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经济的二元结构与三元结构——纪念李
(2023-10-31 10:27:19)分类: 时政评论与杂论 |
国家经济的二元结构与三元结构——纪念LKQ
有幸再读LKQ的博士论文,题目是《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以下简称论文)。深有感触,现已此文以悼念逝者。
论文的开头写到:“迄今为止, 世界上众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表明, 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演化, 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因此, 一个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 首先必须实行工业化。但是, 在不同的国家, 推进工业化可以有不同的道路, 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也会表现出选择的差异。10 年来中国农村工业化的兴起与发展, 使中国走上了独特的工业化道路, 国民经济呈现出崭新的局面。”论文中指出了中国走上了独特的工业化道路,叙述了其独特性在于中国乡镇企业的崛起使中国农村工业部门逐步生成, 它既不同于依托城市的现代工业部门, 又有别于乡村的传统农业部门, 成为介乎于两者之间的新兴部门, 从而使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 中国国民经济呈现出了三元结构的新局面。这是李克强关于中国现实城市乡村经济制度及实际状况的新见解,理论上的新突破,其有别于针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由世界主流经济学家所提出的二元经济模型。我认为其提出的三元结构理论基本符合中国的实际。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的最著名的贡献是他在《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书中针对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所提出的二元经济模型,包括封闭经济中的二元结构模型与开放经济中的二元结构模型。该二元结构模型有三个假设前提,劳动无限供给,即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相比,数量如此之多,使得劳动的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甚至在工资降低到仅能够维持生存水平的时候,劳动的供给仍然超过需求。二元经济结构,即国民经济中同时存在着两个性质不同的部门。一个是以现代化方式进行生产的资本主义的工业部门。另一个是以传统方式为基础的农业部门。刘易斯认为,在不发达经济体的两个部门中,只有现代化的城市工业部门是增长的主体部门,而农村中的传统农业只是被动的起作用。工业部门的增长动力来自资本的积累,资本积累来自利润的再投入。利润又来自对剩余劳动的有效利用。他将经济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由于工业资本不多。无力吸收全部剩余劳动,因此无论对劳动力的需求怎样扩大,总能在不变的低工资水平上源源不断的得到劳动供给。这样,工业总产值中利润部分的增长速度将大大超过工资部分的增长速度。在第二阶段,劳动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很低,工资也不再固定不变。技术进步的利益也不全部归于利润,两个部门的收入会随着劳动边界生产率的提高而上升。这时,二元经济结构也逐步变为了一元经济结构。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这是毫无疑义的,因此刘易斯的针对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提出的二元经济模型似乎也适用于经济正在崛起的中国这一庞大的经济体,对于他所分析发生的一些想象和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借鉴的意义。然而李克强结合中国实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他在论文中分析了中国在50 年代开始的工业化进程,虽然推行了近30 年, 发展速度也不慢, 但由于只直接涉及少部分人, 并未进入全面推进工业化的时期。或者说,虽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为实现工业化奠定了一定的墓础, 但工业部门只是处于建立阶段, 尚未进入扩张阶段, 还远未实现工业化。如果说这种工业化的方式在争取工业最大产出的增长方面是成功的话, 那么这种增长的内涵则是相当贫乏的, 在带动农村经济的变革和国民经济的整体改造方面也是不成功的。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新变化发生于70 年代末期。这一新变化的发生条件是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的推行。联产承包制实行后, 保证以农业支付工业增长方式的基本手段之———统购统销体制被打破了, 加之农产品收购价格的大幅度上升, 使农民释放了长期受到压抑的生产积极性, 农产品产量迅速上升。农业生产率的较大幅度提高导致农村中出现了大量的公开化的剩余劳动力。在比较利益机制的驭动下, 农民自然开始面向收益较高的非农产业。而在城乡经济和社会体制依然分割的情况下, 兴办乡镇企业就成了农民进入非农产业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选择。乡镇企业的崛起, 标志着中国农民开始了直接进入工业化的进程。
中国农民通过进入乡镇企业直接参与工业化进程的势头之迅猛是空前的。到1988年, 乡镇企业职工已占到全部农村劳动力的近1/4, 职工总数达9500多万人。就在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利益机制的驱动大规模转向乡镇企业的同时, 国家也逐步确立了农村工业化的目标, 改变了70 年代末期以前单一依托城市推进工业化的方针, 并且提供种种优惠政策来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 不仅仅劳动无限供给现象的存在,更是采用了工业利润返还的方式, 从而促成了乡镇企业以超常的速度增长。
论文指出:乡镇企业的崛起形成了中国工业化全面发展的新局面。它己成为农村工业化的主导方面和基本途径, 而农村工业化又是中国工业化的关键。中国工业化进程由此出现新的生机, 国民经济结构也由此而发生了重大变革。
乡镇企业的崛起使中国农村工业部门逐步生成, 它既不同于现代工业部门, 又有别于传统农业部门, 成为介乎于两者之间的新兴部门, 从而使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 中国国民经济呈现出了三元结构的新局面。
简单地说,二元结构的立意点主要是将经济发展分为两个阶段,而且主要体现在农村劳动力红利的演化中,两个阶段的两个部门的收入会随着劳动边界生产率的提高而上升。换句话说,就是工业必须反哺农业,两个部门会逐渐融合。这时,二元经济结构也逐步变为了一元经济结构。
广大农村自己用乡镇企业的工业化的形式通过城乡互补,自我造血,自我发展,多余劳动力就地转化,工农的身份渐渐模糊等来完成工业化,从而从二元经济结构(或者说就是三元结构)也逐步变为了一元经济结构。这不得不说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李克强敏锐地发现这一现象并提升到理论高度。当然我认为,论文提出的三元结构理论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