨备的作用在于真实反映资产的公允价值。拨备是利润还是费用的实质取决于拨备是否能够弥补未来贷款可能出现的损失,拨备不充足下的利润是高估的。对于目前的商业银行而言,大多数银行的专项拨备不足以弥补未来贷款可能出现的损失,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保证制度计提充足的拨备,以提高银行抵御不良贷款风险的能力,并确保真实的利润的基础。

  

拨备是银行用来平滑各年度收益水平的蓄水池,经营效益上升时提高拨备的计提水平,经营效益下降时通过释放拨备来维持盈利水平。银行呆账拨备计提数额的多少,总的拨备对不良贷款及全部贷款覆盖程度的高低是衡量银行应对经济景气变化带来的资产质量变化的能力的重要依据。

  

总而言之,拨备率应越低越好,反应损失较小利润越高;损失越大利润越小。拨备率的高低应适合贷款风险程度,不能过低导致拨备金不足,利润虚增;也不能过高导致拨备金多余,利润虚降;应拨备前利润(拨备前利润即指尚未扣除风险准备金的利润。它等于净利润与风险准备金之和。)和拨备后利润综合评价和考核。在经营管理中,兼顾效益与质量、加快发展与防范风险、短期与长期利益的关系,实事求是提高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