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反战片究竟哪一部最好?
(2013-03-25 15:51:49)回顾好莱坞越战三部曲,如果按照故事原理来排序,我说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排第一;奥利佛.斯通的《生于7月4日》排第二;斯通的《野战排》被我们的军旅作家谈论最多,却只能排在第三。
三部片子都走内心改变的小情节路子,随然内容是反映战争题材,却把重心放在了挖掘人物的内心改变上。如果把反思越战的片子理解为硬派、残酷、动作激烈、真实等就会走偏。越战是美国政客在麦卡锡主义影响下的一场纯政治性战争,当时的国家气氛不正常,爱国主义和反共捆绑在一起,动辄就会被扣上帽子。无意义的牺牲,不知道为什么打仗,是美国人对越战的总结。
另一个特点就是我们常提到的痛苦的落差,本土200年无战事,但是三代美国人却在不同的时空参与了三场战争。一战和二战,被他们认为是有意义的,保卫了国家利益,维护了公平与正义,牺牲是值得的。一家三代,分别参与三场战争的例子比比皆是。而越战参战者则遭受了不公平待遇,这就为富裕一代跌入谷底的生活雪上加霜。因此,美国的反战情绪是在肯尼迪、尼克松当政时期演化为群体事件,电影对越战的反思助推了社会反思走向高峰。七十年代初的反战题材,自然就成为了那个时期电影的关注点。题材决定了,故事讲述一定会走内心改变路线才会成功。
《现代启示录》的剧本,大学就读过,感触没有这么深。但这是科波拉的一个丰碑,也是二元故事结构最完整的一部优秀作品。
故事开始于人物内心失衡的一刻,上尉受伤康复之后,妻子也离开了他,而他已经陷入对战争的怀疑和对人生怀疑境地。这个时候他接到特殊任务,去对一位失控上校执行战场纪律。这无疑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故事前提:假如派一个内心迷茫的上尉,去执行内部肃奸的秘密任务,会发生什么?
围绕内心改变,电影设计了复杂的冲突序列:展示内心迷茫——接受新任务等于撕开旧伤口——“冲浪上校”把战争当游戏的价值观刺激——兔女郎和士兵内心孤独的刺激——法国种胶人家族的刺激。尤其是在法国人家里做客的那场戏,似乎是一场内心审判,美国人究竟为何而战,把人物内心扯得四分五裂。堪称平静场面酿造激烈内心冲突的经典场面。之后即便是主人公和法国女人坠入爱情,也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在温柔之乡撕扯着主人公的信念。终于,在这里收获了一个高潮。女人问:你走过的河明天会不一样,男人答:是啊,因为他们是流动的。
最后的高潮就是刺杀古上校。古上校的价值观代表了作者想要说的话。他头脑聪明,“但是灵魂疯了”,在就要顺利戴上将星的时候,急流勇退,跑到柬埔寨丛林成为那里的精神图腾。古上校有自己的信念和理论,超乎了越战本身的评价。他认为,政治家是空心人,头脑里长满稻草。实际上没人能杀死上校,是上校自己杀了自己,因为他的价值观崩塌了,信念崩塌了。他的心狠手辣,不听指挥,滥杀无辜,正是“丛林法则”发展到极致的产物——深刻的恐惧。因为在毫无理性的战场,唯有凶残才是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最好武器。这个思想,在《野战排》巴恩这个人物身上也看得十分清楚。古上校并没有想说服上尉,因为他已经陷入价值观和信念的崩溃,他不过是想借上尉的手杀死自己,给社会和自己的家人一个交代。他的恐惧起源于对手的行为:他为敌方小孩打疫苗,而孩子的父母缺要把小孩的手全部砍掉。于是,他认为交战双方的仇恨是不能改变的,他选择了丛林法则。而这已选择并不能消除他内心的痛苦,解开他内心的灵魂纠结。于是,借上尉之手结束生命,就成为了最好的选择,成为了两全其美的交代。
上尉理智上理解了上校,本能却驱动他砍死了上校。别有深意的是,这里导演选择了爱森斯坦来强调高潮,部族杀牛仪式和上校被砍杀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杀牛在明处,杀人采用了希区柯克式的惊悚气氛,令人无法忘却。而当上尉走出杀人现场,却发现上校的信徒,全部跪倒在地,臣服于新的图腾。
想想看,主人公是带着怎样复杂的感悟走出柬埔寨。所以我说,“丛林法则与现代文明的纠结才是最深刻的选择性痛苦”,这部电影的主题是最高等级的。新现实主义和蒙太奇的握手言和,在这部电影里也攀登上一个高峰!
《生于7月4日》不再是纯粹的反战电影,也是一部精神成长的励志电影,反映出一种非常强烈的精神救赎。只不过,他的背景颜色,比《阿甘正传》更暗一些。影片涵盖了罗尼的半生,重点不在战场,而是在战后漫长痛苦的蜕变过程。从小梦想从军的罗尼,秉承着美国几代人的光荣而梦想——报效祖国。
然而毫无意义的战争不仅夺去了罗尼的下半身,而且粉碎了他的报国梦。这部电影有两处最重要的伏笔,一处是:罗尼的母亲梦见罗尼像肯尼迪一样在很多人面前演讲;一处是:罗尼参加第一场战斗,就在惊恐中打死了自己的战友。电影故事的脊椎,就在这两处伏笔中展开。结果,罗尼回国以后接触到了残酷的现实:不仅荣军医院不把他当一回事;父母、兄弟姐妹、邻居、街上的陌生人都认为他是无意义的牺牲品。这种陌生化冲突,一直延续到了桌球打架一场戏被二战老兵唾骂,迎来一次高潮。紧接着,自己一直热恋的女友,竟然想让他现身说法支持反战,也给他带来深深伤害。于是,他开始自暴自弃,到墨西哥用色情麻醉自己,直到给了他莫大安慰的妓女,在同样对待别人的时候粉碎了他的意淫,最终爆发了他和另一个下肢瘫痪退伍兵被出租车司机扔在荒郊的一场戏。他和同伴互相伤害,使用最恶毒的语言骂对方,互相朝对方脸上吐口水,筋疲力尽以后,终于看清了自己。这个时候,一个伏笔开始发酵,他决定向战友的父母坦白。
战友父母的大度,彻底改变了罗尼。他决定现身说法,成为了反战同盟的一员,让自己变得有意义。另一个伏笔揭晓:在影片结尾,罗尼走上舞台向全国观众发表反战演讲。
我不得不说美国人的主题策略是巧妙的,在这部电影里,为国家和为政府做出了严格区分。国家等于人民,错误的政府行为只代表某些人的利益。因此,罗尼说,我爱美国,但是说到政府,我的爱说停止!总结了对越战反思的本质意义。这在当时麦卡锡主义甚嚣尘上的美国,无疑激起很大波澜,其受关注度可见一斑。片中大批警察暴力镇压学生和退伍军人的场面,也令人发指。艺术上值得总结的是,蒙太奇和场面调度和谐共存;闪回技巧出色运用;镜头主观性色彩正确植入结构完整的故事,为结构服务,为内容服务等。
至于《野战排》是唯一一部全部使用战场内容结构故事的片子,据说是根据一本真实日记改编,只能说是半部好电影。从巴恩公报私仇,枪杀了伊利亚开始,泰勒心中才被真正撕开了一道口子。最后泰勒再一次惨绝人寰的战斗之后,枪杀了同样是幸存者的巴恩,带着复杂的心绪离开了战场。如果不是情节本身的惊奇和动作元素的烈度,理论上故事结构不完整,是一部看不下去的电影。主题发现,也未能超过前两部经典例证。因此,我们不要盲目崇拜这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