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港囧》会不会超过泰囧?

(2015-09-25 22:31:08)
标签:

杂谈

《港囧》会不会超过泰囧?

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是很多人的问题,甚至可能是导演自己问自己的问题。

我承认,我在这个问题上是有过纠结的。

泰囧是一个不低的记录,似乎难以逾越。除了喜剧本身的技术问题,“囧途模式”到了第三部的兴趣递减问题,似乎也是新故事的一个显著难点。最关键的是,我曾经和徐导交谈过,我认为泰囧在普通人情怀上赢得最广泛观众兴趣的关键点,在于王宝这个喜剧发动机式的人物的塑造。如今没有王宝强和黄勃的加盟,徐峥这部喜剧的机器,还能够比在《泰囧》里更加自如强劲运转吗?

首次看精剪版,由于声音、画面、音乐和混剪效果以及特效制作没有彻底完成,对故事的体验是有一定影响的。这次经过电影院标准模式的体验,我专门卡了故事场景,细心体会了故事的链条推进过程。我的结论有了。我希望《港囧》能够超越《泰囧》,进入16——20亿票房区间!

我不是影评家,我是剧本医生,是故事内容、结构与观众兴趣关系的研究者。按照规矩,我应该极力避免对《港囧》票房做出预测。因为在我看来,《港囧》就最受欢迎的喜剧类型片来说,已经把我的评价标准的最高档破掉了。

敢于把预测结果直接公布出来,是因为我的确看到了《港囧》对《泰囧》的突破。

我们重点就来看这些突破到底在哪里?

http://ww2/large/59298651jw1ewf2ie7z7uj20et08c0to.jpg

一、             平衡价值矛盾有突破。

综合大家的主要疑虑,可能就是关于故事的三观问题。我认为,《港囧》不仅三观非常正,而且巧妙平衡了故事里的价值矛盾。

《港囧》和《泰囧》一样,是关于主人公成长的故事。《泰囧》的成长点,打在了商业利益和人情味上。徐朗在故事开始的时候,执迷点在不顾一切拿到那张投资许可书上,落点打在了通过王宝的启发,意识到生活里还有比商业利益更重要的东西。这个逻辑,大家是OK的。完全没有所谓道德评判障碍。

《港囧》则不一样。《港囧》里的徐来,他的成长点打在了对真爱的理解上,他的执迷点在于他以为他的真爱是杨伊,但喜剧设置却让他只要接近杨伊“一公尺之内”就会出事,一个未完成的吻就成了徐来青春时代的一块心病。而帮助他解决这个心病的导师角色,从本质上说是蔡菠的爱(女追男,流鼻血)和蔡家一家人的“不靠谱”的调侃和包容。所谓囧途的意义和着力点,全部打在了这个崭新的成长过程里,在我看来是依赖青春视角的宽容度和囧途教育以及触景生情的个人反思,合理完成了这个过程,让这个看上去有点道德感不稳定的成长点,非常稳妥和靠谱地实现了软着陆,让故事笑中有泪,恶搞中有感动点。

故事既追求打擦边球的最大兴趣效益,又非常严肃和认真地处理着这个动作可能带来的道德感失衡问题。不论是第一幕节点上,徐来千方百计把画送到杨伊手里,还是蔡菠悄悄为徐来买下了尼古拉的画室,都会奇妙地让人内心一热。

第二幕节点上,徐来的一吻终究没有吻下去,这就是最终的平衡动作。这个动作很重要很重要,一下子给徐来的成长做了一个漂亮的封口动作。青春是可以不靠谱的,但故事的价值管控,必须是靠谱的。

此前大家的疑虑是完全可以打消。《港囧》既不是《万物生长》的左拥右抱的恣意疯长,也不是《金陵十三钗》的同命不同价,而是可以会心一笑的青春爱情幻想和执念。从这里出发,徐来找到了内心归途。

这很难,擦着边,还不能龌龊,还要精心管控,顺利抵达彼岸。第二幕成长过程完成,给第三幕的“救妻”打开了柳暗花明的新空间。

这是顶级大导演才可以玩好的事情,徐峥做到了。在《拯救大兵瑞恩》里,斯皮尔伯格解决了同命不同价值的故事悖论,让瑞恩留下来和大家一起浴血奋战,故事也因此获得第三幕全新的变化。

http://ww1/large/59298651jw1ewf2irreenj20et08cq3c.jpg

二、             混合类型喜剧举重若轻。

《泰囧》基本上是单一类型喜剧或者叫做公路类型喜剧。严格说这是世界电影喜剧类型片发展到90年代的模式,比如《午夜狂奔》。但后来喜剧类型片的发展,逐渐走上了混合类型喜剧的模式。例如《宿醉》,连续拍了四部,风靡一时。

混合类型喜剧的技术要求更高,结构处理更加复杂,各种元素的相互融合、主次关系搭配要求更高。

《泰囧》只需要在竞争对手和猪一样的队友的不断外打歪着中找到单一的喜剧动作就好了,导师角色的设置也同样是单一的喜剧性格背后的温暖含义。

《港囧》则涉及了更加复杂的戏剧性压力系统,这里面既有十足的喜剧动力,也有贯穿始终的爱情初念和岁月沉淀,还需要恰到好处地预埋惊悚悬疑的故事线索,靠这个线索来引爆故事高潮。一切都恰到好处地和谐共振着,把喜剧能量发酵到最大最精彩。这就是技术难度。

混合类型喜剧最大的难点,就是始终让故事以喜剧为发动机,来推动故事发展。所有的关于故事主人的欲望动机和内心冲突,不仅必须和整个故事的喜剧平台(环境)完成地道的喜剧碰撞,产生情节的推动力;还要让故事成长线里的爱情执迷点出色地在喜剧推动下完成成长,继而凭借惊悚线的预埋与经营,打开故事高潮。这就是《港囧》在喜剧技术上对《泰囧》大幅度的突破。

类型融合往往会带来难点。比如《1942》里,在一个悲剧过程里,试图植入喜剧精神,效果就不大好。而《7号房间的礼物》则能举重若轻地让喜剧精神穿越了悲剧之门。

我们会清楚地看到,在《泰囧》里,徐朗是一个非常正常的有内心执迷的正剧人物,整个故事的喜剧推动重心,全部落在了王宝一个人身上。《港囧》里完全不一样了,徐来一开始就明确无误地是一个“反复索吻不得”的倒霉蛋,是一个十足的喜剧人物。因此,主要对手戏,由《泰囧》里的正常人对犯二的喜剧人物,变成了两个地道的喜剧人物的性格对撞。拉拉想要通过对姐夫的跟踪,保卫姐姐的爱情,就变得异常好看、好笑和温暖。拉拉在故事结局里,还意外收获了喜剧式的“事业成功”,弥补了徐峥两位重要搭档缺失的遗憾。赵薇也是“一根筋”主动追爱的喜剧人物,流鼻血这个标志性桥段功不可没。蔡氏家族的插科打诨,也丰富了整个故事的喜剧性格对撞。最初我曾经对徐导说过,家人的戏会不会过多,现在我收回当初不成熟的意见。性格点是可以确立的,全家人吃饭的戏是重要铺垫,也是故事激励事件的重要孕育点。

与《煎饼侠》和《捉妖记》精彩段子场景经验异曲同工,在融合喜剧外部手段、桥段、包袱方面,《港囧》也做足了功夫,不仅各种致敬熟悉而好笑,而且严丝合缝,不露痕迹。王晶等著名香港喜剧大咔的轻松融入,市井氛围和音乐怀旧,都有点石成金之妙。

http://ww2/large/59298651jw1ewf2j2xcowj20dn08cjro.jpg

三、             非常标准的故事压力结构模板保证了影院体验的完美。

之所以在看完精剪版之后,不敢急于作出票房大概区间的预测,是因为没有为整个故事的高效场景推进做卡尺观摩测试。这次买票观影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完成对故事结构的验证。

类型故事除了必须满足类型核心任务(真爱、真相和笑)之外,决定和影响观影体验的核心因素是故事的压力系统建立和推进模式的满足规律。这是我经过8年反复研究验证的基本规律。

《港囧》压力结构构建,非常标准。

故事一共有41个场景,平均不到3分钟一个场景,推进速度非常快,非常爽。少于40个场景,故事变化会略显不足,场景数超出过多,会显得罗嗦繁杂,效率不高。《港囧》做得刚刚好。

前五个场景,“课堂暗恋”、“合作作画生情”、“反复索吻不成”、“晚会出丑和与梦中情人分离”、“蔡菠求爱成功”,不仅只用了7分钟左右高效完成了故事铺垫,而且做到了每个场景都以明确的戏剧冲突动作饱满演化,一下子抓住了观众的预期,建立了独特的故事前提。那就是“如果一个已经有梦中情人的美术专业毕业生,阴差阳错成为了另一个女孩家族生意的内衣专家,当他有机会重新遇到旧爱的时候,会发生什么?”铺垫是中国编剧不敢使用和不擅长以戏剧冲突方式加以表现的,《港囧》却做得非常好。而且我们注意到,在很多铺垫戏里,都会以徐来、杨伊、蔡菠的三人刺激反应模式来完成,异常饱满。

故事的激励事件设计,也是非常难的。《泰囧》的激励事件出现在故事第一场戏,应该说铺垫功夫没有《港囧》纯熟。《港囧》的激励事件,出现在铺垫戏高效完成,观众建立浓厚预期和兴趣之后,杨伊的突然出现,就会在徐来心中扰乱一池春水。接下来的“囧求”,就会在家人和内弟的警觉基础上,以标准的两难模式展开。这也是对《泰囧》的突破。《泰囧》的两难是潜在的背景元素,而《港囧》的两难,则是直接的喜剧对撞。戏剧张力可以说空前提升了。

故事场景的设计,是编剧的基本功。应该说《港囧》作为公路喜剧模式的第一段和第二段设计,可资利用的情节变化点是难以把握的。第一段段落积累,我们可以叫做“囧求”。在内弟的执意跟踪下,所有的场景运动,获得了清晰的“意料之中和出乎意料”的变化,真的很要功夫。可以分辨出来的场景系列是清晰可辨的。比如第一幕包含了“采访和甩掉尾巴”,巧妙植入惊悚元素“有案件发生”;“路遇拍电影出现戴铁帽子难题”;“为开锁撞进风月场所”;等三个序列。我们强调场景功能,是为了沿着主人公的欲望动机把故事通过因果必然的丰富变化高效推向高潮;我们强调场景序列运动方向,是为了便于观众在观影过程里平顺地跟上故事讲述者的步伐和节奏。满足了这两点的故事,更容易受到观众欢迎。《港囧》在场景质量和序列推进上看,已经超出了预期。

关于故事结构运动带来的“一波三折”的观影体验,《港囧》的点子踩得是精准的。第一幕“囧求”,大约是在故事进展的45分钟左右实现的。徐来终于来到杨伊秀场,本来因为铁头盔无法打开,伤感地想把那幅画通过航模直升飞机带给杨伊。结果阴差阳错,头盔被拉拉带来的开锁师打开了。徐来终于可以见到自己的梦中情人了。这是明显的价值向好标志,逆光女神的镜头也对这个段落积累价值点进行了刻意巩固。接下来的转折点也非常自然,拉拉发现了徐来的动机,重新给徐来戴上了铁头盔,把故事带入第二段积累“百般疲惫突然顿悟”。拉拉和徐来的追逐戏,拉开第二幕大幕,接下来家人善意的谎言惹怒了徐来,执意要去2046房间,就构成第三个序列。第二幕的节点戏是,当徐来再次和杨伊“一公尺接触”,发现自己已经没有了“索吻”欲望,故事似乎讲完了,“假结局”效应出来了。当杨伊告诉他,当年蔡菠为了徐来放弃了留学机会,故事已经柳暗花明进入了第三幕结构。一直埋伏的惊悚线发作,打开了故事的危机点,故事顺利进入高潮部分。

这样的以喜剧方式构成的标准压力系统的混合类型故事,一旦我们验证了它结构上的合规性,基本可以判断为,观众对它很难有抵抗力。这也是在我看完电影之后,产生给《港囧》做一个区间票房预测冲动的原因。其实我一直在想,徐来顽强“囧求”是有道理的,他其实自己都不知道,他并不是执意要追回一个“吻”,而是对自己目前的生活方式找不到方向,他在苦苦追求一个答案。在故事的高潮里,他保卫了自己刚得到的答案!

四、             喜剧多人冲突模式的驾轻就熟和复合动作场景的作用。

喜剧难。喜剧原理至今没人能科学全面阐述。喜剧编剧稀缺。然而,最难的东西,因为稀缺一定是最有卖相的。

在这个多重困难的格局下,维持标准的喜剧对手戏,已经难能可贵。《泰囧》基本上是靠徐朗和王宝的对手戏支撑起来的。

《港囧》可谓百尺竿头。我在我的喜剧讲座里,会用《一条叫旺达的鱼》中的复杂喜剧冲突场景,对学生如数家珍。旺达里的多人复杂喜剧冲突场景,犹如“桌球”般优雅自如,笑料百出。在故事结构性推进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节点稳定作用,让故事变得超级好看和爆笑。

《港囧》中,不仅武戏保持了多人参与的刺激反应模式,而且在若干文戏里,也玑珠频现,饱满生动。不同的喜剧性格无论是三人还是多人,都游刃有余。

最后的高潮戏,使用了类似速激7的复合动作场景经验,把动作紧张和喜剧揉搓很好结合一体,不仅加长了高潮场景的力度,也让人物的考验值和感动值直线上升。

 

 

徐峥导演是具有编剧能力的导演,他对项目的前期孵化是超出常规地给与重视的,他可以花多半年的时间,反复对剧本项目的方向、结构、场景反复进行推敲,甚至会从表演角度加入形体训练来让演员适应角色。

产业的发展需要领军人物,希望徐峥导演成为洞察观众兴趣规律的领军人物。

如果勉强挑毛病,也许最后一幕高潮前的积蓄时间略短的感觉,是因为预埋线索的同步发酵放到了上一幕进行处理。有时故事素材本身,本身是有难于完美调教之处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