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2/mw690/001DcSYxzy7bUUQbXe9c1&690
宜州,这个在唐代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始名的地方,与西南夷接壤,就是国家的边疆,黄山谷称之为天涯,故而曰“远”。其统领龙水、崖山、东玺、天河四个县及周围少数民族地区,属岭南道,其名一直沿用到宋代甚至今天。北宋时,属广南西路或广西黔南路,曾短暂统领柳州等地独立为黔南路(《宋史》:大观元年(1107年),割融、柳、宜及平、允、从、庭、孚、观九州岛为黔南路,融州为帅府,宜州为望郡。三年(1109年),以黔南路并入广西,以广西黔南路为名。四年(1110年),依旧称广南西路。)但南宋末元(初称庆远路)明清改称庆远府,这个庆远的来历,要追朔到南宋,那就是庆远军。
话说宜州,在唐宋年间就是个军事州,《宋史》记载:“庆远府,本宜州、龙水郡,庆远军节度。旧军事州。”庆远军产生的原因是,宜州周围有很多少数民族部落,即羁縻州县(唐宋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县,又称蕃州县,明清称土府州县或土司)不服管治,多次造反杀害宜州知州,朝廷为实施政令,需要确立一个强有力的军事机关驻守,因此就有了庆远军,寓意祝庆边境安宁。《宋史》记载:“宣和元年(1119年),升宜州为庆远军。”、“宜州界外诸蛮乞印,以「宜州管下羁縻某州之印」为文,凡六十颗给之。”、“景德元年,诏西南牂牁诸国进奉使亲至朝廷者,令广南西路发兵援之,勿抑其意。先是,龙光进等来朝,上矜其道远,人马多毙,因诏宜州自今可就赐恩物。”有了庆远军,后来宜州界外诸蛮纳土归附了(《宋史》:南丹州莫公晟及宜州界外诸蛮纳土内附),就是说,宜州有六十个羁縻州县之多,从宋代地图可以看出,宜州在广南西路西北边,地界直达今贵州(明代才有贵州)的夔州路,可见其地盘辽阔,可以替代朝廷与西南边国的外交,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事实上,庆远军最高长官都由非常重要的人物担任,如宋英宗赵曙就曾任职宜州刺史,统辖军事。其他曾任庆远军节度使的有:宋度宗赵禥、主管侍卫马军司太尉成闵、御史中丞、尚书左丞(宰相)王安中、宋光宗慈懿李皇后之父李道、宋宁宗恭淑韩皇后之父韩同卿(功勋宜州观察使韩侂冑子)、宋高宗皇后父邢焕。曾任庆远军承宣使的有:宋理宗女婿驸马都尉杨镇、宰相王黼等。大奸臣蔡京也从宰相贬为庆远军节度副使。这都说明宜州在宋朝是十分重要的边关。
直到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宜州因为是宋度宗潜邸(广西出过皇帝的地方还有出过宋高宗的桂林),升为庆远府。成为广西仅有的二府之一,地位仅次于首府桂林(即静江,1133年由桂州升府)。《宋史》:南渡后(南宋),(广南西路)府二:静江、庆远。州二十:容、邕、象、融、昭、梧、藤、浔、贵、柳、宾、横、化、高、雷、钦、廉、贺、琼、郁林。军三:南宁(注:此南宁非今南宁,位于今贵州),万安,吉阳。
以上就是庆远之名的由来。庆远军曾在宜州存在了146年,加上明代庆远卫近300年的设置,军事建设对宜州的文化、语言、民风、民俗都有重大的影响力,至今仍在。当地壮瑶等少数民族称城里人是“讲军的”,因而经过历代外地军人与本地土著的融合,形成宜州人好胜不屈的性格是有根源的。据史料记载,1944年11月侵略庆远府(宜山县)后,不敢再往西进了,因为宜山全县有自卫大队48个,近3万人枪,有轻重机枪400挺、步炮5门,是广西最强大的民团武装,加上白崇禧的国军就在庆远西边山区等着日军。据统计,至1945年6月间,宜山各自卫队与日军作战大小1000多次,缴获步枪3000余支、军用品2万多件、军马数十匹。自卫队员牺牲260多人。再次说明庆远军的设置,其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http://s6/mw690/001DcSYxzy7bu1blcnXe5&690
加载中,请稍候......