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彝族六组分支各种版本(尚未整理)

(2019-08-25 22:20:01)
标签:

转载

分类: 彝学
彝族不一定都是六祖之后

             彝族六祖分支各种版本(尚未整理)
  【一】[转载]彝族六组分支各种版本(尚未整理)


“追寻天起源,源头木古陆;追寻地起源,源头咪索尼;追寻水起源,源头茂尼

矣;追寻人起源,源头六祖先。”
——古彝文译文
古滇国时期,今曲靖至滇池一带属古滇国之范围,汉文文献中记载在今曲靖一带

是滇族部落联盟下的劳浸、靡莫两个部落,彝文献中则记述为实、勺两个部落。

据说实、勺两家在“拜谷楷戛”(在今会泽)设立歌场,赛歌招亲。阿普笃慕去赶

歌会,与实、勺两家的3上女儿蚩以武吐、能以咪都、尼以咪哺产生了爱情,因此

与3个姑娘的未婚夫家发生纷争,他们联合4个部落派出9支军队分九路进攻阿普笃

慕部落。阿普笃慕部落抵挡不住,向实、勺两家求援。双方联合起来,组织部落

联军,与4个部落开战。战争打了九天九夜,各有胜负,僵持不下。最后,交战双

方只好承认既成事实,歃血为盟,各自撤兵。
阿普笃慕与实、勺两家的3个姑娘结婚以后,蚩以武吐生慕雅切、慕雅考;能以咪

都生慕雅热、慕雅卧;尼以咪哺生慕克克、慕齐齐。阿普笃慕的6个儿子后来发展

成为武、乍、糯、恒、布、默(又称黔)6个古代彝族部落,古彝文典籍称生慕雅切

、慕雅考、慕雅热、慕雅卧、慕克克、慕齐齐为“六祖”。
由于部落内部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所产生的冲突和发展,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统

一体的解体,六祖后裔分别从洛尼山分迁外出,开辟各自新的领地,并在与其他

部族、部落的征伐和融合过程中,建立和发展了奴隶制度,这就是彝族历史上的

“六祖分支”。
武(慕雅切)、乍(慕雅考)二部从东川、会泽迁移出来后,主要向云南各地迁徙,

成为今天居住在云南各地彝族的祖先。
糯部从慕雅热传七代至额阿糯时,从东川境内迁至今昭通与曲靖接壤地带,后辗

转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凉山州境内,成为凉山彝族“曲涅部”。
恒部(慕雅卧)后来分为三支,一支迁徙并定居于今昭通,发展成为“乌蒙部”;

一支经贵州西北部的毕节地区迁至四川南部的永宁(今叙永)、古蔺一带,发展成

为“扯勒部”。一支从云南昭通渡过金沙江后沿美姑河北上到达凉山各地,发展

成为“古侯部”。
布部祖先慕克克传七世至阿德布时,势力大增,因而称为“德布部”。在今云南

宣威时与“濮人”发生冲突,阿德布联合默部,大举进攻“濮人”,攻占了“濮

人”的15座大山。并由此向四方扩展,东南路发展到今贵州普安,北路发展到今

贵州威宁,其后裔发展成为乌撒土司。
默部原来居住在今云南北部地区,后来发展到贵州大部分地区。慕齐齐的第十一

世孙默阿德,其妻妥雅尼生下德阿施,力大无比,长大后率领部民四处征讨,掠

夺其他部落的土地、牛羊,建立起严格的租税制度,威服远近部落,号称“德施

部”。德施部后裔发展成为东川阿于歹土司、镇雄芒部土司、贵州水西土司、贵

州普安土司四大著名土司。其后裔自豪地说:“日月所照之地,尽是德施氏彝人

所属。”
滇中地区的彝族主体为武(慕雅切)部之后裔,主要居住谷窝(今昆明)、竜朵嘿(即

滇池)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慕雅切后裔实阿武的第十世孙皮武古,娶妻耿叩娄益,

生下八个儿子,分住四方,征服周围各部落并建立了滇国。滇国强盛时期,其辖

地东至云南沾益、陆良、华宁、蒙自,西到今保山县,北至今云南剑川、姚安、

禄劝,南抵红河北岸,即汉武帝时设置的益州郡范围内的各彝族部落。
公元前339~329年,楚威王派大将军庄乔带兵从湖南沿清水江进入贵州境内,并

从贵州西部进入云南滇池地区。后因泰国控制了黔中地区,阻断庄乔归楚,庄乔

及其所率士兵只得变服易俗,融入当地彝族之中。这就是古代史上首次彝、汉民

族的大融合。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派巴蜀兵击灭滇王同姓部落劳浸、靡莫,迫使滇

王归附,建益州郡。但摄于地方政权的传统势力,仍授滇王王印,由其仍旧统辖

当地彝族各部落。

【二】[转载]彝族六组分支各种版本(尚未整理)

彝族分支圣地,神奇乌蒙昭通

作者:阿呷
  2011年7月23日至24日,在彝族火把节的欢乐氛围里,滇川黔桂彝文古籍整理

出版第十四次协作会、全国第九届彝学研讨会暨彝族六祖历史文化研讨会在云南

昭通隆重召开。众多彝学专家和学者汇集于此,以彝族六祖文化为主题展开学术

交流。会议期间,在昭通六祖文化广场举行了庄严的祭祖仪式以及大型歌舞晚会

  彝族是西南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分布在今滇川黔

桂一带,普遍以阿普笃慕为共同的祖先。西南地区关于阿普笃慕的神话传说很多

,归结起来大同小异,普遍都说经一场洪水后,阿普笃慕来到洛尼山。洛尼山属

乌蒙山系。阿普笃慕的六个儿子慕雅苦、慕雅且、慕雅热、慕雅卧、慕克克、慕

齐齐就是今天我们所谓的六祖。《中国彝族通史纲要》中记载“由于内部经济利

益和社会利益所产生的冲突和发展,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统一体的分解,‘六祖

’后裔分别从洛宜山分迁外出,开拓新的地域。并和其他民族的征伐和融合过程

中,建立和发展了奴隶制度,这就是彝族历史上的‘六祖分支’。” 六祖分支,

实则是彝族先民的迁徙史,经过历史演变,最终形成今天彝族的分布格局,是彝

族历史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它是彝族发展史上的一个启程,一个关键,

一个进步,是彝族奴隶社会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社会、经济、历史等范畴内

错综复杂的因素共同促成六祖分支的出现,同时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六祖分

支的过程中将彝族的祭祖、毕摩文化等习俗传承了下来。毕摩经文《指路经》中

彝族魂归的最终目的地都指向了今天的昭通地区。昭通籍此花了三年的时间修建

了六祖文化广场以示纪念。

古老神奇的彝族文化、虎与火的图腾崇拜、绚烂多姿的民族歌舞、缤纷艳丽的彝

族服饰……

【三】[转载]彝族六组分支各种版本(尚未整理)

彝族分支

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历史阶段,彝族祖先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产生了分支。

大约几千年前,有了武、乍、糯、恒、布、慕的六个分支。分别迁徙到云南、四

川、贵州等地,经过长期了历史发展,形成比较多的彝族支系。目前较大的几个

支系是:阿细、撒尼、阿哲、罗婺、土苏、诺苏、聂苏、改苏、车苏、阿罗、阿

扎、阿武、撒马、腊鲁、腊米、腊罗、里泼、葛泼、纳若等。

     彝族因彝语方言和地域差异,加上社会历史的变化和自身不断发展等诸多因

素,形成了具有区域特点的彝语方言、土语和服饰。操不同的彝语方言或土语的

彝族支系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因此彝族是一个支系繁多,自称繁杂的民族。

不同的支系其自称也存在着不同。

     彝语有六大方言,即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和中部6大方言,各

方言内部还分许多次方言和土语,方言间差别较大,基本上很难相互通话和交际

。彝族服饰有300多种。彝族服饰、彝语方言以及彝族自称是区分彝族支系的重要

依据。

     “尼”是最早的、统一的彝族自称。据《彝族简史》,彝族自称有35种,他

称有44种。但这只是彝族繁杂的自称体系中的一小部分。在彝族的历史上有诺苏

、聂苏、纳苏、罗婺、阿西泼、撒尼、阿哲、阿武、阿鲁、罗罗、阿多、罗米、

他留、拉乌苏、迷撒颇、格颇、撒摩都、纳若、哪渣苏、他鲁苏、山苏、纳罗颇

、黎颇、拉鲁颇、六浔薄、迷撒泼、阿租拨等上百个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

,按照彝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彝族。

     以“诺苏颇”、“纳苏颇”“聂苏颇”(尼苏泼)、“尼颇”、“撒尼颇”

作为自称的彝族占川、黔、滇、桂四省区总人口的半数以上。从方言来看,这些

自称都属于分布在东部方言区、北部方言区、南部方言区和东南部方言区;自称

“倮颇”、“罗罗”、“纳罗”、“腊罗”、“鲁泼”的彝族都属于彝语中部方

言和西部方言区,人口占彝族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这部分彝族的自称与龙、

虎图腾崇拜有关;自称为“倮颇”的,都属于倮、黎、栗、勒、俚同音异写,彝

语的意为野外、山上,即居住于山上的民族,其语言和习俗都与自称倮倮泼的较

为接近。无论自称“尼颇”还是“栗颇”乐于接受“尼泼”这个彝族的较早的自

称。彝族自称虽然繁杂,但归结起来就是一统三大的自称体系:一统,即“尼”

是彝族最早的统一自称:三大自称体系,即尼泼自称体系、倮(罗)泼自称体系

、俚泼自称体系。这三大自称体系是通过彝族最早的统一自称“尼”函变并衍生

为繁杂的彝族自称体系的。
从彝族的历史来看,彝族不同的支系、自称的产生有其社会历史文化的缘由。不

同自称的形成除了同彝族形成和繁衍过程中的部落内外战争(冲突)、民族迁徙

、彝族社会的等级制度、民族融合以及自然图腾崇拜等诸多因素有关之外,最主

要的是与彝族自古以来就延续下来的祭祖大典“耐姆”分支习俗有关。

     彝族是祖灵崇拜最厚重的民族。彝族祭祖大典“耐姆”习俗是彝族宗教活动

中“祖先崇拜”的具体体现和缩影,被视为是支系宗教活动的头等大事,是彝族

最高级别的祭祀礼仪和彝族氏族宗教活动的重要支柱及纽带。这一宗教体现认为

祖先是子孙后代的保护人,是祸、福的主要根缘,人死后回归祖源地与祖宗团聚

是对来世的最大愿望,祖源地是宇宙间最美好的乐土,而做好这一仪式对生者和

死者关系较大,尤其对死者的关系重大。祭祖大典“耐姆”仪式在彝族社会生活

中,成为以氏族宗支为单位的对全氏族宗支祖先的最大的集体共祭礼。

     彝族举行“耐姆”共祭仪式,除了具有缅怀祖先业绩、为祖先解除各种“罪

过”、超度祖灵以求得子孙兴旺发达为目的外,最主要的而且最重要的目的是氏

族分支,叙谱续谱。从这一角度,可以说彝族的历史就是祭祖分支的历史。

     在彝族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彝族公认的父系始祖希慕遮传至31世孙笃

慕(父系社会)后,彝族开始以父子连名的方式按血统关系记载谱牒。彝族在父

系氏族社会时期,彝文文献记载曾有三次大的祭祖大典“耐姆”分支(第一、二

次分支是发生在 “洪荒”前时期,第三次分支是在“洪荒”后):第一次是希慕

遮14世孙道孟尼,道孟尼有9个弟兄8个兄长分别到各地开拓发展,变为其他支系

或彝语支民族;第二次分支是希慕遮29世孙武洛撮时代,武洛撮有12个弟兄,11

个兄长渡河变成崇拜虎、狮、熊、猴、蛇、蟒、马、树、蜂、鸡等图腾的部族(

即凉山彝文文献《勒俄特依》中记载的“武之十二支”),只有武洛撮不变。第

三次大分支是“洪荒”后笃慕的六个儿子分为六个部(即彝族史书所记载的六祖

分支),即老大慕阿切(武部)、老二慕阿枯(乍部)向南部发展;老三慕阿热

(糯部)、老四慕阿额(恒部)向四川雷波以北方向发展;老五慕阿克(布部)

、老六阿齐(默部)向金沙江两岸发展。经过三次大的分支以后,彝族各支系越

来越发展和壮大。后来六部中的武、乍两部又分出若干个氏族和亚氏族;糯、恒

两部分出若干个氏族和亚氏族,直到现在已经发展到五百多个家支;布、默两布

也在滇东北、黔西北分化出十多个称“勾”的部落王国。这些“勾”部落分出的

后裔成为前述德布德施行的亚氏族之祖先,其范围几乎遍布贵州省和云南省滇东

北等广大的彝族分布区域。美洲土著的印第安人多以动植物或无生物作为氏族的

自称,而彝族的氏族自称与之有所不同。彝族多以氏族分衍时具有代表性的某一

祖先之名作为氏族名称,氏族自称就是这个氏族的共同祖先,历经若干代的繁衍

和发展后,氏族自称漫漫的成为了这个支系的自称。由“勾”部落分出的氏族,

仅在云南省禄劝县这个地方就发展为若干个亚支系,而自称纳苏颇的黑彝支系又

分出十多个氏族、亚氏族支系,上百个家支氏族每次分支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祖大

典“耐姆”分支仪式,每次祭祖分支都出现新的氏族名称。随着氏族的发展壮大

和时间的推移,氏族自称或亚自称也跟随着主人,成为所居地的支系标志称谓符

号。

     由于彝族在社会历史长河中传承和延续下来的特定的社会文化习俗所产生的

互动因素,不同的彝族支系形成繁多的彝族自称和彝语方言或土语,而不同的自

称产生了不同的彝语氏族地名。如果说不同的彝族自称是彝语氏族地名形成的主

要因素的话,那么,在彝族社会生活中所崇重的祭祖大典“耐姆”分支习俗便是

造成彝族支系繁多、自称繁杂方言或土语众多的重要原因。

【四】

[转载]彝族六组分支各种版本(尚未整理)

[转载]彝族六组分支各种版本(尚未整理)[转载]彝族六组分支各种版本(尚未整理)[转载]彝族六组分支各种版本(尚未整理)[转载]彝族六组分支各种版本(尚未整理)
[转载]彝族六组分支各种版本(尚未整理)
[转载]彝族六组分支各种版本(尚未整理)
彝族“六祖分支”的历史 

  大约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

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迁移。不同的民族在西南大地碰撞、融合,形成了彝

族等多个具有自身特点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史也由此书写。
  彝族在历史上曾经历了洪水泛滥的时代。战胜洪水之后,“六祖分支”的决

定使得彝族先民朝着不同的方向迁徙、拓疆,逐渐成为西南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

的民族。
  彝族人认为,人去世后,魂灵必须回到祖先发祥地,也就是回到“六祖分支

”地去。现存的18部彝文《指路经》,其终点大多指向滇东北,特别是今天的云

南昭通。“六祖分支”发生在昭通,昭通是彝族文化的发祥地。
  往事越千年,彝族形成与发展的简单梳理
  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

治区西北部,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的自称。
  大约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

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迁移。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迁移的古羌人以民族

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

常出现的所谓“越嶲夷”、“青羌”、“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
  当古羌人迁移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百濮、百越两大古老族群。古羌人和

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了百濮、百越创造的南方文化。
  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僰人

,有时则以僰、濮并列。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称及其传统文化

的一支,与汉、土家、藏、彝、纳西、白、哈尼、傈僳、普米、景颇、拉祜、基

诺等民族为兄弟民族。
  隋唐以后,彝族先民中出现了“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由昆明

部落发展而成,“白蛮”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1253年,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路进攻云南,经由彝族地区,促使处于分裂状

态的彝族各部形成比较松散的反蒙古联合体,大家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与

之相对应,蒙古贵族加强了对各地彝族部落首领的争取工作,形成了在部分边疆

民族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土司制度。自1263年至1287年

,元朝相继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宁等地设立彝族土司。
  明代统治的276年间,地跨川滇黔3省的水西(大方)、乌撒(威宁)、乌蒙

(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

(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连成一片,相互支援。各地保持着基本上相同的奴隶制

度,全体社会成员按生产资料的占有和严格的血缘关系被划分为“兹莫”、“诺

合”、“曲诺”、“阿加”、“呷西”5个等级。其中兹莫、诺合是统治者,曲诺

、阿加、呷西是被统治者。彝语称“被占有者”为“节伙”,因此,也可将曲诺

、阿加、呷西统称为“节伙”,而将等级划分为3个。
  清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随着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部分彝族地区比较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遍布大西南,关于“六祖分支”去向的共识
  据彝文文献记载,彝族在历史上曾经历洪水泛滥的时代。战胜洪水之后,彝

族人文祖先阿普笃慕召集了一次大会,将其子民分为武、乍、糯、恒、布、默六

支,由他的六个儿子(慕雅切、慕雅考、慕雅热、慕雅卧、慕克克、慕齐齐)带

领,每两支人为一联盟形式,向不同方向迁徙、拓疆。彝族先民分向各地后,逐

渐成为西南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族。后世把这一重大的历史活动称为“六祖

分支”。
  关于彝族“六祖分支”的去向,《西南彝志》说:“武、乍二长子,居楚吐

以南;糯、恒二次子,往洛博而北;布、默二幼子,实液中部漫。天上布满星,

地上布满人,六祖的后裔,各处去定居。”由于彝语地名的消失和演变,难以确

定“楚吐”、“洛博”、“实液”等地是现在的什么地方。但大部分专家学者认

为,武、乍居云南,糯、恒迁四川,布、默徙贵州,从而形成今日彝族主要分布

于川滇黔的格局。
  《指路经》是古代彝族给亡者举行祭祀活动时吟诵的一种特定的古典经文,

别名《阴路指明》、《教路书》等,是彝族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毕摩文献

,同时也是史诗性文学作品。《指路经》产生于民间,与一般民众联系紧密。流

传于滇南的《指路经》和彝文家谱,大多说他们的祖先是由洛宜山(包括今天云

南禄劝、会泽、东川及四川会理一带)迁到昆明的,然后到晋宁、通海、建水以

至滇南各地。流传于凉山的彝族口头史诗《勒俄特衣》,对糯、恒两支的历史有

较多的记载。
  布、默后裔遍及黔西、黔西南、滇东北、滇东和昆明部分地区,其中德布氏

的势力在东南路发展到今天贵州的普安,北路发展到今天贵州的威宁,其后裔发

展成为乌撒土司。默部原来居住在今云南北部地区,后来发展到贵州大部分地区

。其中德施氏后裔发展成为东川土司、芒部土司、水西土司和普安土司四大著名

土司。其后裔自豪地说:“日月所照之地,尽是德施氏彝人所属。”
  回望滇东北,彝族永远的灵魂栖息地

[转载]彝族六组分支各种版本(尚未整理)


  彝族人认为,人去世后,魂灵必须回到祖先发祥地,也就是回到“六祖分支

”地去,与祖先团聚,才能保佑后世子孙,享受子孙祭奠。所以,举行送灵仪式

要请德高望重的毕摩念诵《指路经》。一部《指路经》记载着一个家支从古到今

的迁徙路线,《指路经》中所记录的地名、山名、河水名,都是一个家支在迁徙

过程中走过或居住过的地方名称。
  现存的18部《指路经》分别来自云南的路南、双柏、红河、弥勒、武定、禄

劝、罗平、中甸、宁蒗,四川的普格、喜德、甘洛、美姑、盐边,贵州的大方、

威宁、赫章、盘县。这18部《指路经》所指的路线,不论出发地点、迁徙路线如

何不同,其终点都指向滇东北地区(除罗平篇终点待考),特别是今天的云南昭

通。比如,《乌蒙卷·指路篇》说:“到了这地方,德布卸马鞍,德施把马歇,

古侯作小憩。”
  在云南省昭通市西郊十余公里处,有一座石山,名叫老鸹岩。山崖下面有一

眼泉水,因井内泉水上涌时形如葡萄,故名“葡萄井”,文人们称之为“珍珠泉

”。几乎每部《指路经》中,都记载着葡萄井这个“六祖”取分支水的地方。这

里陈放着新旧攀藤和新钵、旧钵,凡“六祖”子孙到此,都用新藤攀登、开拓,

好自为之;用新钵吃饭、喝水,“口渴得喝三坛水,不渴得喝三坛水”。
  《指路经》是彝族“六祖”后裔迁徙的信史。毕摩必须准确无误地念诵《指

路经》,方能指引死者魂灵返回祖先的发祥地。各地的彝文《指路经》证明:葡

萄井是彝族“六祖”饮用过的甘泉,他们从这里走向分支的道路,去披荆斩棘开

创自己的新天地。
  清雍正八年(1730年),清军攻破天梯土城(今云南昭通境内)后,大肆屠

杀当地居民,有一部分彝民经葡萄井逃往四川凉山幸存下来。历经劫难之后,他

们回到故里烧一笼火,让青烟和火焰告慰祖先:“子孙仍活着”;再去葡萄井喝

上3口祖先饮用过的泉水,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崇拜之情,然后离去。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