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次/场景序列
|
场次
|
内容分析
|
冲突形态
|
补充分析
|
第一幕
|
|
|
|
|
|
引子
|
字幕:战国后期,七雄为对抗被秦国吞并,各地一直上演不同的刺秦故事。
|
无名作为诛杀刺客的英雄被飞驰马车带往秦宫谒见亲王
|
背景压迫感
|
|
出片名
|
黄边红字,笔法沉稳遒劲,充满银幕
|
|
视觉冲击
|
|
第1场
无名献宝
(故事诱发事件:无名名为献宝邀功,实为行刺。)
|
1、(冲突束,下同)无名自我介绍OS(车内)
2、跟随上殿
3、群臣礼赞
4、独立上殿百步
5、得知无名诛杀长空,允许上殿二十步
|
(6分钟复合场景)
蒙太奇冲突
同上
刺激反应模式
对白冲突
对白冲突
|
场景均长为2分钟。超长场景要求冲突饱满。
矩阵压迫
智力和胆识较量
心理对抗
|
第一幕:谎言
|
|
|
|
|
序列一:取长空
|
第2场
密探欲刺长空
7分49秒
|
1、 对弈
2、 主将败于长空
3、 属下败绩
|
动作冲突
动作冲突
动作冲突
|
支线冲突
兼具介绍长空
|
|
第3场
无名取长空性命
|
1、 叫阵
2、 逼近
3、 交手
4、 对峙
5、 2回合交手
6、 加入声画对抗“请再抚一曲”
7、 再战前静默
8、 意念中的厮杀
9、 插入无名闭目冥想
10、 再战
11、 再插二人冥想
12、 再战
13、 二人静态
14、 再战(白热)
15、 绝杀
|
对白冲突
刺激反应
动作冲突
刺激反应
动作冲突
对白冲突
小转折:直接对抗转为意念对抗
刺激反应+蒙太奇+OS+琴声
动作
动作/蒙太奇
动作
刺激反应
动作/蒙太奇/声音
动作
最后一个镜头拉回框架(现实)
|
共含15个冲突束,视听冲突元素异常饱满
改变节奏
再次改变节奏
提升下一场动作强度
引入京剧武生叫板
调整节奏
提升强度
节奏
再提升张力
琴师为动态
琴弦断,小危机点,意念结束
慢镜,穿过雨滴,一剑毙命
|
序列二:求字
|
第4场
上殿十步
|
1、 赏识无名,准上殿十步
2、 王闪回展开判断,质疑无名对残剑与飞雪的诛杀
|
对白
对白
|
心理对抗
|
|
第5场
求字
|
过场戏/来到书法馆/求字引出残剑/残剑、如月出场
1、 求8尺字
2、 如月向飞雪借朱砂遭拒
3、 残剑转而向师傅借朱砂
4、 OS作转
|
对白/刺激反应
对白/刺激反应/动作
|
此片开头没介绍人物,在此补足
道明人物关系,残剑避免冲突
|
|
第6场
大兵压境之放箭
|
使用短分切镜头
|
利用观众记忆,与上一场景形成对抗
|
首先是矩阵压迫,继而推出“长箭”概念
|
序列二:护字与悟字
|
第7场
赵国师傅以字抗箭
|
插入:秦军二轮放箭
|
蒙太奇/动作
|
|
|
第8场
王追问“剑”字奥妙
|
回到框架(现实)
王宣示雄心
|
对白
|
节奏改变
|
|
第9场
合力挡箭
|
无名飞雪合力,助残剑完成所求之字
|
动作/多元素对抗/巧妙融合书法文化元素
|
视觉节点戏,约3分钟,变化丰富
|
|
第10场
无名悟字
|
想在残剑书法中找出剑法走势
|
刺激反应
|
|
|
第11场
与王论字
|
回到框架。以“剑”字过渡。
|
|
序列结束
|
序列三:离间计
|
第12场
离间
|
无名以长空之托离间剑雪
|
对白/刺激反应
|
三方对抗模式
|
|
第13场
偷窥
|
残剑中招,偷窥,以为雪睹物思人
|
刺激反应
|
对剑雪爱情关系的刻画/误会
|
|
第14场
床戏
|
剑故意狎如月,还击飞雪
|
动作/刺激反应
|
三方对抗,误会加深
|
|
第15场
情杀
|
雪剑争吵,雪怒而杀剑,终查中计,悔恨交加
|
动作/对白
|
|
(作为幕高潮使用,对说谎者无名而言,价值向好)
|
第16场
如月之死
|
如月找飞雪复仇,反遭飞雪杀害
|
动作
|
仇恨情绪与鲜明色彩对比,强调情杀特质。视听高潮戏。
|
第一幕完结
|
第17场
无名杀飞雪
|
矩阵背景中的绝杀
|
动作
|
符合惊悚悬疑类型“红鲱鱼”定律。
|

第一幕分析
1、 整个段落是无名为了完成上殿十步,刺杀秦王而编造的一个谎言。但创作者的信息控制技术非常好,观众到第一幕结束,对无名的谎言并不知情,完全符合惊悚悬疑类型故事的“红鲱鱼”定律。
2、 “红鲱鱼”就是谜局、假象的意思。过去欧洲人打猎,要进入私人林地,为了麻痹主人的狗,顺利带走猎物,猎人们常会准备红鲱鱼作为诱饵,让狗不再追踪。
3、 故事产生吸引力的基本原理,是主人公身上的压力通过视听语言直接刺激,转换为对观众的吸引力。此故事从一开始就通过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刺秦,把压力锁定在无名身上。无名练就“十步一杀”绝技,只有成功骗过秦王,才能确保刺杀成功。因此精心准备了一个编造的故事。
4、 从第一幕可以看出,这部戏的结构是过去和现实的交错,那么现实中无名与秦王面对面的对手戏,就构成了故事的框架结构。我过去著文说明,在电影故事里,有14种以上的冲突形态存在,框架结构里,也有相当密集的冲突存在。那么这部戏就会以框架来固定选择性的过去内容,构成从“单个戏剧动作”/冲突束/场景/场景序列/幕结构环环相扣的动态关系,在主人公推动下,让故事充满前进感。
5、 过去的回忆或者说是无名的谎言,也可以构成对于无名来说命运变化的影响,朝着第一幕总体向上的价值方向,来完成故事的结构运作。因为观众可以通过以假定性为基础的“场景真实”,来体会无名的命运变化,实现故事一波三折的体验。2000年以后,世界电影对于结构灵活性的诉求越来越高。只要能够以人物性格、人物关系和社会背景的因果关系,巧妙实现故事结构的连续性,结构的变体,通常会乐于被观众接受。
6、 从第一幕可以看出,这个故事的视听语言冲击力非常强烈。首先,创作者善于在正确的结构节点上,使用动作戏来提高紧张度;并且在动作戏中,细致区分了动作强度变化和复杂元素的加入,节奏感非常好。其次,创作者把电影故事的视觉元素,在正确的结构点上给与大胆的放大和强调,效果明确。第三,矩阵的使用,在整个故事里起到了强调国家意志,增强背景压迫感的作用,是张艺谋在《大阅兵》之后把矩阵用于故事的范例。
7、 长场景的使用,非常有追求和大胆。通常认为,场景的平局长度是2分钟左右,以摄影机在这个时间长度内会吸干场景内一切可以表现的东西为依据。如若场景超过3——5分钟,就会造成节奏缓慢的感觉。但可以使用“徐缓的紧张”原理,来处理重场戏超长的问题。《英雄》做得非常好,长场景内的冲突异常饱满。
8、 第一幕无名成功骗过亲王,秦王曰:好快的箭!确认了无名的环境价值向好。但接下来,第二幕要向相反的价值方向进行运动和积累。最难创造的就是故事幕结构的转折点,这也是为什么世界上多数电影都会采用三幕结构的原因之一。
请保留兴趣,看第二幕的开场戏中,编剧如何巧妙创造出转折点。

第二幕
|
|
|
|
|
序列一:王的推理
|
第18场:破绽
|
御前烛阵是王的测谎仪,发现无名破绽,开始推理
|
刺激反应/对白
|
并未说明发现破绽原因,可视为伏笔。但转折点已经产生。
|
|
第19场:推理
|
秦王推测长空故意败给无名,助其刺秦。OS配合想象画面
|
对白/刺激反应
|
插入烛火变化的画面,强调伏笔。此时转折点(烛火)已经完成。
|
|
第20场:挑破
|
说出上述推理理由,继而推出无名练就绝技,准备刺秦的动机
|
对白
|
心理对抗
|
46:00
|
第21场:技劝
|
(王推出)无名利用“十步一杀”绝技说服剑雪配合刺秦
|
动作/对白
|
王的“悬赏令”是场景前提
|
序列二:推理之飞雪献身
|
第22场:阻止
|
飞雪故意刺伤残剑,只身前往秦军阵中与无名决斗
|
动作
|
爱情类型片定律“付出代价”,虽在王推理中,依旧有效
|
|
第23场:献身
|
飞雪为配合无名刺秦,主动献身
1、 矩阵压迫
2、 请求与飞雪对决
3、 对决和绝杀
4、 残剑的强烈反应
|
动作
|
作为序列高潮使用。冲突束3中,依旧对动作对抗进行停顿/逐级加压处理。
|
序列三:推理之赠剑
|
第24场:优美的祭奠
|
无名与残剑的对决,在意念中展开,以祭奠飞雪。英雄相惜。
|
动作/象征升华
|
融入山水文化概念;爱情类型定律“良辰美景”的反用
|
|
第25场:赠剑
|
如月代残剑向无名赠剑,完成助刺承诺,强调上一场景爱情意义
|
对白
|
与上一场景共同制造移情点:残剑愿与飞雪“生同衾,死同椁”
|
序列四:真相
(无名主动说出的事实)
|
第26场:摊牌
|
回框架,王给出推理结论。又一次漂亮转折,把球踢给无名,迫他做出反应
|
对白/蒙太奇冲突
|
揭晓:王道出烛火作用
也在塑造王的形象,为第三幕高潮做准备
|
|
第27场:测试
|
1、 借技劝一场戏,再次还原场景;
2、 插入故事框架,让秦王参与反应,提升材质张力。
3、 飞雪迫无名出手,刺伤残剑
|
动作/对白/三方冲突
|
无名的顺势而为;同时引出了剑雪的思想争论;赞成无名和反对无名,把变化节点推上平台期,球踢给剑雪。细微的推动力改变,让剑雪月代替无名推戏。
|
1:05:18
|
第28场:托付
|
飞雪将残剑托付与师傅,将飞雪剑交与无名
|
对白/刺激反应
|
续爱情关系描写
|
|
第29场:舍身
|
飞雪求败,借献身一场戏,还原真相
|
动作
|
复杂动作设计
|
作为幕高潮重点视听大戏处理
|
第30场:劝无名弃刺
|
1、 劝弃
2、 爱的回忆
3、 理由从书法悟出
4、 为爱而刺
5、 冷战
6、 回忆中的现实,劝弃无果,送字
|
组合冲突/其中2满足了爱情类型冲突定律
|
既是对情节的推动,也是对支线爱情类型元素的有效发酵处理。作为幕高潮的理由,是从秦王和无名的较量中,无名败北,获得向下价值方向。
|

第二幕总结:
1、 三幕故事常见结构,最难写和最难设计的是漫长的第二幕。其基本原因是,观众在一个优秀故事的第一幕中,领略了人物命运变化的新鲜刺激,对第二幕的更加深入和复杂的变化充满期待。如果第二幕的故事变化,不能超越第一幕,观众就会出现“兴趣递减”的情况,影响故事吸引力的持续。其次,从故事的时间形式上看,一般的故事结构形态,会让第一幕占据铺垫部分之后的前30分钟左右的空间。而进入第三幕以后,要求故事尽快打开危机高潮部分,因此第三幕的长度也会在20——30分钟左右。所以通常故事创作者会遇到第二幕过于漫长的挑战,如果不能创造出更丰富的故事变化和视听表现的新的热点,好故事会半途而废。
2、 英雄是如何做到了创造新变化的呢?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电影剧本设计,要考虑成本的控制,要点在于缩减新场景的数量,充分利用已有场景来让故事产生新变化。英雄首先在大的结构上,考虑了框架现实和两层回忆来创造空间的自由性。设计出两层转折关系实现了这个要求。第一层转折是测谎器(烛火)制造的转折,由此引申出王作为一个足智多谋政治家、野心家的缜密推理,使用另一个虚幻的现实,来创造新的故事冲突的结构性延续。这一设计,接续对第一幕“红鲱鱼”假象的层层抽丝剥茧的推理过程,完美实现惊悚悬疑类型故事基本推动的技术要求。所以我曾说,英雄是类型片。然而,这还没有完结,故事的创造者还创造了第二个转折点,来实现故事新变化的丰富性。我曾经说过,主人公推动故事的要求,是针对主人公欲望能否达成而言,推手可以是主人公,也可以是第二层人物。细心对比体会,你会察觉,围绕无名的欲望动机,实际有三个人(人群)在共同推动这个故事。第一、二、三个序列:推理系列,自然是秦王在推动故事,有无名的心理对抗作基础,这个推动完全有效。那么,秦王作为那个时代的枭雄,希望证实自己的推理,逼迫无名做出反应,就创造出了第四个序列:真相。因果关系非常强烈。而在第四个序列里,通过无名的回忆,激活了两层回忆空间,再次对应推理部分的场景进行还原真相,手法非常高明,故事的吸引力实现了递增效果。在第四个序列中,是无名和剑雪三人共同的推动。
3、 好故事会创造出假结尾效应,在国产故事中也很常见,这是好故事第二幕变化材质和结构演进质量优良的标志。好故事的第三幕,都是在“余烬中被重新点燃”的,例如我们熟悉的《天下无贼》,王薄从坏贼手里切回了傻根的钱,没有违背女友的基本原则,靠站后可以带女友远走高飞,这也是一个假结尾。《大腕》第二幕,尤优被当作精神病患者,送进精神病院,看似也无法解脱,故事讲完了。《唐山大地震》第二幕,“漫长的守候”,一个在天涯,一个在海北,看似团聚无望,故事也没什么可讲了。这个故事的假结尾很明显,无名说出事实,看似继续变化的路被封死了。然而创作者却能沿着人物性格,创造出第三幕通往危机和高潮的最大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关于假结尾对第三幕结构产生的重要性,且听下回分析。
4、 创造故事结构变化和塑造人物性格,在高手那里,永远会是一回事。第一幕:谎言,对人物塑造已经完成了一部分,全部是通过场景里的冲突实现的。第二幕对人物的塑造,新的进展点在于:对无名的塑造突出了他对刺秦这件事态度的认识转化。对秦王的塑造,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有为政治家,心狠手辣的野心家这个表面层面了,深入到其内心世界更加复杂和隐秘的层面。他的所有反应和主动出招,都因循其复杂性格得到了深化,一方面他本身就是一个对旧制度的革命者,实现天下统一,建立强国的梦想和遭遇的种种阻力和质疑,让他对英雄惺惺相惜;另一方面,复杂的内心世界,让他对英雄也充满戒备,下意识施展手腕和伎俩,显示出内心复杂和阴暗的一面。这个塑造人物的新变化非常重要,为第三幕打开故事复杂而强烈的危机高潮部分,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关于故事的价值观,很多人表示质疑,在第三幕分析中,将给出看法。对剑雪这对情侣英雄的塑造,则进一步按照爱情类型片的冲突规律,良好地给与舒展,让整个故事不仅在惊悚类型元素基础上很好融入爱情类型元素,激活观众对爱情支线产生的移情作用,而且通过爱情场景的视觉冲击力,很好地延续了故事总体的结构发展。张艺谋对色彩在结构上运用,也是有独特贡献的,跟随结构的有效进展,使用红色(华丽、谎言)、蓝色(冷静、思辨)、白色(现实、残酷)来有效区分结构边界,作用十分明显,具有大众审美特性。
5、 结构进展中的总体布局,伏笔、揭晓和信息控制技术良好运用,是好故事常见的特征。故事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设计特点上看,何处开窗,何处造樑,力道如何巧妙在结构中传递,是一件非常讲究的事情。故事必须要有哪些信息需要让观众提前了解,哪些信息需要押后的技巧,必须要有伏笔和揭晓和巧妙机关设置。英雄在这方面可以说做的很到位。相比现在一些靠创意攒起来的故事,这是一个重要的技术差别,也是对故事传统的尊重和致敬。
6、 类型片元素运用,在重要节点上的安排与放大,是英雄对中外观众都能产生吸引力的理由之一。比如,惊悚悬疑故事的技术运用,为故事结构性进展,创造了坚实的基础。第一幕为整体“红鲱鱼”,非常罕见,足够大胆。第二幕转折点的产生,实际上是揭晓真相的初始段,采用伏笔手法,通过“测谎仪”变化,有控制地、有序地揭开真相。这个技术的运用,再后来的国产类型片中,很难再现。再比如,第24场戏:祭奠飞雪,通过秦王的假想,把山水文化独特理念和武侠的精神本质,通过爱情类型片中“良辰美景”的定律,加以放大和强调,实现了美轮美奂的视听语言效果。“良辰美景”本来是爱情类型片中定情场景的固定桥段,这部戏大胆反其道用之,不仅推动情节有效进展,而且在爱情类型元素运用上,也创造了奇观,观众完全可以体察剑雪之间属于爱情本质的东西,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
7、 可见,随着分析的深入,我们应该对英雄在2002年就创造出来的艺术成就感到自豪,也应该对我们历经十年,在故事讲述技术上、故事题材内容挖掘上、思想和情怀的进步上,没有取得明显进展而产生强烈反思感到遗憾。我多次说过,武侠可能是中国故事独有的东西,正说武侠常常会招致故事失败,比如最新的例子绣春刀;戏说常会出奇制胜。根本原因,还要看我们是否愿意研究对市场操作和创造经典故事起到关键作用的故事基本原理,深入进行学习消化、体会创新的意愿是否强烈。我们脑子里,已经被各种各样的关于电影故事的观念塞满了,需要重新清理一下思路。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已经提出了这个严肃的要求。我们的市场,大部分要我们自己占据!我们必须轻装上阵!

第三幕
|
|
|
|
|
序列一:危机
|
第32场:掷剑
|
秦王在听完真相之后,看似被感动。把佩剑扔下来,让无名决定刺还是不刺。实际是秦王高明地转嫁危机。
|
对白/动作/刺激反应
|
达到了让故事“死灰复燃”的目的。无名必须作出最后抉择。掷剑——视觉危机标志出现。
|
序列二:三重故事高潮
|
第33场:以刺弃刺
|
1、 群臣护驾
2、 残剑不安
3、 秦王解字
4、 无名之刺
5、 王之震撼
6、 黄旗,飞雪梦碎
7、 英雄之大,矩阵之小
8、 飞雪迁怒残剑
|
同上
|
秦王解字是危机之门洞开时刻,无名必须行动。无名以刺弃刺,则是紧随危机点的故事第一重高潮。迁怒一节,自然转向下一重高潮。
|
|
第34场:情证
|
1、 残剑表明心迹无果
2、 被迫对决
3、 回上一场,延续无名命运悬念,为第三重高潮打开做准备
4、 残剑弃剑,情证高潮
5、 飞雪的悔恨
6、 飞雪殉情(插入如月反应)
|
同上
|
满足支线高潮早于故事总体高潮要求;满足爱情类型片为爱付出代价的最高值,给爱情线情绪情感反应作了结。
|
|
第35场:杀,还是不杀?
|
1、 再转折,无名在矩阵排迫中转身,把球再次踢还给秦王
2、 矩阵蒙太奇压力,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
3、 杀,还是不
杀?
4、英雄之死
|
动作/刺激反应/蒙太奇对比冲突
|
奇妙。第一重高潮是主人公抉择;第三重高潮通过主人公把推动总高潮的任务交还给秦王。这是预期中的想不到。引入了莎士比亚经典命题。杀,还是不杀,决定故事思想。
|
序列三:余韵
|
第36场:九九归一
|
1、 礼送
2、 爱之礼赞
3、 主题之思
|
蒙太奇对比冲突
|
故事结束,三段余韵对应三段高潮,激活多层主题思考
|

故事整体总结:
1、 第三幕启示。英雄的第三幕是一个大胆的创造。一般故事进入第三幕,需要加快冲突速度,开始通过前两幕的冲突积累和人物塑造,来收获故事高潮。那么这个故事则直接让秦王使用掷剑的方式,提前打开了故事危机点。这么做的风险在于,故事变化不足。因为危机点打开,故事高潮马上就要出现,否则观众就会感到异样。而一般故事只有一重高潮,高潮结束,故事也就宣告结束,那么这部戏就会变成两幕半,和《归来》一样,让你不满足。这个故事创造出三个相互联系和互为独立的高潮场景,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2、 动作类型故事最难的是关键动作创新,如果你的故事关键动作是让观众似曾相识的,吸引力就会下降。好的动作类型故事总会在关键动作上给人猝不及防的惊喜。例如《虎胆龙威》中主人公通过对手的枪,穿透自己身体杀死对手;《致命的诱惑》中心理变态的女人突然从浴缸坐起等等。英雄的关键动作创新,有四个点,都超出了观众预期。第一个点是秦王的掷剑,第二个点是无名的以刺弃刺,第三个点是残剑弃剑实现的情证,第四个点是秦王挥手杀无名。这四个点都和人物性格的塑造必然收获和故事多重主题密切相关。
3、 人物的塑造。我认为秦王是这个故事塑造最成功的人物。为什么这么说?故事人物塑造以复杂型人格人物最为困难。人物有四个可塑造面,第一个是社会层面,面具层,公众形象;第二个层面是个人层面,私人空间密友圈的自我层面,有时候会与社会层面相悖;第三个层面是内心层面,内心的想法欲望动机;第四个层面是隐秘晦暗的潜意识层面。秦王从察觉无名说谎开始,就显示出其复杂的人物个性。因为大殿内只有无名和秦王两个人,“十步一杀”让王感觉到必死无疑。所以从第二幕开始到第三幕的掷剑,都是秦王复杂性格的表现。秦王实际上在以个人智慧在解决危机。比如掷剑,是谁也想不到的举动,可是确实符合秦王乱世枭雄的性格。一方面,我们不能说,秦王对英雄的惺惺相惜完全是假,在秦王内心确实可能通过自我观照,有赏识英雄的一面,若非如此,解释不了为什么无名可以上殿十步;另一方面,就是秦王四个性格层面下意识的综合反应了,他早就知道自己的处境,开始处理危机,准备好接受任何可能性,因此才会有掷剑把问题交换给对手,“解字”以主动干预和影响刺客内心选择的聪明举动。这就是剧本的高明奥妙之处。对无名的塑造,则遵循故事结构对信息抽丝剥茧的披露,完成了对无名内心变化的令人信服的过程,以刺弃刺,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对爱情线的处理,也是非常精妙和情感效应十足的。两个相爱不渝的人,因为政治观点的分歧,在乱世之中做出一场旷世奇爱、血染情证,也令看客嗟叹不已。
4、 多重主题处理。三重故事高潮会带来多重故事意义。无名以刺弃刺,是那个时代的英雄的一种胸怀,结束战乱实现统一,牺牲个人带来百姓安宁。残剑和飞雪,不需要再像无名那样还原英雄本色,他们自然都是同一种人;在这个故事里,残剑和飞雪的不渝爱情,是通过两种不同政治观点的对立痛苦完成的,既做到了爱情类型元素的融合并没有脱离故事的主线,又做到了以情证的方式来实现支线的爱情主题高潮,激发观众对爱情元素做出必要的情感反应,手法是极其高明的。作为故事总的高潮,是秦王的选择所激发的,然而亲王的选择,又决定无名作为主人公的最终命运,因此是故事最大的高潮。秦王的选择是必然选择,否则就是吐槽点了。从故事波动曲线来看,第二幕的价值针对无名的环境价值来说,被亲王识破,被迫说出真相,应该是下打的结构,与第一幕向上的价值形成对照。这样看无名的结局似乎与第二幕下打结构有撞车危险。但正因为总高潮使用了“否定之否定”主题策略,让一个好人追求一个正面价值,然而却得到一个负面价值,英雄虽死,精神高扬,对环境价值的同向运动,是一个有效弥补和调节,观众会感受到崇高的东西。另一方面,秦王作为一个反面人物或者说有缺陷的中性人物,想要追求对自己有利的价值,目标也达到了,但却在精神层面和道德层面收获一个自己不想得到的价值,黑色的象征意味,也有力提升了主题的深度。在余韵的“主题之思”一节里,那个箭阵中的“人形”空缺,就是蒙太奇冲突的含义,也是作者对秦王的态度。
5、 主题的价值观取向。很多人认为这部电影的价值观是有害的,是说英雄屈服于暴政,有美化暴君的倾向。这个看法是不正确不全面的。首先,对于历史题材,不能脱离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孤立地以今天的认识来质疑古人的动机。封建制度是对奴隶制度的进步,民族统一是对民族分裂的进步,英雄的抉择没有错。其次,对历史上的统治者,也应该允许把他当作一个复杂的人进行刻画,对秦王的刻画是符合艺术规律的。相反,把英雄塑造成自由的化身,把历史统治人物都刻画成绝对反派,倒是不符合艺术规律的。第三,关于善和恶的终极价值对抗,通过“否定之否定”策略,已经作出很好平衡,英雄虽死,豪气干云;枭雄虽胜,但在价值评价作者是给出了负面答案的。我们的历史故事,很多囿于片面的习惯认识,故事往往会停留在权力争夺和宫廷黑暗背景的宫逗模式里,造成故事背景给西方观众带来天然隔阂。英雄创造了让故事走出国门的价值观处理和背景处理的经验,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不是需要简单否定,而是需要通过深入思考总结经验。
6、 戏剧性和电影性的思考。戏剧性是欧洲人对电影故事冲突方法的杰出贡献,离开了故事的戏剧性冲突,电影从故事的挤压力上就找不到突破口;但电影是以看为主的艺术,缺乏电影场景的视觉冲击力,电影故事的受众群体也会受到一定的局限性。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2000年以前的好莱坞电影,戏剧性是非常好的,反映现实题材的故事,很多都可以拿到舞台上再现其经典的故事冲突片断。但我们看,2000年以后,大片模式风靡,高投入主要用于在讲好故事的同时,增加故事的视觉冲击力。大投入造就了巨额产出。这个变化值得我们思考。今天我们面临的是十分复杂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对戏剧性也就是故事的挤压力缺乏理解,造成个人风格的文艺片模式泛滥;视觉冲击力也许会有,但故事讲述陷入了冲突稀释、故事停滞、节奏缓慢、挤压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在追求故事创意的独特性的偏狭理解中,既造成了故事脱离生活真实,围绕人物的可信的必然的变化过程严重不足;也造成了故事里根本没有视觉冲突重点场景设计的意识,是难死导演的剧本生产状况,很多电影剧本都停留于这个区间,造成了产业投资巨大的无谓浪费,同时客观上也拱手把市场最好的时期让给了好莱坞。英雄在故事讲述方法、结构方法上非常强悍,在正确故事结构里视觉冲击力的创造上,也达到了一般国产电影很难达到的高度,值得我们深刻反复地学习和思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