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盘点:2014中国影视的那些可圈可点和扼腕叹息(2)

(2014-12-31 01:41:20)

 

扼腕叹息

 

http://s4/mw690/001DeCfTzy6ONyldP47b3&690

1、  爆竹未燃的票房纪录——还是《心花路放》

《心花路放》一上档,势头是非常猛的,好几天的票房都超过或接近1亿,前段的趋势,大有超过《泰囧》和《西游》的趋势。但当时我说它不会超过《泰囧》。

我的基本依据,是从情怀角度,它和《泰囧》之间有一点点微小的差别。

《泰囧》里,王宝这个人物太强了。王宝这个人物决定了《泰囧》的成色,这种喜剧中的关于普通人的温暖的“犯二”强烈的生活依据,是非常难于捕捉的东西。然而,徐峥导演有幸捉住了它。它来自达人秀登台表演的一个最普通的胖女孩——雍梦婷(好像作为一般角色出现在了《心花路放》的理发店)。这种具有文化符号意义的典型形象背后的温暖期许,把在城市打拼的最普通的年轻劳动者吸引进了电影院,成为了票房效果最大化外延的溢出部分。

另一部中国编剧和香港导演合作的《西游降魔篇》,除了把原本高高在上的唐僧,变成一个内心不自信,一心追求大道却处理不好身边事(比如爱情)的屌丝形象。魔幻故事的情节张力和人物的成长实现了完美结合,印证出一个非常强大的主题。甚至,有心的人可以由此联想到中国文化的“两张皮”现象,这个太厉害了!

因此,尽管一年来听到了无数次豪言壮语,瞄准了《变4》的票房纪录,但却一次次铩羽而归。

中国电影院线建设在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均已呈现饱和。可能要向二三线城市要票房。因此,对于故事的材质、形式挤压力和情怀考验,不是要求越来越低了,而是要求越来越高了。

还是记住卡梅隆说过的话:观众永远不关心你的电影是如何拍出来的,永远会关心你的故事是如何讲述的。

 

 http://s1/mw690/001DeCfTzy6ONyjmCbed0&690

http://s11/mw690/001DeCfTzy6ONyjAHua0a&690

http://s6/mw690/001DeCfTzy6ONyk4ZiRa5&690

2、  大片模式复活的故事质量期许——《一步之遥》、《太平轮》、《智取威虎山》

国产大片模式,在2012年遭遇了一次挫折,以《金陵十三钗》和《1942》未能取得满意的市场效果为标志。2013年,国产中小成本电影扎堆出现,国产大片暂时偃旗息鼓。

随着经济格局的调整,越来越多的钱和各类资源再次涌进影视行业。今年大片模式开始全面复活。但从市场效果看,效果并不能令人非常满意,这是很值得惋惜的事情。中小成本电影和大片都要强,中国电影才会有希望,电影工业体系的成熟会更快,对于好莱坞大片的对抗能力就会越强。

大片相对投资巨大,对故事本身和制作技术要求都很高。一旦投资失利,造成的损失和对信心的影响也非常大。

早在两、三年前,我就呼吁大家重视张艺谋2002年《英雄》创造的经验。由于故事结构设计的精巧,由于历史切入角度的独特,以及电影视听呈现的完美程度,这部片子不仅一举拿走了当年四分之一的全国票房,还创造了北美外语片排行榜第二的位置,至今无人撼动。

大片的故事,要比中小成本电影更考究,需要更谨慎进行把握和判断。好莱坞大片绝非我们有些人理解的那样,是靠技术堆积起来的,技术背后,是好莱坞全部讲故事的经验。

技术在不断进步,尤其是3D制作技术在经验上和水平上,都比《白蛇》的时候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相应的讲故事能力的提升,还是不能支持大片模式的全面走强。很多故事都是团队匆忙中攒出来的,一些故事过多带有导演自己的主观艺术诉求。

关于《一步之遥》的各种各样的评价已经满天飞,几乎能联想能考证的各种关于人物、关于艺术上的各种致敬和关于对现实的隐喻都已经被别人说过一遍。作为现象级电影,这片子是要进电影史的,姜文肯定还是顶级导演。

仅从故事判断,我看见了三点,就知道这部电影不仅不会刷新预期的20亿,而且严格说不会超过姜文自己的《让子弹飞》。

第一点是,对于一个故事来说,如果华丽的铺垫部分超过一个小时,主人公才遇到两难开端(被怀疑杀害花国总理),那么这个故事既便是三个小时的长度,铺垫部分也会把观众对故事的兴趣消磨一空。何况开头的场景在华丽的掩盖下,是无比缓慢无聊的。

第二点是,主人公在故事里稍作挣扎,就陷入了被动而无还手之力的局面,靠军阀的女儿在帮他摆脱困境。因此这个人物的欲望动机对一般观众始终是谜团,导致高潮里的最后一击,并不能让故事的意义绽放,留给人更多的是疑惑。

第三点是这个故事杂糅了借民国讽今的野心,在结构上冲淡了主人公推动故事的连贯性,也有鱼与熊掌兼得的结构性误区,也是造成故事不太好看的原因。因此,该片票房曲线下降速率是非常快的。

《太平轮》的故事,责任不在导演吴宇森,在于故事结构本身不符合规律。故事有四个前提,等于一个正常人长了四个头。三段文艺叙事,一段关于雷疯子故事的压力系统被三段文艺叙事割裂。吴宇森使用好莱坞战争镜头拉扯着文艺的唯美,取得目前的成绩,观众已经很给面子了。跳舞求爱和杀马等几场戏还不错,但救不了这个故事。

其实本来不应该苛求《智取威虎山》。这部戏作为红色经典的故事化,应该说大大超出预期。从杨子荣打虎上山之后,故事明显好看起来,节奏也很快。徐克导演的技术也越发炉火纯青。但严格说这个故事还有提升空间。剪掉和智取无关的过长的战斗场面和发动群众等与系列冲突变化无关的东西,从杨子荣和少剑波的矛盾入手进行有效的人物性格铺垫,把铺垫部分压缩在1520分钟,缩减故事总长度到2小时左右,可能票房会更高。也不用预告90分钟,实际放映140分钟了。

 

http://s8/mw690/001DeCfTzy6ONygNkdp07&690

3、  强内容和弱形式——《亲爱的》

《亲爱的》是今年少见的材质优良的故事之一,也是我提前依据剧本做出比较准确票房预测的故事之一。

强内容,需要正确的故事形式进行有效表达。电影故事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可以割裂开进行判断的。好马需要配好鞍,好内容更要强调故事表达形式的挤压力。不然,就会对材质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亲爱的》故事讲述出了什么问题?主要是两段故事的粘合出了问题,破坏了故事围绕一个绝对主人公进行有效运转的可能性。

上半段故事是黄勃这个人物丢孩子失而复得;下半段是赵薇的“孩子”得而复失。严格说,黄勃的故事是赵薇的故事的必要前提和引子,故事的重心是主人公面临的爱和法律、爱和现实之间的碰撞。赵薇承担着这个故事从刺破点到低沉结局的主攻任务。两段结构,破坏了故事可能的“同一性”求索的可能性,让故事体验变得有些怪异。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把赵薇的故事提上来,让黄勃的故事作为支线故事,成为赵薇故事的有效结构内容,始终保卫赵薇对这个故事的推动权和选择权,故事就会变得更加好看和更加的撕心裂肺。这不是非常苛刻的结构要求,却可以帮助故事提升体验的完美程度,让票房再增加一个亿左右。

好故事可提升的部分,才是市场效果最实惠最有意思的部分。所以才会把这个针对于“创意开发”、远离生活真实的普遍现象的来自生活的好故事的结构性失误,叫做扼腕叹息!

 

http://s4/mw690/001DeCfTzy6ONyd2wFl43&690

http://s3/mw690/001DeCfTzy6ONydZAOub2&690

4、  重金砸不出来的收视率——《北平无战事》、《红高粱》

电视剧少说几句,特别得罪人。

中国电视剧产业,和国际通行的市场惯例不同,导致观众不能直接进行投票选择,这是不争的事实。产业链有断裂带,自然问题就多。收视率是电视台通过电视剧这条腿获得稳定收益的关键指标,这些年,从0.11,成为了收视常态。我相信,电视台的主管领导一方面要考虑社会效益,对经济效益的焦灼也是满现实的,两边都有压力。

好剧是内容好收视率也一定要高。过去好剧创造出的收视成绩历历在目,今天怎么一下就没了呢?

复杂的不说,仅仅一个指标的比较,就可以找到很多电视剧收视率低的关键问题所在。

电视剧和电影一样,故事不能围绕主人公运转,所有戏剧冲突不能对主人公形成考验,就不会好看,收视率一定上不去。

这是一个简单的规律,可做起来很难。

仅以今年两部投资1.5亿的大剧来说,故事不能有效形成围绕主人公的压力系统,是首要的影响收视率的问题。

《北平无战事》,老实说我是OK的,也是佩服的。但观众不是我,也不是其他看好该剧的人。观众是一个平均值,全世界都是如此。观众是为电视台广告收益最终买单的人,通过购买商品,间接向电视台支付广告费。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让观众满意呢?收视率上不去,不仅观众买商品支付的广告费冤枉,厂商向电视台支付广告费的积极性也会受到直接影响。这不是良性循环。

《北平无战事》收视率上不去的主因,最关键的一条,就是主人公不是整个故事戏剧冲突的承压者和买单者,最终变成了路人甲,打酱油的人。几乎所有次要人物的精彩程度,都超过了主人公,最好的一个人物是反派——马局长。这就很成问题,说明整个故事设计给观众的观剧体验,是缺乏兴趣吸引力的。

《红高粱》出了个著名的3000万现象。版权莫言得了1000万,编剧得了1000万,导演得了1000万,都是最贵的。可整个戏呢,你会发现,只要回到了小说原本的经典情节,故事就好看;只要是后来编的,就感觉分散、有槽点和不好看,收视率始终上不去。

 

http://s7/mw690/001DeCfTzy6ONy88cTAe6&690

http://s11/mw690/001DeCfTzy6ONy8vFZ8fa&690

5、  爱情类型片王顾左右和意犹未尽——《闺密》、《撒娇女人最好命》

爱情类型片做的比较完整的一部,是2013年薛晓路的《北京遇到西雅图》。尽管故事的四幕结构里的第一幕基本是电视剧手法,表现汤唯大闹月子中心,但后续三幕的爱情纠缠开始好看起来。不管这个故事和《西雅图夜未眠》有多少相关性,故事的高潮场景和西雅图有多像,都不能否认编剧对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爱情故事的植入能力。因此这个故事值得起这个票房数字。

借筐不借菜,是目前中国社会环境和情怀诉求与好莱坞8090年带何其相似情况下的有效艺术行为,我觉得不是借多了,而是借少了。只要我们确保有足够的内容植入能力,以前市场对形式的检验,也是我们获得某种安全感的必要启发。

2014年的爱情类型片,有两部让我念念不忘,深为惋惜。

一部是《闺密》。故事的第一幕完成度非常高。主人公失恋,两个闺密无底线驰援帮助,笑点连连,非常好看。可到了第二幕,情况就开始急转直下。开始了另一个闺密的另一段情感纠缠。完整的故事压力系统被破坏掉了,观众兴趣也就跑了。非常可惜。

《撒娇女人最好命》,男女主人公若即若离的密友关系,被一个新出现的台湾妞打破。主人公周迅失去了平衡,获得了很出色的故事启动点。比前一个故事做得更好,这个故事的爱情纠缠更加集中和好看,喜剧效果也非常突出,整个观影过程笑声不断。但是,唯一的也是重大的不足,就是这个故事的绝对场景数只有20多个,导致了观众娱乐体验预期的不能满足。一个好故事不能创造出40个以上非常好看的场景,必然是这个结果。也非常的可惜。

 

http://s13/mw690/001DeCfTzy6ONy5B4966c&690

http://s6/mw690/001DeCfTzy6ONy6j4sBc5&690

6、  喜剧情境和性格油水难容——《疯狂72小时》、《私人订制》

喜剧是目前市场弹性最好的品种,也是从编剧角度最难的品种。目前能够写出好喜剧的编剧,屈指可数。

喜剧的基本规律有两个,一个是喜剧情境的建立,一个是喜剧人物核心性格的挖掘和塑造。有了这两条的完美结合,才会创造出地道的喜剧。

喜剧冲突要靠人物的喜剧性格推动,人物犯二要有性格依据。

没有喜剧情境,也没有喜剧性格,就会转换成靠滑稽动作推动的闹剧。

《疯狂72小时》就是这样一部闹剧。

市场给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和疯狂72小时差不多的定价,然而他俩犯的却不是一种错。风花雪月犯的是低级错误,完全仿照前苏联“从头讲起”的叙事模式,把故事讲成了事故——事情的始末。72小时犯的是高级错误,以十足的商业冲动,十二分仔细的对国内外同类故事外部特征的敏感吸纳,十三点的各类不同元素不同味道的搅拌混合,把一个简单的爱情成长故事生生烩成了8大菜系一锅出。从某些局部看,很高级,很有妖娆味道,节奏很快,线索很多很巧合,但就像一个人的五官分开看美轮美奂,组合到一起就成了标准的丑男丑女。

仔细辨别72小时,闫妮是绝对的故事主人公,而前半段她基本是被动的,被外部匪夷所思的困境裹挟,没有招架之力。看似所有事情都指向了闫妮的那只“莫须有”的传家宝,但真正紧张的却是耿乐。后半段在耿乐的选择下,闫妮才被带动起来,有大约56场好戏。刀子捅在你身上,你一定要感到痛;别人痛,就是讲故事的逻辑错误。

《私人订制》和《大腕》进行比较,后者经典得多。尤优这个人物,自不量力要给国家大导演泰勒办一场喜丧。笑料从此而来,麻烦从此而来。尤优一直在遵循自己的喜剧性格,承担故事压力,解决一系列难题,包括泰勒复活,自己被当精神病关起来,他都能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欲望。最终还抱得美人归。多好的故事。

《私人订制》使用一个“把牢底坐穿”的场景,就高效完成了喜剧情境的建立。但问题是,所有的人物都是正常人,故事场景里的冲突,就要靠事件本身的离谱和滑稽,和对白本身的包袱来逗哏,效果也不可同日而语。虽然这部片子票房还不错,但其中经验教训也非常值得总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