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观众进电影院,是不需要进行专门知识培训的,即便是在发达国家成熟的电影市场,也没有这个先例。同样作为商品,只有三个基本步骤可供操作,即设计制作、营销宣传、实际市场售卖。
文化商品的结构形态研究,只是针对于观众的观影感受研究,理论价值远远要小于对产品实际销售的影响。
中国观众却少戏剧传统的滋养,但对于故事一波三折的体验要求却不会因此有任何降低;甚至由于缺少先锋戏剧体验的冗余度,对故事结构形态往往会要求更高。
一个故事的结构构成,用比较易于理解的话说,就是戏剧总任务下的阶段任务;通往故事危机高潮部分的全程中的分段路程。再通俗一点,好比开车去某地,有时你需要跨三个区、四个区;跨五条街或六条街;有时却可以直达。
不同的是,故事体验讲究人物命运变化,讲究情感体验的峰谷效应。两幕变化的曲线描述,和独幕剧体验是没有区别的。所以从故事结构变化角度进行研究,独幕故事之上,就是三幕结构、四幕结构和多幕结构。两幕结构的峰谷效应难以支撑一个完整的故事,有体验不足的嫌疑。这是经过大量实证研究得出来的结论。而三幕以上的故事结构,每一幕之间的价值变化对照比对,是对观众观影体验有相当影响的重要和关键因素,出现顺撇情况和时间排布严重不均衡的情况(单个阶段任务耗费时间太长)都会明显影响体验效果。如果有时间,我可以详细进行举例解释。
今天我们主要比较一下,独幕故事和三幕故事的结构性差异。
《当幸福来敲门》是根据真人传记改变的励志故事,它的整个故事戏剧任务只有一段,就是当妻子离他而去,生活陷入绝境之后,如何在6个月的试用期内成功地在20多个优秀竞争者立脱颖而出,成为一个证券经纪人,逆转生活的绝境。
这个戏剧任务是和整个故事的全部戏剧任务高度重合的,相当于只需要跨越一个街区,就可以抵达目标。
回忆一下,《克莱默夫妇》的整个戏剧任务是争夺儿子的抚养权,主人公面临三段路程,第一段是如何获得习惯于依赖母亲的儿子的信任;第二段是如何在3天之内重新找到工作以满足独立抚养儿子的资格;第三段是从对孩子的爱出发最终放弃抚养权。
《当幸福来敲门》只相当于《克莱默夫妇》的第二幕结构。
独幕故事在中国电影故事里,我接触到的有《寻枪》和《桃姐》,都是阶段性戏剧任务就是故事唯一的任务,前者是不顾一切找到枪;后者是精心照顾生病的桃姐。
独幕故事带来三个难题。
第一个难题是改编角度的选取和在宏观上减法。
《当幸福来敲门》根据传记改编,原著内容包含了作者的家庭前史,母亲的影响等等更多内容。而电影改编,只是选取了妻子离开之后的困境和走出困境的唯一机遇。这需要在战略上的做减法,否则故事很难获得强度。于是我们在这部电影里看到的是,如何应对生活绝境。围绕主人公的环境价值越来越糟糕,推销员当不下去,屋漏偏逢连夜雨——妻子忍无可忍离开、两部骨密度仪丢失、车子因欠罚款被没收、两次被房东赶走、朋友背叛、银行的钱被税务局强行划走。唯一的机会就是必须在20人中胜出,在最难、最招人讨厌的电话推销业绩比赛中脱颖而出。
第二个难题就是保持戏剧冲突的密度和在微观上做加法。
独幕剧最大的难题,就是在一段戏剧任务中,把故事的冲突形态做密实、做丰富,避免文艺片的“状态场景”出现。所以依据以往的观察和研究,我总结出“流水般生活真实”的观点,也是针对独幕剧如何把形态作饱满而言的。
《寻枪》、《桃姐》以及《唐山大地震》第二幕结构,都成功地使用生活的流水真实感觉和人物欲望动机、情感浓烈度来成功应对冲突密度的下降、稀释问题。例如《寻枪》里把姜文演的警察设定自卫反击战老兵,在个人荣誉上丢不起人,找不到枪这口气无法理顺,甚至大到、浓烈到可以忽略生命;《桃姐》里的桃姐,是主人公家里老保姆,从小背他在身上没,桃姐病了,主人公就要不顾一切的反哺;《唐山大地震》第二幕,李元妮认为自己有愧于女儿,这个执念压倒了一切,所以可以仅凭“不改嫁、不搬家、执意留守”来完成段落积累,感情浓度在那里,所以塌不下来。
《当幸福来敲门》除了满足上述特点之外,做到了戏剧冲突形态从开始到结尾的自始至终的密集饱满,不仅和每一个剧中人物——无论是对抗方还是机遇的一方,都可以轻松构建出饱满的冲突形态,甚至会借助一个小道具“骨密度仪”,和不同的医生、妻子、儿子和街头歌手、流浪汉创造出精彩的戏剧对抗,丰富电影镜头的运动表现诉求。
第三个难题就是在一段超长戏剧任务积累过程里,有序有效进行人物命运演进。
其实故事最难的部分,并不是戏剧任务的设定,不是戏剧任务的角度和人物性格、环境的刁钻,当然这些也很重要。最难的部分是如何有效、有序地推进一个戏剧任务的精彩完成。
因此,我最重视和看中的编剧能力里,不论是场景在故事任务里的链条关系,还是场景内的冲突层次是否合理饱满,以及场景运动的序列推进关系,对于观众体验来讲,就好比坐在一辆汽车里,其动力、稳定性、舒适感都会成为一个体验者的综合标准。好的场景关系,一定是珍珠般的链条关系,一个断了,就全断了;一定是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递进关系,舒适而顺畅平滑,不会无故颠簸。
我经常会为剧本里的无来由的、无方向感的单场序列频出、场景缺乏功能性和任务感而头痛,而扼腕叹息。在剧本里看到的地东西和形态,一定会在电影院里影响观众体验。这不是教条和死板机械,是道理,务必请相信我。
《当幸福来敲门》做到了场景内冲突的饱满和循序渐进沿着戏剧任务方向升级以及把握反转机会,经验值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