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2/mw690/001DeCfTzy6LnjfHnkRe1&690
http://s6/mw690/001DeCfTzy6LnjgoSTX85&690
http://s10/mw690/001DeCfTzy6LnjgPgg169&690
法国是电影的发明国之一,但电影市场却不景气。2014年上半年,据说只有55部电影的产量。这里面有一段深刻的历史原因,讲过很多次了,不愿意再说了。印度是最大的电影生产国,每年电影产量900到1000部。中国和美国的电影产量差不多,700多部上下。法国人作电影,如今筹资都困难了。絮絮叨叨的欧洲电影,在被好莱坞占领的90%以上残余的市场份额里,不仅要和亚洲电影竞争,还面临本国市场萎缩,依靠政府补贴度日的困境。韩国是全民电影,市场还不错,关键是编剧水平提高太快,据说美国市场韩剧都打进去了,有一堆美国人是韩剧迷。美剧多属于周播剧,也给故事尚好的韩剧创造了市场机会。中国市场太大了,有13亿人口,电影市场红利释放很快,的确是百年不遇的好时节。各类资金,加紧布局影视行业,最近儒意影业卖出15亿天价,而后续盈利能力我看会有很大问题。从财务分析上看,仅靠去年的《致青春》一片打天下,儒意东家赢大发了。因为中国电影只有10%的好片空间,儒意拿钱走人是绝对正确的。美国人对中国市场也是垂涎三尺,大片对中国市场的输出、中国元素在故事中的刻意植入,趋势越来越明显。目前市场在国产片和好莱坞大片中拔河,提高国产片的市场占有率,也就意味着要提高好片的产出率。目前不要考虑走出国门问题,文化变革和进步的基础暂时不存在,走出去就是句空话。不如好好总结欧洲电影如何失利的经验,踏踏实实更新思想,让故事真正找到观众,把目前的快速增长的市场踏踏实实经营好,提高国产片的市场比重。别看中国市场火爆,这完全是搭上城镇化的快车,而我们的实际产业能力还没有被全面唤醒,产业自觉和自信还没有建立。我们面临和欧洲电影一样的问题:对讲故事规律的学习、尊重和创新。欧洲电影,在两次世界大战刺激下,两场电影革命把工业产品大众的灵魂革掉了,目前完全是自然生长,谈不上产业良性运作。好电影极其稀少,但一旦有好作品,就必然是精品,这和欧洲人的戏剧冲突历史传承的底子有极大关系。戏剧也是产业化运作,和文学分属两个体系,一个在金星,一个在火星。我非常理解关于对电影的文学灵魂的坚持,但这本来就不是一件矛盾的事情。故事讲的好坏,和保持文学性没多大关系。好故事完全可以很文学,很双星闪耀。因为,任何人也无法改变戏剧和电影作为服务贸易产品集中生产、分散销售的产业本质,无法改变电影的大众消费属性。欧洲电影人里有受好莱坞影响深刻近朱者赤的,如英国的丹尼尔博伊尔,有法国的吕克贝松;也有偶得的好作品如《天使爱美丽》之类的生活喜剧,早些的还有中国人熟悉的《广岛之恋》等。中国观众对欧洲式的先锋电影语言有足够的理解力和包容力,只要故事具备围绕主人公压力进行构造,都能看懂。好莱坞生产大众产品,欧洲人生产小众产品。我们亟需的是研究大众产品的规律,不排斥小众产品的合乎大众产品讲述规律的先进技术,这可能是比较现实的出路。不然到了有一天,我们像雷奈那样,把故事活生生讲成《去年在马里昂巴德》那样,市场可就保不住了,建立电影工业体系的预期,也就彻底泡汤了。这样的话,正中好莱坞大佬们的下怀。说正经的呢。我们需要真正躬下身来建立电影工业体系,以回报市场的扩张和观众的热情,而不是面对市场说倒退的胡话,面对查擦肩而过的真理那一些狗屁不通的东西去误人子弟,凭借创意、概念投机取巧杀鸡取卵,抱着旧观念执迷不悟,拱手相让最宝贵的市场。要走欧洲的路,还是在好莱坞大众市场的工业思维下,走自己的国产电影崛起之路,答案是很明白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