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分手现象——你们骂着,我看2亿

思忖再三,决定还是给豆瓣网5.9分、时光网8.2分的鲜花与吐沫齐飞的《分手大师》写点东西。
我们的日子就是这样,一会花儿开了,一会儿花落了;一会儿立志了,一会儿颓了;一会儿艺术了,一会儿市场了;一会儿阳春白雪了,一会儿下里巴人了。电影市场,观众投票快把人折磨疯了。所以除了制作方,大家都变得出言谨慎,生怕言论不当降低了自己的专业水准。宁可站在艺术家洁癖一边,声讨一下闲花野草,骂两句,很安全,错了也没人会认真;或者干脆把眼睛一闭,“天有不测风云”,市场是不可预知的,干嘛煞费苦心,不如撞大运!
说话是要有依据。很多人看到了,变4在美国遭遇恶评,可我今天在电影院却看到了大批领着孩子来看电影的家长。没办法,美国人太精明,算准了中国暑期档没有一部适合80后家庭全家乐的实力电影,钱袋大张,请君入瓮。
这就是中国电影市场令人迷惑的现实,却千真万确。
说实话,我也不大喜欢《分手大师》。可它并不影响我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坐下来欣赏这部电影。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美国相差100年,电影市场和电影观众差异相差多少年?中国电影观众的组成,在10年前,可能是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里的大学生、白领们。每年百分之三十的扩张速度,院线的不断加快布局,你知道新增的那些电影观众来自哪里吗?更多来自新增的城市居民和准城市居民!最有意思的现象是,中老年电影观众逐渐加入了观影队伍。放映厅早场,在变4的挤压下,上座率还是达到了50%,其中有50%是中老年年观众。这一奇观,是我第一次在电影院看到。韩国目前是全民观影状态。电视剧产业体制问题迟迟不能解决,终于把真正有钱的中老年观众“逼”进了电影院。
最逗比的是,有5位东北中老年观众,其中一个女的在电影放映期间大声的接听电话:“看电影呢,大师分手!”
我们就说说大师分手。
电影市场从来就是一个追求观众平均值的市场,不需要考文凭持证上岗。你有钱,想看电影,你就可以来。不要小看这部分观众,他们可以造成两种情况:1、最好的电影,他们是观众最大化的外延,没有他们,你不敢奢望10亿以上的票房;更不要说大佬们预言的单片20亿了!2、一些在我们这样的所谓专业人士看起来很不艺术的、让我们拍案而起、怒斥为烂片的、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基本的故事规律的电影,也许仅仅靠这些外延部分就可以让这部电影不赔钱。
这就是所谓的大师分手现象:名嘴们大师们不喜欢的,挡不住金字塔底座部分的观众把他抬起来——大师分手!
回到片子本身。我认为,《分手大师》如果作为一个电影项目,如果经过我的手进行评估,会得到70分左右的安全分数,以通常此类片子封顶4000万投资规模的话。
理由如下:
1、
此片延续了俞白眉《饭局也疯狂的》的愤世嫉俗的风格,但是比《饭局》结构做得好。故事铺垫部分比较精彩,超出我的想象,做到了围绕梅远贵和叶小春两个人命运变化进行讲述。虽然第一幕和第二幕节点没有标志性的重场戏,虽然铺垫部分缺乏节制占据了宝贵的故事变化空间,但主结构产生的压力系统基本形成,不会导致观众兴趣被中断。
很多人对结构的重要性不重视,这是很吃亏的。你的故事立意很高端,思想很深邃,没有正确的结构,会把很多观众挡在门外。尤其是在中国目前这样的对结构特异性非常灵敏的市场,立意高深同时结构完美的《地心引力》可能卖不过被北美观众吐槽的结构尚可的《环太平洋》以及《变4》。
普通观众对故事的基本压力结构体察是敏感的,其次才是对内容的不同层次的判断。《饭局》没赔,《分手大师》当然也不会。
《疯狂的72小时》失败在于把故事讲飞了。
2、
喜剧为什么会引人发笑,前人已经总结了很多道理。但解释喜剧很难,创作喜剧更难。高级的喜剧形态是喜剧人物的核心性格和喜剧情境天人合一。话说回来了,这样的喜剧,可能10年才会产生一部。但是喜剧有直接的检验标准,那就是观众笑还是不笑。笑了,就成了;不笑,就不成。
梅远贵作为主人公,是一个为生活犯二的小人物,他的喜剧核心性格塑造起来一半,和《泰囧》里的王宝没法比,和《失恋33天》的王小贱没法比,《功夫》里那个当好人不成想要作恶的男主角没法比。但是,喜剧的基本技术全都在。你说他装逼卖萌装傻充愣男扮女装耍贱自残都行,但喜剧技术在那里,观众就会笑。虽然,我并不认为邓超和杨幂是不二的控制力很强的喜感很到位的角色人选。
最好的喜剧是喜剧人物在喜剧情境里的相互碰撞,但还有很多喜剧技术是可以制造笑声的。比如暗喻、双关、对比、角色倒置逆袭、效果逆转、对白语言的间隔效果、笨拙动作等基本的技术和手法,在这部戏里的运用还是可圈可点的。(恕不一一展开,文章太长让人讨厌)特别是我坚持认为,这部戏改编自话剧,对笑点的精准控制是它的长项。比起一些更糟糕的类型模仿,我认为它还是具有天然优势的,会走得比他们好。也就是说,在目前好莱坞大军压境的情况下,这部结构尚可、喜剧特征明确的片子也许可以抵挡一阵子。
3、
现实题材,小人物在城市中的困境,在一片吐槽声中还是清晰可辨的。
叶小春追随成功学大师,梅远贵无可选择靠玩分手大师把戏赚钱给母亲治病,两个命运相似的人相互靠近,相互取暖,可以制造出小感动。
问题还是出在了动机和变化上,与其在15分钟人物介绍结束之后,还借助韩寒、孙俪过度铺陈人物的职业特征,不如把时间节约出来,把人物的动机部分再做实,尤其是关于叶小春追随大师的动机;不如把第一幕和第二幕节点戏做精彩。
尽管如此,我相信这部戏在“帮人实现理想解决问题”喜剧模式类比中,虽然在格局和气势上干不过《甲方乙方》、《私人订制》,在想象力和变化组合灵活度上比不上日本的《道歉大师》,在当今的中国市场,还是会有一席立足之地。
去年在一片骂声中给《小时代》做了预言,被两部8亿的票房收入证实了;相关帖子被网络点击2000万次。
现在,我还是甘愿冒着降低专业水准的评价风险,给《分手大师》做点预言:看2亿,多多益善。
让我们和市场共同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