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ww2/large/59298651jw1eojq0h2nd5j20bc08c3yy.jpg
http://ww2/large/59298651jw1eojq14ij96j20cl08cjrp.jpg
http://ww2/large/59298651jw1eojq1ih45ij20et08ct92.jpg
安德森的布达佩斯大酒店,说的就是这点事情。其实,姜文也想说这点事,但是没讲清楚。
安德森是好莱坞导演,可这个故事的骨头里都是欧洲的血。自由资本主义的气息,弥漫在这个个人风格强烈的故事里,荒诞、优雅、离奇、幽默,只有欧洲人才会这样看自己的来路,才会给普通人的灵魂,委以一个高贵的名义。
古斯塔夫是一个地道的欧式屌丝,他很把自己的工作当回事,以致于他的十分敬业和认真的附庸文雅,安慰了一位行将就木的富孀的心,于是引出一番惊悚的财产争夺和越狱情节,最终将没有文雅底线的粗俗富人打败,捍卫了自己的文雅。这就是影片的核心价值点。
当然古斯塔夫在乱世最终还是为了保卫这份文雅的底线,在乱世中莫名牺牲了性命。这却是余韵里面发生的事情。欧洲式的故事,往往忘记不了对时事和社会添上一笔幽默的讽刺。
但比较起《我曾经伺候过的英国国王》,这个故事更加富于英国范的戏剧性。如果说前者是忧伤而优雅的电影叙事散文诗,那么这部电影则具备了巧妙的戏剧性结构,非常符合21世纪电影叙事结构更加灵动和精巧的特征。
有人说这部电影有四层空间,我倒是没看出来,我看见的是标准的三幕结构和标准的叙事门框技术以及外挂技术。
电影里给出的字幕断章并非戏剧冲突的幕结构。三个段落变化点依旧是围绕主人公古斯塔夫命运变化而言的“拿回名画”、“掉下断崖命悬一线”和“复杂冲突涨满的危机高潮”,构成了完美的、对于普通观众屡试不爽的高效结构性体验,也就是中文所形容的“一波三折”的观影感受。我敢断言,如果一步之遥能做到布达佩斯大饭店这样,让被关进牢狱的马走日保持行动力,上演肖申克的那一幕,让军阀的女儿成为那个古斯塔夫最欣赏的门童,对影片的结局进行翻盘,证明了自己法律意义上的无罪,那,这部电影一定爆了。
那么,什么是复杂灵动的叙事结构呢?这部电影只有三层时空。主体部分是古斯塔夫被冤枉到自证无罪。门框部分是作家对门童的采访,这是门框。此外,这个故事还类似智取威虎山一样,加了个挂钩,把门框挂在墙上,更加富有装饰性,一如富孀留给古斯塔夫价值连城的名画——开头和结尾多了个读作家写的这本书的女孩。
如果说遗憾,就是故事结构的均衡性问题。铺垫部分精彩而游刃有余,但超时到了18分半钟。对于90分钟的故事显然长了。结果第一幕时间被压缩。只有不到20分钟。第二幕作为主体是非常精彩的,但第三幕就直接打开了危机高潮部分。虽然危机高潮部分是异常饱满和精彩的。这些都会影响票房。
两个启发。第一,无论什么样的故事,都要有激励事件,做不到两难,也要刺破。比如这个故事18分半,富孀去世,古斯塔夫卷入家族阴谋,就是明确的故事刺破点,后面就紧张好看起来。威虎山也一样,打虎上山,就开始好看了。第二,纵观好莱坞导演,风格化特征是强烈的。导演风格和故事规律,并不会互相顶牛。没有那个说法,比如导演风格强烈就只能做文艺片,作独立电影。强烈的个人风格一旦和故事规律结合,如虎添翼。这一点我不用解释,好莱坞导演已经给出答案,比如蒂姆.伯顿、伍迪.艾伦、昆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