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球经历了有史来上波动最剧烈的能源市场行情,原油价格一度在年中飙高至145美元/桶之上,却又在短短四个月之内跌去100美元、徘徊在40美元上下。过去一年原油价格波动幅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更引发出一系列过去想象不到的现象及副作用。过去一年国际油价剧烈波动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涨不见顶、深不见底”
国际油价在2008年1月2日首次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随后在上半年接连攀升闯越110美元、120美元、130美元、140美元的整数关口。7月11日国际油价上触每桶147.27美元的历史高点。正当分析人士认为即将突破150美元大关、200美元关卡指日可待时,油价突然开始急速下挫,8个交易日回落近16%。9月中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引发了巨大的金融海啸,一系列负面消息打击了投资者对全球经济的信心,更引发了交易员对世界原油需求的下降强烈预期。油价至今已经累计下跌了75%。用“涨不见顶、深不见底”来形容再贴切不过。
其实,上一波油价巨幅波动的真正原因与基本供需的相关性并不算高。从2003年到2007年,全球经济发展处于最好的五年,中国、巴西与印度等新兴国家推动石油需求增速加快。从供给面看,在需求快速成长过程中,OPEC产油国(约占全球石油供给46%)之外——非OPEC产油国看不到显著的供给增加。供需之间的紧张给予了投机人士上下其手的机会,并透过一次次的挤压供给剩余来观察市场的反应、试探市场能够接受的底线。
因此,2008年油价飙升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于需求增长过快所造成的,而美元的贬值和石油期货的避险功能则放大了油价上涨的幅度。从这个角度而言,可以说“成也资金、败也资金”——未来美元走势仍然是观察油价走势的一个重要指标。
“存储”过剩的石油?
不论是对于全球经济或是对于一般人日常生活消费,持续攀高的油价与原材料价格都是一大伤害。以原油走势为例,先前突破每加仑4美元的美国零售汽油价格,明显压抑终端需求,不仅令休旅车、小货卡销售量降低,还让车辆驾驶里程数出现下滑。美国交通安全局的数据显示,2008年8月美国境内总行驶里程较前一年下降5%、9月较前一年下降4.4%。人们开始怀疑如果上述下滑趋势不改变,新任美国总统Obama全力推动的州际高速公路更新计划实际效果恐怕很有限。此外,高油价也致使汽车销售出现前所未料的萎缩:2008年12月美国汽车销售总量同比下滑了36%,所有主要汽车制造商销量衰退幅度均超过30%——这是自从1973至1974年石油危机以来美国汽车市场销售最糟糕表现。新车销售的萎靡,反过来又进一步拖累了对石油的总体需求。
前瞻2009年的石油供需,今年将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一次美国、欧洲和日本同时进入衰退的一年。根据国际能源署去年11月的预测,OECD发达国家需求将持续第三年大幅下跌——其中欧洲每天下降20万桶,北美地区下降43万桶。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需求成长也将显著减慢。随着本币的大幅贬值和外需的恶化,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面临的下滑风险很有可能超越预期,而当前对发展中国家的需求预测仍然过于乐观。
尽管对于经济前景以及油价与个人消费的关系存在分歧,但目前已有的共识是石油供需与油价呈现“非线性”关系——甚至被认为毫无弹性可言,即不论油价多贵、消费者仍必须使用;反之,如果没有需求、油价再低也无法有效刺激需求。
既然无法有效提振需求,“储存”便成为当前面对过剩供应的解决方案之一。
目前,石油公司与交易商正通过运输原油的超级油轮把至少5000万桶原油储存在海上。全球最大油轮公司Frontline表示,该公司运量为200万桶的超级油轮,已经有25艘被用做水上的储油库,分布于全球各地。将原油储存在油轮中的情形相当少见,因为其成本比储存的陆地上高很多。越来越多的海上油轮被用做“活动储油库”,清楚地说明石油需求下滑速度比减产的速度来更快,这将替今年的油价带来沉重压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