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发行制度的演变
(2024-10-23 11:23:16)
标签:
货币发行 |
分类: 时政评论与杂论 |
我国货币发行制度的演变
我国货币发行制度的演变,或者说之锚、锚定物的变化过程。
一、物质本位制。解放初期的供给制,工资发放粮食,再过渡到货币化。以生产物资的多少来确定货币发行的数量,以保证其流动性。此情基本上是到改革开放之前。货币发行基数很小。物价较稳定。
二、汇兑本位制。其中外汇主要的来源有两个,1、外商投资。外资投资时将其有的货币兑换成人民币。2,外贸顺差。由于强制结汇,成为基础和储备的货币。这样逐步成为我国基础货币发行的主要途径,或者说是锚定物。在2013年达到高峰,要占到83%,此后有所下降,但均在60%左右。
三、主权信用货币制,应当是今后发行货币的趋势。国家信用可能成为我国货币发行今后的主要的锚定物,例如发行政府债券和其它金融产品等。但其需要极强的纪律约束。主要是因为目前的外商投资外贸顺差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但随着今后外资的不断增加和外贸顺差的优势逐渐回归。可能还会逐步回到汇兑本位制上。我认为这可能是确保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最佳方案。简单地说,是因为主权信用货币制度其主权信用货币制度的内生缺陷而致。实际上,信用货币制度最大的问题在于锚的不清晰、不稳定和缺乏刚性。目前也存在法律上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