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发行的“法币”制度
(2024-12-02 11:38:28)
标签:
货币发行制度 |
分类: 时政评论与杂论 |
货币发行的“法币”制度
大家知道,现代社会的运转离不开货币,现代货币已经演变为了一张薄纸。这里大家可能还会对发生过的关于货币的事记忆犹新。一位央视播音员说,那一张绿纸的成本就十几美分,然而可以以换取100美元的物质与服务。在他的口中可以清楚地表明这是一种不等价的交换,是对世界上其他人的收割即剥削,言辞中还显示出更多的无奈。当然了,他是在背书,不是他本人不明白。实际上他非常清楚,一张绿纸所承载的国家的信用和由此反映出的实际购买力。货币的发行彰显了一个国家的主权意志(当然也存在割据政权发行货币,因为流通的地域有限故这种货币最终只能成为历史文物),是一种主权的宣誓。
货币的基本职能和主要用途是协助市场交易与投资,减少交易费用,提供便利条件。货币制度是有关货币发行与流通等安排的总称。简单说,不同的货币制度之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他所选择的货币锚定物不同。如果选择的锚定物不同,这后续的所有货币制度安排都会产生差异,由此演化出不同的货币制度。而货币锚是指货币发行的基础和储备(依据),具有支撑和约束货币发行规模的功能。
现在世界上主要国家的货币发行政策或者制度目前一般来讲有四种。一、金本位制。二、主权信用货币制。三、联系汇率制。四、汇兑本位制,或者说是以其他的货币为名义锚定物的货币制度。当然就某国或经济体而言也是在不断的变化中。
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货币制度是金本位制。即金本位、银本位、铜本位的制度。这些金属本身就是货币,货币量的增加局限于黄金、白银等贵金属的开采量的自然增长,而非人为能控制的。因此,这种货币能很好的保证币值的稳定。但金本位和银本位存在着天然的缺陷,主要包括两点。一是金本位和银本位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因此,它的价格如果大规模地波动会导致其他商品价格的随之出现波动。二是由于黄金和白银的储藏有限,加之开采不容易,或者在某些情况下出现大量外流,会导致经济运行中流通的货币量不足,从而使经济出现通缩。还有一个极容易产生的现象,即“劣币驱逐良币”。正因为如此,金本位和银本位制度在20世纪70年代最终被淘汰。
想特别说明的是二战后建立的布伦顿森林体系,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制度,其实也是一种金本位的制度。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这正式标志着美元放弃了以黄金为锚定物的货币制度,随之采取的是主权信用货币制。也就是说,美元发行没有以任何实物作为储备而由国家法律规定由中央银行发行的具备了货币功能的“纸币”,因此这种货币发行制度也被称之为法币制度。这种法币制度通常以M3总量,经济增长率,通胀率、失业率等作为间接锚定物,并不是完全“无锚定物”制度。随之,欧美、日本等大部分世界发达国家逐步与美元脱钩而采用了主权信用货币制,在实践中总体表现较好,货币的发行量与经济增长相匹配,保持了经济的健康增长以及物价的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