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请等我整理好人生,我们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

(2016-05-04 10:49:37)
标签:

杂谈

薛晓路导演的《北京遇到西雅图之不二情书》,是一部看完不忍给任何批评意见的影片,耐心等到2小时以后的电影高潮,我还是流泪了。

这是一部创作者“写飞了”,“写嗨了”的影片,加上更娴熟多变的导演技术处理,竟然以动作片的场景开头给人物做铺垫,刚一开始的时候真的看呆了。

你如何来评价她呢?控制自如的柏拉图式的爱情片?小情节成长故事?还是人生哲理片?抑或是散文诗式的爱情主题文艺片?似乎都有一点。

从电影故事的高潮场景判断,是最像西雅图夜未眠、电子情书、诺丁山以至北遇西的部分,还是打那个转角遇到爱不忍擦肩而过的紧张点。但她确实不是一部典型的爱情类型片。

材质的硬朗、次要人物关系介入的丰富性以及次要人物性格塑造的质量,包括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成长的影响、对主线情节的介入干预,都是顶级的和呱呱叫的。但我们遇到了两地、陌生人的困难格局,由此决定,材质一开始就会在一起打架、融合;再打架,再融合了。

好处是避免了强硬创意生发的概念式恋爱片的恶俗和硬梗——你不能忽略每一个人物和情节,他们都对主人公的命运变化和成长,在不同的方向起作用。

男主的问题是他想骗取一对老年人的信任,买他们的房赚钱,他自己的问题是被离婚的父母抛弃在美国一个人生活,习惯不信任别人和本能的自私;那么当他遇到了和自己同样命运的少年,就要出手帮助。饱读诗书的老者秦沛及妻子,是他的人生老师,让他做出了改变。

女主的问题是,她在赌场长大,当年单刀救父,被送外号“娇爷”,飒爽英姿,引父为戒,最终却还是掉进了奢赌宿命。娇爷遇到的人和事就更多,有高利贷逼债、同学的背叛、邓先生的诱惑、傍富婆的诗人等等。

所有这些次要人物,都有模有样有质感;而一部爱情类型片的典型特征和“恋爱纠缠”子类型的吸引力,却因此受到极大地制约和限制。怎么说呢?就好像我们要直接从青藏线去灵芝,却先到“有了钱却没时间”的桂林,又顺便去了云南的大理、苍山洱海一般——好处是多看了好几处风景,坏处是说好的爱情类型片呢?

好在有“不二情书”,尽管那些灵动的“幻影”不屑、吸引、模糊的恋爱依赖、帮助、付出到了后来变得有些同质循环般的重复感,但毕竟支撑着男女主人公,一路辛苦地走了下来。我想,最后的眼泪,还是因为结构已经无从判断的坚韧主线在绕路看风景的人生百味帮助下的极其不容易的坚持,这才是情感效应的主因。

看起来,被我类型片课程选中的案例,《西雅图夜未眠》竟然成了无可超越的“不见面谈恋爱”的经典中的经典(创作者同样未能狗自我超越)——既有标准的“空中邂逅”,又有女主人公的“拼命想要靠近”,男主人公的“走出亡妻之痛”作为第一段结构基础,也有男女主之间的阴差阳错,近在咫尺,远隔天涯的吊胃口般的“灵魂黑夜”,更有靠“父子情深”付线发动的高潮催动过程。戏和戏、场景和场景无缝对接,都踩着爱情类型片的点子,没有一处是废笔。

《北京遇到西雅图》巧妙利用了前者的叙事结构,构建了属于自己的四幕结构。尽管第一幕质量电影化程度不太高,但很快就上路子了,后三幕保持了非常高的水准,绝对是中国市场标准的爱情类型片有意义的尝试。

客观说,《北京遇到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在某种程度上消费了第一部电影的品牌效应。

看看吧,看能不能像《港囧》一样,在市场已经膨胀的情况下,超过自己第一部作品4亿吧?你们觉得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