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广西之行-宜州篇》 [转载]《广西之行-宜州篇》](//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如果不是朋友告诉我,他是广西宜州人,我还不知道广西有个宜州。上网“百度”了一下宜州,让我大吃一惊,原来这是有个有着二千一百多年历史的古城。位于广西中部偏西,东邻柳州,西近河池。宜州历史悠久,宋代大文学家黄庭坚、明惠帝朱允炆、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等历史名人曾到过此地,留有山谷祠、山谷先生衣冠冢、石达开与部将气吞山河的唱和诗石刻以及全国现存最早发现的五百罗汉号碑等众多文物古迹。宜州市还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小时候看电影《刘三姐》时,我就想去看看广西的风光,我当时以为电影中的场景是桂林山水,现在才知道电影《刘三姐》的场景是宜州。看来宜州非去不可。
朋友国庆放假回老家,我就和弟弟跟着去了。
宜州自唐代起即为历代州、郡、府、路、司等行政地区的治所,也是历代显要名流,迁客骚人任职、谪守、考察、羁旅之地。有这样的背景,文化气氛自然很浓郁。这么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可惜缺乏宣传,很多外地人不知道。
![[转载]《广西之行-宜州篇》 [转载]《广西之行-宜州篇》](//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广西之行-宜州篇》 [转载]《广西之行-宜州篇》](//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我们是早上到柳州的,到柳州花9元就可以买去宜州的火车票。呵呵,9元,这是我坐过的最便宜的火车啦。这个火车只有4节车厢,只停宜州和金城江两站。
![[转载]《广西之行-宜州篇》 [转载]《广西之行-宜州篇》](//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到宜州后,我们去了四牌楼,这个牌楼在宜州市城东,可是有着400多年的历史哦。四牌楼建于乾隆二十五年,时称“会魁楼”。此楼位于十字路口,形成东西南北四个门洞,内外相通,故又称“四牌楼”。四牌楼共分三层,一楼全用大型条石砌成,呈四方形。二、三楼为木质结构,重檐楼阁,红漆圆柱。整座楼古朴庄重,气势磅礴,巍峨高耸,是当年宜州一大景观。文人骚客,秀才举子,常常会聚于楼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留下不少诗词歌赋及墨宝真迹,“会魁楼”由此得名。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二、三楼被拆毁,虽然后来又修复,但匾额及墨宝真迹已难觅踪影。唯有底层石墙上刻写的捐资建楼碑文还清晰可见。
从四牌楼往西走几步就看到了浙江大学宜州旧址。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大规模军事进攻和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肆意破坏,我国高等学校为了救亡图存,保存民族文化实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西迁历程。国立浙江大学在校长的带领和沿途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于1938年8月西迁到了广西宜州。1939年2月5日,18架日机轰炸宜山,投弹118枚,浙大十数间房舍被毁,一百多学生的衣物用品遭劫。环境的日益恶化,加上师生水土不服患病,浙江大学被迫于1940年春迁往贵州。浙江大学在宜州办学只有一年零四个月。但浙大在颠沛流离之中,始终保持了完整的办学体系和重要办学资源,也是在这儿,浙江大学确立了“求是”的校训和校歌。
天快黑时,我们在桂鱼街找了一家旅馆住了下来。安顿好后,我们去了宜州美食一条街。美食街在龙江北岸,走过龙江一桥,左拐就到了。朋友告诉我宜州最有特点的美食是烤老鼠,问我敢不敢吃?我说:“既然来了,就尝尝”。我们找了一家烧烤档坐了下来,要了一支老鼠(其实是当地一种田鼠),两支漓泉啤酒和一些下酒菜。下酒菜中有一盘是当地人爱吃的鱼腥草根,味道很特别,的确有股鱼腥味。老鼠肉还是很香。有些小菜比较辣,朋友告诉我当地人喜欢吃辣的。
第二天朋友有事要办。我和弟弟打车去了宜州游客集散地-冯京公园。准备坐游船去参观刘三姐的故居。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要凑够20人才能开船。让我们留下电话等通知。我们在冯京公园里逛了一圈,又去了刘三姐广场玩了一会儿,接到电话通知,今天人不够,不开船了。看看时间也不早了,我们得找个地方吃饭。宜州人爱吃粉,我和弟弟想吃米饭,米粉店到处都是,饭店就没有看到,前边不远处就是河池学院,我们决定去学院食堂碰碰运气。
河池学院沿着龙河修建,东西距离很长。我们一直往东走,在路的右边发现一个碑刻,走近一看,哇,原来是徐霞客登临遗址!让我们欣喜欲狂,这是最意外的发现!后来查资料才知道,徐霞客在52岁那年来到广西宜州,在宜州县境内旅游考察了30多天,考察了包括白龙洞在内的大小江流、山岭、岩洞、寺庙多处,在他所著的《徐霞客游记》一书中留下了2万多字。围绕这个遗址,我们参观了一下周围的风景,特别是龙江两岸,真美啊!无奈肚子开始抗议,我们赶紧找食堂,过了一个小桥,前方不远处就是食堂。进去一看,嘿嘿,有米饭。我们饱饱地吃了一顿午餐。下午去了会仙山景区。
会仙山在宜州城北的龙江北岸,亦称北山。石峰耸峙,状若雄狮,登山极目远眺,市区景物尽收眼底。宜州八景之首的“会仙远眺”即指此,自唐代始即为游览胜地。徐霞客在宜州旅游考察时,对境内景观也赞不绝口,登会仙山雪花洞俯瞰城区时,写下“俯瞰旁瞩,心目俱动。忽幽风度隙,兰气袭人,奚啻两翅欲飞,更觉通体换骨矣。”
会仙山的半山腰有一个白龙洞,会仙山景区被辟为白龙公园时,这会仙山,连同白龙洞,山谷祠,翼王唱和诗碑等就都成了白龙公园的一部分。
白龙洞位于会仙山南面山腰,因洞中石壁上有一条身披鳞甲、乳白色的石龙而得名。据说白龙洞与相隔十里外的南山寺龙隐洞相通。抗日期间还做过防空洞。宋代黄庭坚游历洞中之后盛赞它“钟乳盘结,皆成物象”,明代徐霞客曾两次燃火把进洞。
白龙洞内有五百罗汉圣号石刻碑,这些石刻是全国现存最早发现的五百罗汉号碑。洞中有人们供奉的佛像,还有唐宋以来摩崖石刻60多幅。但最引人注目的,是太平天国翼王唱和诗碑。
太平天国后期,翼王石达开经历天朝内讧,怀着“开疆报国”的愿望,领兵出走,转战赣、浙、闽、湘后,回师广西,于1859年驻军宜州。1860年4月,石达开“偕诸大员巡视荒郊”,“登兹古洞”,读了清人湖南刘云青题壁诗后,豪气大发,即赋诗一首:“挺身登峻岭,举目照遥空;毁佛崇天帝,移民复古风;临军称将勇,玩洞羡诗雄;剑气冲星斗,文光射日虹。”当时陪同游览的十大文武官员也各和诗一首,事后一并刻之于洞壁。这是全国现存惟一的太平天国诗文石刻。
下山后热血沸腾,大汗淋漓,我们在河池学院北门附近找了家凉粉店,吃了两碗凉粉,顿时热气全消,神清气爽!休息片刻,我们就坐9路公共汽车回桂鱼街旅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