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影片《非常父女档》故事结构分析1

片名《非常父女档》
由墨西哥人气明星艾赫尼奥.德伯兹自导自演,德伯兹甚至参与了编剧。
在分析这部电影中,再次印证了故事原理的普遍性和适用性。电影故事的方法起源于欧洲戏剧深厚传统,戏剧也是以高度压缩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吸引观众的兴趣。这一点是高度契合的。好莱坞的在全球市场胜出,是尊重故事基本原理,在远离基础上吸收技术创新成果的结果。
那么和讲好电影故事密切相关的有5个核心词:压力、情感、惊奇、类型和情怀。
我们开始分析这部电影。属于类型片。成长喜剧。纯喜剧是喜剧的一种,还有一种大分类是黑色幽默喜剧。喜剧在市场里的生命力是非常强的,中国电影票房(内地票房)最高的都被喜剧拿走了,而且都是纯喜剧形式,纯喜剧是表现有缺点的人(乖讹论)的成长过程的,好的纯喜剧,不仅会充满笑声,也会充满感动;黑色喜剧主要是随社会团体和社会风俗的批判(优越论),主要是这两种大类型。这部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靠近儿童视角,从儿童感受的角度去发展出故事的冲突体系,这个做法是很讨喜的,说的是伟大的父爱,采用的是儿童的视角和感受主体,这很占便宜。
时间关系,我们进入影片分析。
故事的铺垫部分
一共有两场戏,手法非常凝练。
第1场:主人公的父亲出奇招训练儿子消除恐惧
场景是最重要的故事单元。一部120分钟的戏,一般有40——60个场景。场景不是剧本自然段落的序号,也不是拍摄地点转换和不转换的代名词。场景是一个构成戏剧冲突的戏剧化单元,也就是影视故事里的一个功能性事件的完整讲述单元。以这个基本的故事单元为基准,场景内部最小的戏剧性动作叫做节拍,节拍的组合叫做冲突系列或者叫做冲突束。场景外部的更大结构要素是场景序列和幕结构。幕结构的段落组合完成了故事从一个“基础的戏剧动作”向故事高潮和主题变化发展的有机过程。围绕主人公命运变化和人物的主动性选择,可以构成一般观众明确可感的故事一波三折的结构过程。每一场戏,都是这种故事因果关系的不可缺少的具体环节,抽出任何一个场景,故事结构就会出现断裂,故事大厦就会动摇。所以对场景的理解,对于对故事质量的判断,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故事的“激变”过程,会在前两幕的故事结构里(以最常见的三幕结构为例),紧紧围绕故事人物的塑造进行冲突设计,到了第三幕,就是故事高潮的收获时节。
我们看,故事的铺垫部分,就是为了让观众对故事主人公产生兴趣,明白主要人物的故事冲突开始之前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最好的铺垫是把铺垫变成“子弹”,及早引入冲突。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具备冲突形态。我们看有几个冲突束存在,4个:海滩行走的对白冲突、蜘蛛测试、小黑屋(出现狼的形象,贯穿整个故事,是主观的形象象征的东西,一旦主人公需要面临重大选择的时候,压力到顶点的时候,狼就会出现,这也是喜剧人格的一种)、悬崖被踢下。和恐惧作斗争的方法,就是“吓、吓、吓”。
第2场:花花公子
以年轻人热烈的情欲方式出现,以刺激反应模式维持冲突张力,以8个冲突束来解读这个场景的含义。完成度很高。狼出现过一次,是一个姑娘要求他对爱情负责的时候,他采取“王顾左右”方式进行逃避。最后一个冲突束,落脚在与茱莉显得有些特别的情爱关系上,也是一处重要伏笔和转折,引出了故事的激励事件。
故事激励事件出现
第3场:茱莉借付出租车费留下玛姬
对茱莉性格的介绍,虽然不确定是瓦伦汀的孩子,但也是和年轻女性的恐惧、不成熟、不顾后果的性格有合理联系。为了摆脱负担,只好出此下策。这个事件打破了男主人公作为花花公子和不敢面对人生困难的年轻男人的生活平衡。所以他要采取行动来解决问题,这个动作引发了故事,故事开始运动起来。激励事件就是好故事的打钥匙门店获得动作。四种形式。单个戏剧动作诱发(天下无贼),一级诱发(一个场景,如潜伏),两极诱发(两个场景,本故事),三级诱发(三个场景,如宿醉2)。
第4场:追茱莉未果
机场擦肩而过,茱莉毅然决然走了。故事激励事件完成,玛姬的存在彻底打破了瓦伦汀的生活平衡,一个标准的两难选择的开端,一个负面开端。
第一幕
序列一:寻找茱莉失败
第5场:找到茱莉地址
对白为主的冲突形态。冲突形态存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据我总结,不少于14种。场景里有三个冲突系列:不能承受、寻找解决办法,前两个冲突系列十分清晰。茱莉的照片是贯穿剧情的小道具,得到了妙用。第三个冲突系列,是以刺激反应模式出现的,以主人公内心感觉为基础的冲突形态,孩子的笑,引来父亲第一次发自内心的怜爱,是一个内心变化的起点。但瞬间就转变为恐惧:对未来责任的恐惧,玛姬变成了一只小狼。也是一个场景内的转折点。
第6场:走路去美国
过程戏。故事最大化分类,大情节故事和小情节故事,外部冲突和内心冲突。内心冲突故事一般会有一个“导师角色”。这个故事里,玛姬就是导师,是父亲的精神支柱,小经纪人。虽然是过程戏,内心冲突成长类型故事允许部分少量场景出现冲突稀释的情况,但这个场景里有独白和女儿的反应、拦车停和不停、搭车和被甩下、喂奶的笨拙喜剧动作等。遇到卡车司机(面相凶狠,内心柔软)换尿布的冲突。小人物定律,好故事里没有小人物。第二次产生对女儿的怜爱,然后自己被吓住。过国境线小转折,有惊无险。满足喜剧最基本要求,喜剧情境的建立和喜剧人物的性格冲突,走路去美国,喜剧情境是成立的,喜剧性格对主人公而言,基于他的不成熟的思维方式。
第7场:奋不顾身救女儿
找到茱莉所在的酒店,茱莉已经离开。玛姬遇险,瓦伦丁战胜恐惧,从顶楼房间窗户跳下,解救了女儿。而这个英雄行为,歪打正着,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工作。采用喜剧“倒置”手法,开始经纪人以为是送演员照片的人,意外发现瓦伦汀特殊技能;同时也因为同情他的遭遇和被挺身救女的行为感动,成为了好朋友,在序列的结尾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故事转折点。转折点的创造很难。所以故事多采用三幕结构。动作紧张,关键动作之前的闪回,狼的形象再次出现。结构压力维持很好的重场戏,能够激起情绪情感明显波动,是结构良好的标志。关于父爱的第一个感动点出现。
序列二:好爸爸
第8场:父女情深
5个冲突束,从婴儿到6岁,女儿在父亲的爱的包围中,完成了成长。第三个冲突束特别温暖,温暖的涂鸦。喜剧冲突做到了见缝插针,在一部喜剧里,也有正常形态的冲突,但要尽一切可能来卷入喜剧冲突。因为喜剧冲突对维持观众对故事的兴趣来说非常重要。
第9场:小小经纪人
这场戏主要写父女的和谐关系,女儿是小小经纪人,父亲为了给女儿创造更好的生活,选择做勇敢者父亲。设计角度还是从喜剧冲突寻找结构的合理性,同时重视场景的职业特点和真实性。
第10场:掌上明珠
迷你库珀上的小姑娘的一句话,引出对玛姬病情的某种不安,是一个伏笔。健忘症房东,玩修水管游戏的女房客。和女儿开心玩耍,引出爷爷的传说和自己小时候的经历,玛姬想要和爸爸一样,从悬崖上跳下去,然后什么也不怕。
序列三:妈妈去哪了
第11场:妈妈来信
同一拍摄地点内序列和场景同时转换。父亲以孩子的视角编造谎言,强调主人公对孩子的无条件溺爱。而且,由于信息控制技术的运用,对于发生在玛姬身上不太好的事情,爸爸知道,但观众不知道,所以溺爱也是一种补偿,也反映出瓦伦汀的性格特点。插入动画,从商业上考虑,是对孩子和家长的双重吸引,突出了孩子的视角和通过孩子想象还原的童话色彩,我认为运用十分恰当。这对于类型电影故事设计,对观众定位作用的评估,具有特殊意义。信中的喜剧噱头,要帮助邻居修水管,是瓦伦汀对小孩语言系统的出离,喜剧效果明确。
第12场:教育的错误
与上一场戏因果关系强烈。无条件的父爱是一把“双刃剑”,引发出教育问题。还是以喜剧方式出现,这一对妇女的特殊关系,在大人的善意谎言和小孩子的信以为真之间,制造出喜剧落差,在正常人物和观众看来是“乖讹”的。
第13场:“维生素”和死神的敲门声
瓦伦汀还是以谎言的方式,习惯性引导玛姬来看病。信息点:病很严重,和死亡有关,治疗不见效,时间不多了。狼的出现,表明瓦伦汀决心面对这个致命的挑战。信息还是没有被完全披露。这样做是有道理,是为了保护高潮的转折和力度。“维生素”反映出强烈的保护意识和父爱。
第14场:公园里的误会钩起玛姬对妈妈的思念
游乐场承接上一场因果,父亲想让女儿留下更多快乐的回忆。转折点是游客认错玛姬,特定场景钩起玛姬对母亲的思念。
第15场:妈妈秀
喜剧手法里满满都是温情。
第16场:弄假成真
父亲再次编造妈妈来信,以更夸张地方式来安慰女儿,并且告诉女儿妈妈不久就要来看她。动画植入和上一次妈妈来信是一样的功能,只不过以升级的方式出现,在一次点燃这场戏里的情感小高潮。转折点以误会的方式出现,没想到电话的另一端,是那位付出租车费走掉之后再也没有露面、被瓦伦汀苦苦寻找的茱莉。故事以不请自来的形式,消失后的关键人物再次出现,为增加故事变数创造了必要条件,实现了上扬结构的构建。54分左右的时间点,正好对应第一幕戏的较为适合的节点。
第一幕小结: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