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梦想的代价

(2012-04-06 17:30:53)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梦想的代价作者:Peng

上周听闻一高中同学正在申请到美国念金融硕士。他的专业和我很一致。本科在北京一财经院校念会计,毕业直接进了北京的会计师事务所开始做审计。工作两年后张罗申请。如果顺利,即将以三年的工作经验开始在美国再一次念书。

 

去年申请的时候我们简单交谈过。以他三年的工作经验,如果放轻学费的比重,MBA是我建议的选择。近几年来,可以承受自费的中国家庭增多,金融危机后美国大学缺钱,美国对学生签证大开绿灯。几个原因相加,到美国念硕士的学生大幅增加。随着越来越多留学生被迫毕业后直接回国,名校光环在国内的求职市场效用快速递减。相比贬值的普通硕士,MBA尚在保值。

 

MBA比普通硕士申请难度要大很多。虽然美国排名前十五的MBA项目,平均每一所学校每年招收学生几百人之多,但假设每所学校招收30名中国学生,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竞争仍然激烈。排名前十五的MBA,平均一年学费五万美元出头,每年还以5%左右的速度上升。学费之外,两年的社交费用也是一笔大数目。如果想省钱不积极参与社交,那几十万的学费得到的收获会大打折扣。学费,生活费,社交费用,两年一百万的预算,很容易突破。

 

最终,他选择了申请普通硕士。会计硕士的培养对象是会计师事务所的新入职员工。对于已经有了几年事务所经验的他,如果再从头做起,如果不是单纯以移民为目的,实在不必。金融硕士听起来是个很好的选择。扎实的会计基础,应该能很快帮助他转换到金融。如果学校还地理位置优越地处在纽约波士顿等大城市周围,一切应该能顺利。

 

“听起来的好选择”,我的冷水又来了。在国内的印象里,纽约、波士顿、华盛顿、费城、芝加哥、洛杉矶、旧金山,都是响当当的美国大城市。经济发达,机会众多。如果深究,还能列出更多“地理位置优越”的美国大城市。但实际的美国走下来,“大农村”是更恰当的形容词。波士顿的金融业偏保险,最近有一家大的私募基金搬到那里;芝加哥的金融偏期货;旧金山被称为西部的华尔街——但是,他们都不是华尔街。一大堆“大城市”,最后只有纽约能称得上金融聚集地。所谓“地理位置优越”的定义,又被限制了些。

 

选校时更谨慎地增加地理位置的考量,纽约州有几所不错开金融硕士的学校,应该是不错的选择。只有几小时的车程,其实比天津到北京还远很多。为了一场求职活动特地来纽约,来回一整天。求职季节一个月内来几次。几番奔波,估计能更体会什么是地理位置。

 

目光放到纽约城里的两所名校。哥伦比亚,纽约大学,如果再次忽略学费和生活费的因素,的确是最好的选择。先不说纽约租房市场上明显感觉到的两校学生增加,到了这两所学校就是进了保险箱吗?哥大和NYU每年能顺利找到工作的中国学生比例过不了一半。更可能会让他郁闷的是,他本科干嘛是念会计的?

 

规模庞大的金融公司是纽约城里的大雇主。和国内挂在嘴边的“投行”不同,原来不是所有人进了投行都在直接做业务。前台交易,中台辅助,后台技术支持,权责分明。在求职市场一看,念计算机的,学金融工程的,凭借熟练的编程能力,在传统亚洲人主导的后台最容易找到工作。其次是数理基础好的纯理科毕业生,尤其是博士。金融公司需要懂数理模型的聪明人,固定的需求,高额的薪水,已经极大影响了纽约附近的宾大、普林斯顿等博士生的选择。持续不断的商科背景此时竟没有了竞争力。前台进不去,后台做不了。是望洋兴叹,还是从头练习编程能力?

 

好不容易过关斩将,在众人艳羡中找到一份光鲜的工作,很可能才是挑战的开始。第一个月的薪水到手,发现被扣税30%还多。月近千元的房租,生活费,社交花费,传说中的美国挣钱多,为什么没留下多少。虽然一年税前薪水在理论上可弥补硕士学费,算算净值,之前的投资真不小。

 

上周末给PS说起这些,他一直说我太悲观。我真的只是在陈述事实,把一个计划出国时被思考过的不确定的“风险”具体化。无知者无畏。此时想得太清楚,反而会影响前行的勇气。就像三年前感叹过的,在过程中遇到挫折,要的更像一份近乎偏执的坚持。

 

不是想把人劝回去。这篇满是生活化语言的叙述,我更愿意把它叫做“梦想的代价”。我非常理解他的梦想。如果把我换到他的位置,现在很可能在做同样的事情。少许体会了社会冷暖,趁着年轻还没忘掉梦想,尽力再一搏。他能考完托福GMAT,写完申请材料,已经有很难的坚持。付出这么多,没有理由在最后一步退缩。但这一步的分量,其实比想象沉重。三思而后行。

 

生活不是容易的。PS大力推荐的《少有人走的路》,开篇即让人“自律”“推迟满足感”。与唾手即成的享乐相比,真违背人类天性。但这似乎是不可逃避的无奈,就像这本书的副标题,“心智成熟的旅程”。(时隔两年,我还是没有把它读下去。)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想先抑后扬,下力气给个积极的结尾。可惜,现在的我实在没在对的情绪。这两个周末花很多时间打电话,只因为不想多看一眼电脑屏幕。超负荷工作到现在最让我烦恼的反应,是明显下降的视力。能感受到鼻梁上眼镜的重量,身体已经在期待放假了。

 

表妹最近将微博名字改成了“重拾梦想”。梦想,是啊,不轻松的东西,有魔力的词。纵有万种抱怨,但用最简单的标准,就有明确的选择。

 

如果现在不做,你会后悔吗?

 

所以大部分的我们都还在路上。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