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研修之行(八)——洪武釉里红
标签:
文化 |
分类: 瓷器文化 |
上海博物馆研修之行(八)——洪武釉里红
也该看看青花瓷了。自从2008年周董的一曲动人《青花瓷》后,不光华人,世界各国热爱中国艺术的人们都开始关注这一艺术殿堂的奇葩。自唐代开始有了青花瓷器后,这种主要以白胎做底衬,钴料高温灼烧后产生的青蓝色始终占据着中国瓷器霸主的地位。在清代珐琅彩(粉彩)诞生前,青花瓷一直将彩瓷的绝对地位占据着。
http://s5/mw690/5926cbb8gx6CuTDnjo074&690
洪武釉里红是所有瓷器玩家终生所爱,不用说整器,就是能够拥有一块比较大的残片,都可以信心百倍的称自己为玩家。走过全国排名靠前的省级博物馆,洪武釉里红给我的印象主要是:大器、雄伟、细腻、粗狂、热情。
所见器物,绝大多数是大型的罐子和盘子,也有壶一类的。上博这件高约80公分,菊花瓣状造型,饱满且奔放。明代制作此类大器的制坯方法为接胎,即用一块块的胎体拼接而成。这件大罐身上的印记非常明显,口、肩、腹、底四部分组成。洪武釉里红的釉子堪称史上最为厚腻、最为晶莹、最为糖亮的一种。我第一次上手这种釉里红还是2007年北京地铁工地,一位工头手里的一块罐子口。和现在眼前的这件相比,如出一辙。简单的说,给人的感觉就是从里到外的一种透亮,但又不是最亮,非常像冬天老北京糖葫芦的糖汁凝结后的感觉。600多年来,一点不失“皮肤”的润泽。
http://s10/mw690/5926cbb8gx6CuTI4ysVc9&690
http://s5/mw690/5926cbb8gx6CuTIBjw044&690
http://s5/mw690/5926cbb8gx6CuTJ8dI814&690
红色就藏在润亮釉面的底下,昀散现象非常明显。有时候,红色昀散开来,留下的线条和轮廓呈现灰黑色,像骨骼一样成为整体画面的灵魂。烧的好的釉里红,线条也为红色,但大多数为小型器件。
http://s10/mw690/5926cbb8gx6CuTLWY2d39&690
http://s2/mw690/5926cbb8gx6CuTMsU6t31&690
http://s5/mw690/5926cbb8gx6CuTMXtg824&690
由于拼接胎体的制作工艺,所以在经过高温烧造后,往往这种大件的器物多半出现接胎处的裂痕,也就给了洪武釉里红器物一定的粗狂之感。口部、底部和接胎处多出现爆釉和缩釉点,有时面积还不小。这也成为洪武釉里红瓷器鉴定的一大特点。我在市场上搜寻的时候也希望有这种比较大的爆釉或缩釉点,因为看见釉的截面和胎体本身,更加增强判断的把握性。
釉里红是人类瓷器制作史上的奇迹,因为鲜红、可爱的红色是在釉子下面产生的,所以给人的感觉与后来的釉上彩(粉彩、五彩、珐琅彩等)截然不同。明初釉里红器底多成片出现火石红,胎土不十分细腻,这些必须经常观察真品才能形成良好的判断感觉。
还有一个大碗,同样震撼。口径过45公分,碗壁经弧形后而直立,气势恢宏。只不过烧造之时火候没有掌握好,不是过了就是不足,红的灵魂没有完全彻底爆发,含含蓄蓄的。但制作一点都不马虎,釉子还是洪武的特点,只是比罐子稍微偏薄一些,传世品特征。缠枝莲画法粗犷有力,布局丰满,层次清晰,好像还有几朵向日葵还是牡丹,都是吉祥花卉,枝叶大回转,将花盘包围其中。
http://s14/mw690/5926cbb8gx6CuTRQ5aJfd&690
http://s7/mw690/5926cbb8gx6CuTRnefQ46&690
http://s8/mw690/5926cbb8gx6CuTSkxIHb7&690
http://s13/mw690/5926cbb8gx6CuTSOWoA4c&690
http://s14/mw690/5926cbb8gx6CuTTzBLL1d&690
http://s11/mw690/5926cbb8gx6CuTTZ0SK6a&690
http://s16/mw690/5926cbb8gx6CuTUr8mzdf&690
http://s13/mw690/5926cbb8gx6CuTUTV7u1c&690
器底的火石红看的很清楚,平切足,细沙底胎,足内墙斜45度向内削切,不深,火石红分布较为均匀,这些都是典型的洪武釉里红盘碗底部特点。
http://s15/mw690/5926cbb8gx6CuTYP71c2e&690
http://s16/mw690/5926cbb8gx6CuTZNyDJ0f&690
http://s10/mw690/5926cbb8gx6CuU0iEC5c9&690
还有两件大盘,总体上很接近。从专业上来讲,也是同类器物,葵口,唇口略带滚圆,釉厚,造型也带葵楞。其实,我倒是不觉得明代初期这些青花釉里红画的粗。从元代发展而来,也是经历战乱和动荡,景德镇制瓷业也有恢复的过程。同时,这些看起来虽有点粗糙,但尽显功力和心机的画法,也是判别明初瓷器的一大要点,总感觉“拙而内雅,纯朴带稚气,潇洒而蕴含力量。”
就这感觉,大家也可品品。
待续。
2013年9月8日
真儿整理于通州八里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